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流通现代化正文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对策研究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13-11-1 点击数:

   摘 要: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对保护生产农产品的农民利益和保证国家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意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行政策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流通主体组织程度低,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滞后、政府引导力弱,农产品流通法规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较慢,这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健全的流通才能不断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进行生产,没有流通的引导,农民就不能主动、及时地调整农业生产,也就不能合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如果只是简单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而不能认识和解决流通领域这一根本症结。从长远看,即使调整了原来的生产结构,肯定还会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产生新的产品积压,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地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状,农产品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除了要引进先进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具有优势的管理方式等之外,还需要大力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而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也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必须具备的。这对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状况
 
  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以农产品销地和批发商为特征。是国家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试图更好的满足农产品“大生产和大流通”的特性,积极恢复农村集贸市场的情况下在城市建立的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农产品流通的发展。为了改变广大农村消费者长期以来购物难或不便等问题,商务部在2005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2006年又启动了重点建设100家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双百市场工程”,并进入全面加速发展阶段。这一系列重要举施的实施,使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不断得到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大为改观。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城市流通企业进入农村,连锁化农家店和物流配送中心,健全工业品下乡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建设或改造农家店突破60万个,覆盖75%的行政村。“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以来,支持了千余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完成了千余个建设项目。在大中城市,完善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络,鼓励农产品直供直销,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生鲜超市、连锁菜店等固定售菜场所,在小、远、散等缺乏菜市场的社区设立流动售菜车、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时段市场,适应不同人群需要,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是随着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则一直控制在5%以下;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过剩”、“卖难”问题突出;流通主体存在制度性缺陷,造成经营困难、亏损增加;信息化建设滞后,流通政策不健全,流通主体多元化并存;市场机制和体系不健全,市场已发生剧烈波动,同时宏观调控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产品物流的组织程度和综合程度低等。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流通主体组织程度低

  市场流通主体多元化,但整体呈现无序性。农民作为市场流通主体,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只是人数的增多,是以个体而不是以经济组织的形式参与农村市场活动,仍然是商品经济欠发达阶段的一种自由、原始竞争的市场主体。导致了农民在面对其他市场主体进行讨价还价时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限制了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另外,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采购商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组织程度不高,使得谈判缺少话语权,规避风险的手段也不成熟,造成了产品销路过度依赖单个买方,给合作社自身带来很大的交易不确定性。对中小超市来说,其规模、资金等因素限制,使得定点采购和基地直采存在操作上的困难。超市企业处于经验采购阶段,较主观,缺乏科学的分析手段,农产品的流通往往要经过许多环节,使得流通费用上升。
 
  3.2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不健全

  冷链物流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稳定食品品质等方面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托大型超市或企业的自有运输工具,其物流设施一般都比较落后,缺乏现代化的设备。而专门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受区域限制较大,冷链物流运作成本较高。我国冷链系统的打造还处在初级阶段,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发达国家在物流环节中鲜活农产品的腐损比例一般在5%左右,而中国的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在25%左右。在发达国家,食品和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率达到80%- 90%,中国只有10%左右,鲜活农产品一般是在自然温度下进行常规式运输,而且普遍存在着低级包装、低层次储存等现象,直接造成了鲜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腐损严重。
 
  3.3 信息化建设滞后,政府引导力弱

  农产品的流通已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而大部分的农产品价格也已由市场来进行调节。但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明显落后于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虽然农业部加快推进了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在全国的大中型商业企业中普遍实现了联网或建立了企业网站,但是这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在农产品流通中实际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全国有近1/4的县未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近1/2的乡镇没有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协会等的延伸速度缓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信息不集中,各市场之间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缺乏联系和沟通,缺乏对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发布能力;
 
  二是农民和商户用不上,如农民电脑拥有率低、网络知识欠缺等因素制约了农民和商户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利用率;

  三是政府对农业信息缺乏统一规划、整合和协调,信息传输反馈网络不完善,上下左右贯通不顺畅,还不能提供权威、及时、有效、准确的农业信息,政府的引导力很弱。
 
  3.4 农产品流通法规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健康有序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而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法制化程度还比较低,规范化的程度还不够,一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市场法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非常完整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交易法,如对发展较为迅速,数量、规模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未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加之农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成分复杂,市场秩序混乱,从而影响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效率。

  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对策

  4.1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优化

  (1) 农户参与流通的模式创新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合作社控股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是可行的模式之一。它确保了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利益的一致性,但是这种模式的前提是需要防止合作社向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农产品经销商转化的趋向。为此,可以通过规范行业协会的治理结构来保证其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如实行股份制,每个入会的农户按照一定标准持有股份,由股东大会定期选举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农民以农产品生产大户或联合的方式进入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应确保农户占有较大比例。

  (2) 基于物流中心/物流基地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整合
 
  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应通过构建加工物流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高效配送,尽可能减少流通环节,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由于物流中心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所以通过物流中心联结供应链上下游环节,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农产品物流基地则是拥有多种物流服务和物流设施的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而形成的场所,将物流基地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核心环节更有助于加速农产品流通速度。农产品物流基地的企业按照专业化的原则组织农产品物流活动,依靠整体优势和优势互补,形成一定的综合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而促进农产品物流一体化、集约化的发展,而且在存储、运输、装卸、加工、信管、中介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和集成,从而在基地内可以形成一个社会化的高效农产品物流体系。因此,“合作社+物流中心/物流基地+零售企业”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整合模式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4.2 农产品流通规范与支撑保障体系优化

  (1)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农产品产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产品信息渠道不畅,因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

  一是要强化地方农业信息中心和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缓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
 
  三是强化政府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主导地位。

  四是鼓励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其信息提供和信息服务作用。

  (2) 加快农产品流通立法

  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管机制,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根据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农产品流通相关经验,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立法工作,规范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行为。完善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和操作规范,使农产品流通步入健全的法制轨道。

  参考文献:
 
  [1]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张兴无:《企业+农户与合作社十农户—两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简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刘联辉 文珊:《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革新趋势及其构筑策略》,《农村经济)2006第5期.
  [4]李艳军:《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科技进步与对策》2(X)5年第11期.
  [5]龚国光:《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邹华玲:《基于现代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今日南国》2010年第4期.
  [7]汪旭晖:《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优化路径选择》,《三农新解》2008年第2期.
  [8]孟鹏:《山东省鲜活农产品流通渠道优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4.
  [9]徐怡:《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2.3.
  [10]赵艳丽等:《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新思路》,《物流科技》,2004年第109期.
  [11]王林杰:《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5.
  [12]倪秋萍:《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技术与市场》,2011年第7期.
  [13]王晓红:《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农村经济》,2011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吴杰芳(1981-),女,汉族,山东莱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产品流通、数值计算方面的研究

作者:吴志芳  编辑:nmghuoyujia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六大运动品牌存货高达31亿 行 广州家具展迁址上海 上演跨城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