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流通现代化正文
农产品流通创新系统构建与实施路径
来源:《经济问题》 第20157期 发布时间:2016-11-18 点击数:

    内容提要:消费需求升级和农产品流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加快农产品流通创新。农产品流通创新是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融合、创新模式整合的创新系统。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渠道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是农产品流通创新的主要方向。应通过完善农产品流通创新环境、务实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基础、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流通人才培育服务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创新。

    关 键 词:农产品流通/创新系统/协同创新  

  发展源于创新。创新已成为培育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产品流通创新是促进生产与消费高效对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城乡经济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流通设施落后、管理调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而解决农产品流通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必须着眼于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创新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搜寻、吸收、选择、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市场价值提升的过程。[1]产业创新理论是研究产业创新规律及特点,创新系统构建与集成,创新体系优化等方面的理论。[2]本文基于产业创新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来研究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创新问题,构建农产品流通创新系统,探寻产业创新升级的实现路径。

  二、农产品流通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1.消费需求升级要求农产品流通创新

  创新理论告诉我们,市场需求是产业创新的源动力,市场需求可以为创新提供思路和机会。创新主体通过发现和挖掘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更多利润并扩大市场。农产品流通发展变革,其根本动力在于市场需求。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消费的规模、消费的结构、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周期、消费的热点、消费的观念等都会对流通形成倒逼机制。[3]消费者需求是农产品流通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检验其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依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已基本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消费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及城市化率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快速增加。据统计,到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7311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3.7%。中国70%左右的农产品是作为商品供城镇人口消费,而随着大量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农产品的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也增加了产出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规模。目前,三大主粮(稻谷、玉米、小麦)和两大油料(花生、油菜籽)的平均商品化率在80%以上,果蔬、糖料、烤烟、棉花等商品化率平均都在95%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显著提升,流通总量加速增长。这就对中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在规模化、流通效率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理念的转变,农产品消费定位、消费结构趋向高端化。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022.6元,家庭人均食品支出为6311.9元。从恩格尔系数分析,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35%。从长期趋势看,中国居民人均肉禽、水产品、奶和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呈增长态势,农村居民农产品消费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农产品的消费正在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追求型”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过去的“买得到”转变为“有选择的购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种类丰富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将逐步提高,农产品消费结构将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向品牌化、高端化转移。这就对中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在安全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消费者需求、购买方式表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要求提供点对点的购买服务,对购买便利性及快捷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话预订、网上订购、农宅对接日益成为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主流选择。这种消费者需求及购买模式的变化促使农产品流通渠道、流通模式不断进行变革与整合。[4]

  2.农产品市场流通现状要求加快创新

  中国农业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变革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产品生产从总量不足的供给制约转为局部结构过剩的需求制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受到资源约束外,更主要地会受到市场约束。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流通领域。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变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突出。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承担者仍然是农户和中小商贩,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缺乏计划性,没有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导致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效率较低,流通成本居高不下,食品质量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无法适应社会化大市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少、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短板。第二,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中国目前虽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但仍存在公益性批发市场发展不足、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许多城市不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公益属性,对传统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投入不足,零售终端建设滞后,网点布局不合理,而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才刚刚起步。同时,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产销服务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农产品产销全链条的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信息引导功能不足,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第三,技术手段、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滞后,储藏保鲜、运输手段简单落后,技术创新不足,物流损耗大,物流半径有限,流通成本高。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初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高附加价值得不到很好开发。交易方式主要以传统的“一对一”的现货交易为主,电子结算和网上交易还不普遍,合约交易、仓单交易、拍卖交易也发展不足。第四,市场流通法规建设薄弱。《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农产品公平交易法》等法律法规并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已有的法律法规也很不完善,农产品流通还没有进入健全的法制轨道。解决好农产品“卖难、买贵”,价格频繁波动,产销衔接不畅等问题已成为当前重大的民生需求。

  3.创新驱动是农产品流通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理论认为,市场需求和技术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求引动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一是创新驱动农产品新型流通渠道、流通模式的发展。市场需求引动和技术创新驱动融合促进满足标准化、品牌化、安全性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发展。二是创新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延伸是产业扩张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形成新的流通产业链牵引力,整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三是创新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升级。通过创新促进农产品流通技术进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流通新模式的市场认可度,拓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空间,优化农产品流通价值链,促进产业发展升级。[1]

