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究其实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主要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是计划经济下的供给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小,流通产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产业作为一个专门的类别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流分支也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5年)
改革开放初期,这一阶段我国商品经济理念得到了贯彻,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对流通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商品批发和零售是主要的形式。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流通产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大,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第二阶段(1986-1990年)
改革转轨期,这一时期我国流通产业得到了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资料消费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我国逐步形成了价格双轨制。
(三)第三阶段(1991-2000年)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期,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被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各种不同形态的流通产业群相继出现。
(四)第四阶段(2001-2010年)
流通体制深入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流通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势并存,各种业态的外资企业不断进入我国,与此同时,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也成为流通产业的主流形态。
(五)第五阶段(2011年-至今)
“十二五”时期,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政策日渐明晰,国家提出了要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流通产业的基本战略,并强化要加快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流通产业服务能力,通过流通产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这一理论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主导流通产业发展方向的基本方针。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组织结构松散,未形成产业集群
首先,我国流通产业90%以上是中小企业,企业发展年限少、规模小,组织结构松散,管理不规范,企业基础设施落后。这就决定了流通产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差,属于小本经济和小工业经济的范畴,没有建立起与国际大企业竞争相对等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规范,造成流通效率低下,流通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诚信体系受到质疑和拷问。其次,流通产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关联,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能力差,有一些企业盲目地追求大而全,或是小而全,这种做法一方面减弱了流通产业的流通效率,另一方面也因流通产品的规模效应小而陡然增加了流通成本,降低了流通产业的竞争力。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的发展,专业分工和精细化分工日益显示出优势,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配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不平衡,南北方差距,东西方差距,沿海城市、中心城市和中小偏僻城市的差距很大,造成区域分割和断裂严重。这也是制约流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低,服务能力弱
传统的流通产业发展理论是物与物的转移,流通主体往往是物质实体,现代流通产业经营范畴远远超出了传统范畴,流通不再是物质实体的转移,也可以是信息和服务的传递和转移。但是,很多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和外界的交流有限,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外界渗透信息,也不能有效地获得外界的信息反馈,很多管理人员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弱,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能力不强,这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一大诟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流通观念落后,二是流通行业人才匮乏,普遍缺少具有丰富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流通行业整体发展基础薄弱。
(三)农村流通产业发展缓慢,影响了流通产业的整体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虽然广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广大农村的消费市场却很闭塞。由于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品到达农村的时限较长,且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所以农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另外,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个不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农村往往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策源地,由于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闭塞,掌握的知识有限,维权意识不强,投诉的渠道不方便,某些不法商贩往往采用不固定的方式兜售产品,卖完即走,农民发现后无从追溯,这种短期的投机行为也影响了居民消费。长时间看来,流通产业要想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建立起质量保证和追踪服务体系,才能激发起广大农民的购买欲望,促进流通产业更好地发展。
“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发展大型流通企业,建立流通产业集群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优胜劣汰成为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随着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流通产业必须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和自我调整。总体思路是: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领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规范公司管理行为,并引入民间资本,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国度的连锁经营,形成流通产业集团,通过这种规模化效应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以此来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国际影响力,从而带动行业整体发展。对于那些与国家经济发展作用不大的流通产业实行市场调节制,鼓励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兼并、重组、合并、拍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市场竞争。还要发挥多数中小企业的作用,形成大企业带头、中小企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各种新型流通业态。总之,要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市场上的拳头企业和市场的标杆。要积极发挥中小企业的补充性作用,利用中小企业的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填补大企业的经营空白和缺口,探索出一条规模化效应下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二)打破城乡经济发展二元化壁垒,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
国家要从全盘考虑,围绕中心城市,拓展边缘农村地区,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格局,形成城乡经济的横向流通。这就要求国家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广大农村的产业投入,加大农村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建设开发商品储备库、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新型流通设施。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扶植中小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积极培育农村流通产业经济合作体,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城乡统一调配的产品交换市场,激发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促进流通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增强竞争能力
我国要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加快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主要包括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现代化,装卸机械化、包装标准化、仓储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现代化。实现流通产业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制定流通产业管理规范,应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促进流通产业规范化发展。要加快流通产业信息现代化,在信息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取决于信息之间的竞争。流通产业要建立起多层次的宏观信息网络、中观信息网络、微观信息网络,将信息的触角伸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形成立体的信息网络格局。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加快流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包括“POS”系统( 销售时点管理信息系统),“VAN ”系统(附加价值通信网)、“EOS”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和“EDI”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以流通产业现代化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建立起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关联,发挥流通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安全的网络交易环境和支付手段,建立起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的产供销渠道,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四)加强流通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促进流通产业的多层次流通
流通市场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生产和生活服务都是流通领域的重要内容。我国要兼顾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总体发展格局,促进第三产业良性发展。要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融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实行市场调控制度,并建立国家和地方的两级储备制度,建立风险基金制度与市场价格调节基金制度。还要建立和健全中介组织形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流通产业的多层次流通。
(五)完善流通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我国要制定和完善流通产业发展政策,包括产业竞争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准入政策和产业创新政策。通过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劳动力扶持、发展规划扶持,鼓励流通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准入政策,提高流通产业准入门槛,提高整体行业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品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商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市场诚信体系缺失,假冒伪劣、恶意炒作行为严重制约了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完善流通领域的立法,规范商品流通主体、流通活动、市场行为,还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对流通产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披露,并给予有力的处罚,以保护消费者利益。通过建立有效竞争机制,促进流通产业健康发展。
结论
“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了要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流通产业的基本战略,并强调要加快流通产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流通产业服务能力,通过流通产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一理论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主导流通产业发展方向的基本方针。流通产业要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实现经营水平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要进行产业技术创新,加大现代化信息技术含量,推动流通产业迅猛发展。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创新,健全流通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参与国际电子商务框架建立,建设良好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欧阳泉.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流通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3)
2.吴玉.浅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商贸,2010(12)
3.倪宁.基于电子商务的中国社会化团购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商贸,2011(9)
4.李骏阳.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4)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及创新探索 [2014-3-17 17:16:25]
- 我国流通业区域差异的计量模型分析 [2014-3-17 17:12:05]
- 2013商业经济理论观点综述 [2014-3-14 10:18:20]
- 跨国零售巨头主导的零售业价值链形成研究 [2013-11-28 9:12:08]
- 我国流通经济质量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3-11-1 17:15:27]
- 基于DEA的我国零售行业规模经济性研究 [2013-10-22 16:14:37]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