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来看,中国商贸流通行业正处于变革期,传统业务加强创新转型,新兴业务高速发展。
流通行业发展总体趋势
某种程度上看,流通行业发展,就是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和效益的过程。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以及资金、商品、市场等国际资源成本变化等因素,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供应链缩短,流通环节中直接交易增多,传统中间商地位走弱。传统供应链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中间商(贸易商)、生产商、中间商(多级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多个环节。中间商在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供大于求、信息不畅的背景下,市场表现为“渠道为王、终端制胜”。而随着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制造商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增多,传统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商的地位逐渐走弱。
2、产业链融合,专业化运营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资源充分共享,商品流通效率提高。商品的流通过程包含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动过程,过去,“四流”一般由流通商统一管理和运作,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四流”走向专业化的分离运营,提高了各自的运作效率。目前,中国市场上,四流专业化公司相继获得发展,如菜鸟、普洛斯、四通一达等第三方物流公司,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IBM等大数据云服务公司。同时,“四流”之间的资源又充分共享,以顾客需求为中心进行融合,促进整个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如以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加快了物流的传递速度;以快节奏的商流和先进的信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有效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
3、价值链转向,需求方成为流通价值创造的起点,零售商由过去经营商品为主,转为经营消费者为主。过去流通企业的批发、联营等经营模式的本质是上游的价值转移到流通企业;新型的零售价值链则是从下游到上游的价值创造。其中,生产资料流通商由过去“一买一卖”购销交易为主,向提供专业化服务转变,能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的贸易公司更有市场竞争力。由于买方市场、消费升级、需求多元等因素,零售商由过去建立销售渠道的经营模式,转为构建消费需求模式。如苏宁变革采购模式,转向用户驱动的众包模式;日本设计品牌MUJI无印良品入驻天猫,并利用天猫大数据试水C2B定制生产;小米手机让粉丝参与对未来产品功能的投票,可预交全款再发货。
4、全球市场一体化,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中国低成本资源曾吸引国际领先企业通过商品采购、独资、合资、加盟等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随着国际化资源成本相对走低,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在全球范围进行商品采购、企业收购、网点布局等。如2014年南京新百并购英国市场领先的百年老店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
传统零售业市场研判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来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消费市场和零售业发展仍处于成长阶段。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发展模式转型,促使中国消费市场加大变革,超商、百货等传统零售业态进一步从外延增长模式向内涵增长模式转变。此外,国际经验表明,由于零售业态的发展与人均GDP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特点,因此中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1、超商:渠道影响力减弱,面临新一轮洗牌。经过30多年发展,超商已发展成为国内快速消费品销售的主要通路,但近年来受电商冲击,发展速度降低,渠道影响力减弱。
大卖场:成本压力高企,渠道布局下沉。租约到期、房价高涨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传统大卖场不得不采取新模式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来摆脱困境。布局上,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立足变得较为困难,但由于中国市场存在东部与中西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成为渠道布局重点。如沃尔玛2013年关闭的10多家门店中,涉及上海、广州、深圳、合肥、杭州、青岛、成都等多个一二线城市;新开的30家门店70%在三四线城市。
标超(社区超市):便民优势凸显,面临发展新机。社区店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贴近终端消费者,成为对抗大型商场和电子商务的明显优势,这让社区店觅得发展新机,成为未来竞争热点。永辉超市、家家悦等企业以生鲜食品为抓手,提供差异化服务获得快速发展。同时,相对于大型卖场来说,超市面积较小,运营成本较低,出售食品、生鲜和日常用品等物品周转快,也成为大型卖场转型的方向。如沃尔玛2011年在阿肯色州开出首家小型超市,2013年在加拿大开出首家社区超市,公司提出到2016财年将开出500家社区超市。最近,沃尔玛提出2014年将首次开出1000-4000平方米便利和邻里概念店,强化O2O商品自提。
