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流通产业集群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利于形成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界定了流通产业集群的内涵,阐述了流通产业集群的特性,分析了流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流通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的积极措施。
关键词:流通产业 产业集群 空间集聚
流通产业集群的内涵
流通产业集群是指内容或形式相关或相近的流通产业通过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空间上的积聚。集群内的流通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通过合作形成整体竞争力,通过竞争促进个体组织的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度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流通产业集群的特性
(一)空间集聚性
空间上的集聚是流通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集群内的流通企业往往会选择交通方便、客流量大的集聚地集中发展,例如,商场、饭店等店面主要选择在商业街,这种集聚客观上减少了消费者购物和消费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等隐性成本。集群内企业拥有专业化的供应商、物流商、配送中心、储藏中心等,这也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运输成本、储藏成本等各种交易成本。另外,共同区域内的流通企业往往受共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共有的商业文化特质。比如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制度创新等形成区域文化标志。另外,集群内的企业还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和沟通进行业务扩散,形成特有的商业集群文化。
(二)竞争性
流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往往有着共同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来自集群内部,也可能是来自集群外部,流通企业往往共同应对甚至争夺这种市场需求。流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大多相似性极高,同质化竞争形势严峻。价格竞争和产品质量款式竞争往往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很多流通企业有固定的进货渠道,产品的样式相差不大,一旦哪个流通企业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其他流通企业会很快模仿,甚至是超越和创新。由于有了前面商家提供的经验,后来者往往会改进工艺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最终在销售价格方面占据优势。但是集群内的其他企业也不甘示弱,他们会采用新的方式提高竞争力,新一轮的竞争由此展开。通过集群内企业反复循环竞争,从而促进集群整体专业化发展,市场信息流动加速,信息搜索成本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技术改良和创新步伐加速,形成集群和区域核心竞争力。
(三)合作性
集群内的企业关系不仅表现在竞争方面,还表现在功能互补性和合作性。集群内的企业动态调整和自适应,互通有无,形成稳定的关系。集群内的企业都是整个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集群企业由此衍生出很多服务。流通企业间通过需求约束、生产函数依赖、市场力量、风险化解等机制共生共存,形成一荣俱荣的报酬递增的正效应;而一旦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就会形成一损俱损的报酬递增的负效应。这种市场一体化的功能互补性生存的实质是企业间具有一种增值伙伴关系。
流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集群内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层次低
我国多数流通产业处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发展阶段,集群内的企业是一种简单的、松散的聚合,没有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集群基本处于产业竞争初级阶段,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同质化竞争激烈,结构布局不合理,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差,行业整体发展态势不乐观。例如,服装和纺织等流通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形成产品和服务品牌文化,产品和服务特色不明显,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低,资本扩张能力较差,产业集群整体布局不合理,存在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耗现象,因而流通现代化水平和总体竞争力水平不高。
(二)集群内的企业恶性无序竞争损害整体利益
流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同质化竞争严峻,多集中在中低档产品和服务领域,模仿和抄袭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就是形状和样式的简单重复和翻新,没有实质性的改良。有些流通企业甚至生产质量低劣的产品或是提供质量不高的服务,以低价格优势占有市场,由于质量不佳,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三)流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流通产业集群内的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例如,我国流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只占其销售额的0.1%-0.3%左右,国外一般占到1.2%-2%;国内流通企业在信息系统中投入的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1。国外一般是1︰1或1︰1.2。另外,流通企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差,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不高,集群内的整体统计分析能力、研究预测能力、协调控制能力差。
我国流通产业集群构建策略
(一)优化流通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并增强流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现代竞争体系中,流通产业集群的建立是以一定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的,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容纳不同类型的流通企业,形成流通产业集群的框架体系,发挥不同个体的作用。因此,政府和有关组织在构建流通产业集群时,要建设一批重要流通节点城市,形成商业功能区。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特点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物流体系和相关配套服务,提高集群整体运行效率,促进流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理论上,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对专业分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之间的联系的难度,企业必须寻找一个最佳的支点,建立起企业效率和专业分工之间的平衡,减少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目前,我国流通产业集群的物流效率不高,物流成本普遍偏高。国际上一般把社会物流总成本划分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部分。我国必须提高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应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方式,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优化流通产业集群的品种优势和服务体系
