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消费总需求占据社会总需求的大部分,因而这也成为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据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后30多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经济增长率达到10%,消费增长率就会占六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相反的话,如果消费增长水平下降,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随之下降。如何使我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驱动型发展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特征,通过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扩大内需增强消费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消费需求 需求不足 扩大内需
引言
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大国,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即以内需驱动方式作为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转变,开始不断促使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型发展轨道上来。因此研究以大量增加消费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通过拉动内部消费需求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年放大内需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让投资和出口在GDP比重中逐步归于正常,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发展轨道是彻底改变我国经济仅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驱动方式转变的关健。
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我国已经具备消费需求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近几年,我国GDP有显著的提高,GDP增长率更是长期保持在7%以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促进了城市中低档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增加,这样城市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上升,从而刺激了中低档消费人群的购买需求,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消费人群;同时,高收入的消费人群,在原有的购买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消费层次,从而推动了消费档次和消费品质的大幅度提升。
从内部发展环境看,过去的三十多年,经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改革,我国已实现了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新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新阶段,突出地反映在人的自身发展已成为新阶段发展的核心目标。人的自身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倾向。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欧美市场为代表的外部需求萎缩已成为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趋势。这自然要把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扩大内需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情况出发,我国的内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例如,美国拥有3亿多的人口每年就可创造11亿的消费,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年消费却只有4亿,通过对比,我国的人均消费还不足美国的人均消费的1/15。此外,不仅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能力低,而且还存在着三大不平衡因素,即城乡之间消费水平不平衡,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纵使我国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我国拥有巨大的人口资源,我国潜在的需求要比欧美巨大,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发挥这种潜在需求,才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不论从经济危机复苏的效果来看,还是为了保持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需求来看,都亟需我国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进行转变,经济发展转变到以内需驱动为主上来,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人力资源充沛是消费需求驱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主要有两个发展点:一是以解放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相互之间固定为主的分配型市场向相对自由型市场转变;二是国际环境的利用,包括外资,外企的引进而因此提高的生产水平,以及信息时代的进入让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更加便宜。这两者的实现都是以低廉的劳动力为基础的,前者是劳动力的开放,后者是开放后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同一产品所相对的世界平均。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的内生与外生变量都受到人口的影响,而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充沛的人力资源一方面给经济带来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各类产业形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产生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可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并对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实已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只能依靠其内部自身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优化人口城乡分布结构,通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刺激国内需求和支持内需主导产业。通过自主发展,在本国国内研发和生产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增加国内的积累和储蓄等手段来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人口众多,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最终充沛的人力资源将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将逐步替代投资和出口。
制约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内需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不断的研究,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问题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不能自由放任经济的波动,国家有关部门主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而增加投资。Keynes(1998)则认为“扩大有效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投资和消费同时进行。在保证投资的基础上,刺激消费,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增加投资。这样就能在现有消费基础上,不但增加了投资,而且消费随着投资而有所提高,反过来也能促进投资达到更高的水平”。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在凯恩斯的内需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其认为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政府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社会的总需求进行适度的调节,不仅对需求进行分析,对供给也要进行分析,根据经济的波动情况采取扩张或者紧缩的政策。