便利店:进入快速发展期,跨界合作机会增多。国外零售业态发展经验,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人们更加追求便利、时效,便利店将快速发展。2013年中国内地人均GDP为6747美元。商务部数据表明,便利店成为我国零售业增长最快的业态之一。2013年26个城市店铺平均增速为19.5%,普遍高于百货、大型超市的开店速度。同时,随着成为市民获得多种服务的生活中心,便利店也成为电子商务企业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以及其他行业跨界合作的首选对象。如京东与上海、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15座城市的上万家便利店签约推“一刻钟送达”,一号店与300多家全家合作实行商品自提。
2、百货店: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中小百货经营主题化、专业化、自营化。过去十年,百货的市场份额减少了近一半,2002年百货业在各零售业态销售占比近半壁江山(49.6%),目前下降到1/4左右。自2012年以来百货业销售增速持续落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说明百货在整个商品零售终端体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弱化。目前百货企业以联营经营模式为主,同质化严重,经营困难增加,客流下降、销售增速下降、毛利率下降等问题突出。许多百货店已开始探索模式转型,如上海新世界等百货公司增强休闲、文化等服务功能,加快向购物中心转变;上海二百永新等百货商店缩减商品品类,变身品牌旗舰店;以连卡佛为代表的企业大力发展自营业务;银泰商业等探索渠道延伸,线上线下联动。
3、购物中心:市场供应总体过剩,更加注重经营能力。世邦魏理仕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在建购物中心面积约占全球总在建面积的50%,每年新开业300家,预计2015年将达到4000家左右。在上海,2012年人均商业面积已达3平方米,远高于欧洲国家1.5平方米左右的人均水平。而根据世邦魏理仕报告,上海零售物业市场供应出现井喷。2000年至2013年上海市的年平均零售物业供应量为32.6万平方米,2014年至2016年年均零售物业供应量将为112.3万平方米,是此前年份的3.4倍,90%的未来供应将由购物中心提供,上海已全面进入“购物中心”时代。同策咨询研究部研究表明,35个大中城市的半数以上(19个城市)人均商业面积已面临饱和或过剩状态,其中银川、呼和浩特、沈阳人均商业面积已在4平方米以上,天津、重庆、杭州、南京、成都、大连、厦门、宁波、青岛、合肥、长春、哈尔滨、贵阳、长沙、南宁、昆明16个城市人均商业面积超过1.5平方米。随着大规模商业地产供应涌入市场,购物中心面临供应量过大、消费者消费能力不足、企业的开发运营能力参差不齐、人才瓶颈、融资困境等多重风险,空置率会增加,可能进入关闭退出、并购重组的调整期。在经营方面,购物中心企业更加注重效益,跨界融合、主题化、社区化是未来经营发展的趋势。
4、奥特莱斯:经营从粗放走向集约,兼并收购机会增多。奥特莱斯进入中国10多年,总体仍属于起步阶段,数量众多但定位不够清晰,布局缺乏规划,市场集中度低。目前全国各地冠名“奥特莱斯”的达400多家,而奥特莱斯诞生地美国只有300家左右。我国奥特莱斯体量大多在5万-10万平方米,有些规划用地上千亩,“圈地”意图明显。相比之下,欧洲奥特莱斯绝大部分体量不超过3万平方米。此外,我国奥特莱斯多以单店经营为主,市场集中度低;而国外奥特莱斯多是连锁经营,市场寡头竞争特征明显。下一步国内奥特莱斯发展有望从粗放走向集约,兼并收购机会增多,市场集中度将明显提升。
大宗商品贸易与物流市场研判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宗商品市场经历了十年“超级牛市”,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成交量稳步增长,推动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吸引了国际金融—资本向商品市场的流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金融市场强化监管,对大宗商品市场形成;中击,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有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转移的迹象。中国则由于政策刺激,大宗商品市场延续了数年增长态势,当前正在经历经济结构调整、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去产能、去库存是大宗商品市场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1、有色金属:多重因素限制快速扩张,产业链双向延伸,电子交易模式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贸易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变动频繁,行业接近于完全竞争,目前国内有色金属市场总体供于求,国家抑制产能过剩政策、行业去库存过程、环保压力升级和企业效益低下等多重因素限制有色金属规模快速扩张。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信息更丰富,行业竞争更充分,传统的单纯贸易中间商模式出现困难,商贸企业进一步加强产业链纵向整合、完善专业化配套服务。如五矿集团金属业务中,矿山资源开发及生产加工业务的贡献比例达到45%。以铜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大宗商品具备金融产品特征,不仅衍生品交易是资本追捧的投资保值工具,实物金属也是优良质押资产。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子交易手段的普及,如长江有色金属网、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等B2B电子交易不断发展,未来有色金属贸易将向以信息中心、物流分拨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新贸易模式转变。
2、黑色金属:钢铁产业增长放缓、需求平稳,商贸企业向服务型转变。全球钢铁过剩,产能持续扩大,2013年全球钢铁过剩产能达5.17亿吨,较2000年的2.29亿吨翻了一倍还多。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钢铁需求普遍放缓,未来几年全球钢铁需求较稳定。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运行状况比较严峻,整体呈现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振,环境约束加剧,效益大幅度下滑,行业亏损比较严重状况。从供应链效率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来看,钢材流通将从“一买一卖”向深层服务转变,即从传统的以购销为主转向以服务为导向,以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增值加工服务、战略联盟为内容的商业模式。网上钢铁电子商务平台将大量涌现,传统的钢贸行业“散、小、乱”和集中度低的市场格局将有所改变。