流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对原材料的大宗购买以及集群形成的多品种产品优势和服务体系,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市场体系。体系涵盖了原材料市场、中间产品市场机器设备市场、最终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及联办托运等流通服务业市场。专业化的市场有利于促进集群的精细化服务,目前这种服务突破了地域界限,逐渐实现了产品和服务产地市场、集散地市场和销售地市场的一体化延伸,形成了覆盖不同网络的市场格局,并建立了合乎规范的管理秩序。在范围经济、规模经济、范畴经济模式的不断转换中,流通产业集群融合了这些经济模式的特点,既保证了商品和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又提供了商品数量规模优势,无论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消费品,都会在此集群内形成空间集聚,形成了稳定的市场网络。流通产业集群还要优化产品品种和服务体系,增强流通产业集群的根植性,以培育区域优势和竞争力。在整体的价值链条中,流通企业附属于包括上游供应商和下游营销渠道及客户的价值体系,提高这些链条的每个环节的运营效率和竞争优势,就能够增加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增强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自主创新能力
总体上看,我国流通产业集群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层次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严重影响了流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在竞争的初级阶段,依靠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竞争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产品的质量越来越趋同,生产能力也不相上下,产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力。因此,集群内的企业必须增强彼此的合作,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形成整体合力,例如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联合大学、科研院所、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形成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共性技术创新体系、金融创新体系等。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流通产业集群经营理念和服务体系
在产业分工中,流通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内,是为消费者和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和消费的产业,流通产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建立以人为本的流通产业体系,树立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观,引导人民群众在快乐和愉悦的氛围中生活、消费、娱乐,是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主导思想。流通产业集群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人本体验经济模式,在商业店铺装饰、空间布局方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为消费者提供贴心服务和特色服务,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成就感和愉悦感。
(五)提高知名度并创新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竞争力是流通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区域品牌和流通产业集群品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流通产业集群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声誉良好,不但加大了该集群在当地区域的影响力,而且品牌效应也会产生溢出效应,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和传播,提高了区域流通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同理,区域影响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区域内部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消费者相信在口碑良好的产业集群内,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保证。企业形象、销售渠道、客户等市场资源具有极其强大的市场吸引力。消费者为了能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不惜高成本去追求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品牌。这种资源流向也形成了声誉和资金流扩散效应。流通产业集聚地也是财富等有形资产的聚集地和无形资产的聚集地。集群内的企业要加强对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品牌管理,形成规范的、创新的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提出把发展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要在全国流通领域形成商贸物流、居民服务、再生资源回收、湘菜、酒类流通、药品流通等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都市核心商圈、商品市场。针对有些流通产业集群内企业无序竞争的现象,我国有必要制定和完善流通企业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减少商业欺诈、偷税漏税、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等恶意无需竞争造成的市场混乱,建立畅通、高效、质量稳定、信誉可靠的商品和服务的集散地、批发地、销售地,确保流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流通产业集群的形成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政府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流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发达的地带,吸引更多的客流量。人文环境是指历史传统、价值观、习俗等人文因素对流通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因素是指政府对流通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要将流通产业定位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基础性产业、公益性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统筹的现代流通产业集群体系。
参考文献:
1.唐建民.基于价值观的商业集群竞争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2.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3)
3.何莹.流通产业整体经济评估模型初探[J].商业经济文荟,2005(2)
4.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及创新探索 [2014-3-17 17:16:25]
- 我国流通业区域差异的计量模型分析 [2014-3-17 17:12:05]
- 2013商业经济理论观点综述 [2014-3-14 10:18:20]
- 跨国零售巨头主导的零售业价值链形成研究 [2013-11-28 9:12:08]
- 我国流通经济质量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3-11-1 17:15:27]
- 基于DEA的我国零售行业规模经济性研究 [2013-10-22 16:14:37]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