这对我国建立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西方经济发展的趋势看,西方学者主要关注的是投资和消费的调节能力,他们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为基础,对消费结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这样导致很多都是针对某一角度,对解决综合问题理论尚有不足,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样制度性因素影响巨大的国家,应加入更多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理论观点,陈立平(2005)提出了理性消费攀比的概念,为我国储蓄率过高以及消费需求偏低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易培强(2006)认为居民收入的分配状况,居民收入的变化以及消费者预期作为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郭美花(2008)提出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而居民收入偏低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阻碍内需扩大的主要问题。何晓英(2009)提出了我国体制不健全、产业结构问题等因素阻碍了内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消费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张晓峒、徐索菲(2011)通过卡尔曼滤波方法对设置模型进行估计,得出了我国消费及投资均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影响,但消费增长敏感性略高于投资,并明确提出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我国国际投资,因此,高储蓄率及高投资率成为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特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发现,我国对内需结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以内需结构作为主要论题的文献更为稀少,研究角度也较为单一,对内需结构不平衡表现的研究不足,从而导致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综合上述,本文从以下角度做些探讨:
(一)收入分配体系不均衡制约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上一直本着国家拿大头、企业拿中头、个人拿小头的分配原则,分配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以2010年为例,我国创造的GDP大约是40万亿,在分配体系中政府财政与税收约占20%左右,大型央企约占10%左右,石油、电信、移动、电力、金融约占10%左右,房地产及物流约占30%左右,不到30%左右国民财富才由全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分配,尽管如此在全社会这些行业中各行业的领头羊还占有了这剩余30%的大部分(亚当·斯密著,王亚南等译,1972)。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5%,而显示出当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额以及对外投资额都明显增加,速度超过居民消费收入增长水平。由于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占比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首先,导致外汇储备与居民消费不足的矛盾,巨大的贸易顺差转化为外汇储备,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这些账户上的资金和国债就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其次,分配体制的长期一贯不动使每年的新增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涌进城市的农民、下岗职工在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规模巨大的低端人群。尽管经过全国十几亿人民的勤劳工作使国民收入提高,但是由于分配体系改革一直停滞不前,收入分配体系不均衡制约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二)城镇化进程较缓制约了国民整体消费水平快速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农村的城市化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根本动力,它不仅能吸纳了上亿劳动力充分就业,而且能造就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近些年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增长通过家电下乡、住房与汽车等消费升级的等各项方法拉动农村市场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方式发展的政策建议,都对拉动内需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从目前的状态上分析,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较缓,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消费水平的扩张。所谓城镇化是指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过程,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引起的人类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是总的趋势,但是不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条件不同,其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结构形态不尽相同(白志礼等,2007)。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不仅能体现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特点,同时它也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并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已知的各类人口预测数据都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持续的增加,今后长期将保持在不低于1亿人的水平。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办法使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发展生产是拉动内需扩张大多数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根本(谢春玲,2008)。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消费的发展,提前进入城市消费群体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城镇拥有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在未来的20-30年间,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保持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稳定的发展,每年将会有1000万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这就会极大地增加城市的劳动力和提高城市聚集效益。大量农村人口的存在使得我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不均,同时使我国经济呈现出二元结构,完备的农村城镇化进程较缓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一个严峻挑战。
(三)收入差距阻碍了消费需求的可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我们可以了解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极大,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从2006年的5倍增加到了2010年的9倍,4年间增加了80%,而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实际收入水平差距达到了30倍;同时,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也在加大。但是,高收入人群仅占消费群体的小部分,从而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中高收入群体在购买了基本需求品之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占比较大的低收入消费群体才是消费的中砥力量,但由于其消费能力较低,其收入水平无法满足其消费愿望,从而使得消费水平很难提升。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我国消费市场出现了断层和逆向发展,高收入者有能力但消费意愿较低,低收入者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但是购买能力较低,因此,收入的差距和不均衡严重阻碍了我国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
(四)乡镇的债务负担加大影响了农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我国乡镇债务主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的财政分税制,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和以后开展的农村各项建设之后,一些乡镇出于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需求增长的欲望。大力对淤塞的河渠、长年失修的排灌设施、路网改造、电网升级、人畜引水工程建设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来源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上级财政部门借款;二是向个人借款;三是向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四是向有关单位借款;五是向银行信用社贷款。使得乡镇债务负债面越来越广,金额越来越高。据对中部地区乡镇债务调查以2009年底乡镇债务锁定数为基准,分别考察县乡负债变动情况。一些地区乡镇负债由2009年底至2011年底总体增幅在10%-20%,由2011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总体增幅达到40%。