3、汽车:刚性需求强劲,二手车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认为,我国汽车市场总体已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市场的开拓以及消费观念的升级,汽车刚性需求依然强劲,市场消费趋于年轻化、多元化、个性化。单一品牌的4S店经营模式显露出弊端,多品牌、多车型、低成本的一站式服务有综合竞争优势。如汇聚40多个汽车品牌、200多款车型的上海新九汽车总汇尝试打造上海市民选车购车一站式服务。
二手车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受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消费观念滞后、基础设施落后和市场操作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新旧车销售比例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8007辆,新旧车销售比例为1:0.36。预计2015年新旧车交易比例达1:0.5,2020年有望实现1:1。而发达国家二手车交易量远远超过新车的交易量,德国和美国二手车是新车的两倍和2.5倍,英国达3.5倍。目前,二手车的销售和跨区域流通及汽车更新周期受政策的影响较大,“政策市”特征明显。在二手车经营服务方式上,以电子商务网上平台为代表的新模式正在加速推动产业转型。
4、物流:市场总量持续增长,物流服务社会化、细分化。2008-2013年社会物流复合增速达到17.1%,社会物流总额五年实现翻番,未来将继续延续平稳增长态势。2000年以来,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保持在18%左右的较高水平,而物流企业长期处于价低利薄的发展境地。全国物流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旧突出。随着政策环境不断向好,国家一系列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改善物流基础设施等改革政策相继出台,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从制造业当中分离出来的专业第三方物流日益增多,如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社会化物流。靠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嵌入到某一类产业的细分化的物流企业将继续增多,如汽车物流、农产品物流、医药物流等。
新兴业务的市场研判
信息技术推动了流通渠道、流通环节的变革,大量资本投入到电子商务线上渠道、物流基地建设和配送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形成了商品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专业化经营的新业务体系。
1、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增速下降,移动购物成为新的增长点,B2C将成为网络购物主力,生鲜、药品成为电商竞争新品类。在强劲消费需求拉动、政策利好、大规模资本涌入的合力推动下,我国网络零售(B2C+C2C)市场依然处于快速发展期,但增速逐年下降。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3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2%;预计2017年达4.14万亿元,同比增速下降至15%。网络零售占社会零售总额比重从2008年的1%上升到2013年的7.8%左右,未来将继续不断上升。移动购物市场增长迅速,逐渐成为电商企业新的增长点。2013年同比增幅高达165.4%,远高于同期PC端网购35.7%的同比增速。2013年中国移动网购渗透率9.1%,未来几年随着产业链上下游的成熟,预计到2017年移动购物渗透率达到24.1%。
近年来,国内网络零售模式层出不穷,从以淘宝为代表的C2C,到京东、天猫为代表B2C,再到苏宁为代表的020,以及当前热点02M。从数据来看,目前网络购物市场仍以C2C为主,B2C是网络购物行业的主要推动力,占比迅速扩大,2010年为13.7%,2013年达到35.1%,2017年有望达52%。未来,商业模式将是终端、平台、内容以及。大数据的融合。
中国电子商务过去主要是靠标准化程度较高、单价较低的书籍、3C数码、服装和化妆品等少数几个品类在驱动发展。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书籍的线上渗透率已超过30%,服装超过25%,化妆品超过20%,3C数码超过20%。而生鲜、药品的品类占比不高,前瞻研究的数据是生鲜不到1%。未来,非标准品类将成为网购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生鲜、药品等商品品类可能成为电商行业未来竞争的主要市场。如京东生鲜的020项目是2014年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天猫、一号店纷纷推出医药馆第三方平台,华润旗下的华源大药房自建网上药店健一网等。
2、消费服务:产业链金融、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从国内外传统商贸企业的发展历程看,跨界经营,发展金融业务,是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选择,如美国沃尔玛、西尔斯,日本7-11、永旺等。目前国内商贸企业开始利用众多的客户资源和充沛的现金流,开展跨业经营,围绕延伸和整合产业链,拓展投资渠道,加强资本运作,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如中国华润开展银行、证券等金融业务,京东商城、苏宁以未来收益的现金流作为担保,获得银行授信,为供货商提供贷款。
国内新兴互联网企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安全、新型互联网技术等手段,以第三方支付为切入口,发力互联网金融业务。阿里、百度、网易、苏宁、腾讯等企业结合第三方支付业务,纷纷与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理财基金产品,从支付业务切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中国商贸行业发展趋势 [2015-4-30 10:53:48]
- 中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分析 [2015-4-9 10:27:38]
- 物联网视角下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分析 [2015-3-24 15:52:03]
- 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内部差异研究 [2015-3-19 10:50:25]
- 新常态下我国城乡商贸流通发展研究 [2015-3-19 10:10:35]
- 我国商贸流通业与高端服务业的价值链融合及 [2015-3-11 10:24:4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