调查发现有的地区负债总额在100万元-500万元的乡镇达22.6%;500万元-1000万元的乡镇占35.5%,两项合计后的比例达到58.1%。这表明目前这些地区有将近六成的乡镇负债在一百至数百万元不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一些乡镇巨额的乡镇赤字与债务是难以轻易消除的。乡镇债务制约了农村经济和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了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消费支出。
以扩大消费需求来驱动我国经济发展
(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并增强民众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
一是可以改变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况,可以有效地构建均衡分配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时期,社会财富也快速增加,但由于我国固有的问题,导致财富分配不均,城乡、行业、区域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想人民全部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就必须优化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薪酬在初次分配的比例,确立均衡共享模式。二是增强居民消费者信心,这主要可以通过完善社保制度,打消居民的后顾之忧,来增加他们的消费。三是自主发展经济。自主发展意味着主要依靠国内需求发展经济,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国外因素,外贸依存度必须处于一个适度的水平。出口导向模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走上新的台阶——向内需驱动式转型。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内市场是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二是国内的积累和储蓄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不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三是在本国国内研发和生产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是从国外输入购买。
(二)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大部分,因此,农村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所以,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富有的劳动力资源创造社会财富。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以市场用工需求为导向,培训有技能、有专长的新型劳动力资源,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要围绕自身需求,重点培养和引进急需的人才与智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确定优先急需领域,制定人才规划,培养和引进急需人才。对人才的吸引、支持要有针对性,保障重点专业、产业、行业的急需人才,并考虑长期发展的要求。政府要健全融资体制,规范风险投资机制,增大科技成果的推广率,有效促进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的基本前提。因此,政府需要积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第一,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放在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上;第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完善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第三,继续完善规范市场秩序的政策措施,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目前对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有待准确把握。政府提出适当的消费政策,如财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信用消费政策、租赁消费政策等,都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我国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期,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有力地实施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政策、体制完善之前,居民的消费率势必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
(四)采取措施化解乡镇债务,因地制宜地增加农民收入
化解乡镇债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研究解决如“资产变现还债”、“拍卖‘四荒’化债”、“土地流转化债”、“债权债务冲抵化债”、“削减高息化债”、“清收债权化债”、“债务股权化化债”、“债权债务置换”、“债务划转”、“债务核销”、“降息停息”、“资产变现”等都可对已形成多年的债务进行转化。但最根本的还应是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如我国的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又是人口大省,70%的人口居住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尤其是那些贫困山区,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又十分薄弱,至今仍然非常贫困。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可增加相当大的消费潜力。而作为具有传统优势的蚕丝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产业链条长,属“短、平、快”项目,它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的发展,而且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吸纳大批劳力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起到了绿化山川、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随着高科技的应用,被誉为“纤维皇后”和“人体第二肌肤”的丝绸,将会不断推出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多功能的新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国际丝绸协会分析预测,未来世界丝绸消费将以每年5%的幅度向上递增。所以鼓励这些地区的农民通过全方位的开发蚕业产品会有更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
结论
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充分吸收消化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关理论,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我国经济发展一定会走上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N].http://baike.baidu.com/view/1279791.htm
2.霍利斯·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朱东海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
4.欧阳昌鹏.我国转轨时期投资率与消费率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5.易培强.关于消费需求制约因素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6.郭美花.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难点[J].福建金融,2009(1)
7.何晓英.调整内需结构-扩大消费需求[J].宏观经济管理,2009(8)
8.张晓峒,徐索菲.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内需结构分析[J].理论探讨,2011(1)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王亚南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
10.白志礼,谭江蓉,曲晨.县域城镇化问题的特异性与发展思路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5)
11.谢春玲.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8(9)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4-6-11 10:28:48]
- 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4-6-11 10:28:48]
-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经济外部性及发展趋势 [2014-6-11 9:44:52]
- 关于我国流通产业经济安全的思考 [2014-5-29 11:16:54]
- 广州商圈与世界级商圈的差距比较 [2014-5-29 11:02:05]
- 消费型社会视域下农村零售业的生存困境与发 [2014-4-24 10:32:44]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