  三、农产品流通创新系统

  1.农产品流通创新系统构建

  意大利学者Malerba基于进化经济学和系统论提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理论。[5]Malerba的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注重从多维的、动态的、系统的视角去研究创新问题。他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有其独特的构成要素与结构,系统的各种行为主体通过信息交流、合作、竞争、支配而相互影响,产业创新系统通过各种因素的共同进化得以演变。从国内外研究看,学者们运用产业创新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居多,更多突出自主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1][5-6]汪旭晖[7]对中国流通服务业的自主创新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构建了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框架体系。陈海权等[8]探讨了现代流通业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动力机制。李文静[9]分析了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运行中各主体和要素的自主创新行为。

  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将促进以服务为核心的农产品产销体系的优化完善,推动农产品生产由分散化、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对于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学者们侧重于以技术—组织—制度的思路展开。其研究思路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从产业层面和产业技术角度切入,强调各行为主体的合作互动,通过制度调节相关主体的行为。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结合农产品流通产业特点,农产品流通创新可界定为以农产品流通直接参与者为核心主体,强化与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辅助主体的互动协同,探索流通理念、流通组织、流通模式、流通业态、流通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革新与突破,从而促进农产品流通服务效能的提升。关于农产品流通创新内涵的理解,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农产品流通创新是流通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基于共同目标和动力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协作互动实现创新的过程。只有强化主体协同,才能更好地汇聚、整合人才、科技、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加快创新步伐,实现创新发展。

  (2)创新要素的融合创新。农产品流通创新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创新,更要求通过各创新要素(即战略、技术、组织、制度、市场等)的全面协同整合,实现各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提升农产品流通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整个流通产业链的运作效率。

  (3)创新模式的整合创新。农产品流通创新方式应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结合。原始创新模式以创新主体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对基础研究积累的要求较高;而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实行创新要素集成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够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水平的跨越。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适度进行模仿创新,重点强调集成创新”是中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较为现实的模式。[9]

  综上所述,农产品流通创新系统是以需求、技术、制度为驱动,流通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为协同创新主体,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实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渠道模式创新、流通业态创新等融合创新的、拥有特定功能的创新体系。

  2.农产品流通创新的主要方向

  (1)理念创新。当前应进一步创新理念,调整农产品流通政策目标取向,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由“重生产、轻流通”转向“兼顾生产与流通”,摈弃流通是市场配角的观念,明确流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而且还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制定有利于农产品流通的各方面支持政策,促进农产品流通发展。二是从保障农产品供给转向兼顾农民增收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应切实树立市民与农民利益兼顾,优先扶持保障农民利益的理念,从偏向市民利益转向更加关注农民利益,明确从过度担心农产品价格上涨转向合理上涨必然性观念,引导消费者接受农产品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合理上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克服农产品低价的传统意识。三是实现从“保障数量”向“兼顾数量与质量”的目标转变。从生产数量保障转向结构协调、时空匹配、满足消费需求等要求,科学统筹、协调、决策和服务。四是从生产为主转向更加注重产后领域和产销一体化的理念。围绕提高流通效率、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加强产后领域的物流保鲜、营销、加工等方面的扶持和综合性服务,优化产销体系,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2)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中国当前农产品流通创新的根本。中国农产品流通的突出问题是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由此造成了交易成本高、流通效率低、流通主体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差,也给新技术运用、流通业态创新等带来困难。这种低组织化程度在生产端、中间环节、零售端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农产品流通的创新必然要从主体的创新开始,主体创新的基础是提高主体组织化程度及扩大主体规模。培育更加专业化、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其对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的主导能力。大力促进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协调市场供应、优化种植结构等作用,并引导其经营活动向加工、流通领域拓展,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到由农业经营主体牵头的产销合作平台中,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3)渠道模式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是指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的途径、环节、组织方式等。目前的流通模式存在链条冗长、信息沟通不畅、交易者力量不对等、农户没有话语权等缺陷,造成农产品买难卖难,价格大幅波动,农民利益得不到很好保护的状况。流通渠道创新应以“消费者、农民双重导向”为战略,以“扁平化、多元化、合作化、一体化”为方向。[10]一方面,通过生产者直接与终端零售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渠道流程的“非中间化”,提高流通效率。同时,开发多元化的流通渠道(网上销售、宅配送、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渠道成员通过股权、联盟等形式组建大型销售集团和网络系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构建“大流通、大市场、大集团”的农产品流通格局。[4,10]

  (4)技术创新。技术是农产品流通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现代流通技术大体上可分为现代流通作业技术和现代流通信息技术两大类。只有物流技术与物流装备达到一定水平,物流环节的合约安排与制度设计合理,才能保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效率,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产品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提供了强大技术基础。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贮藏保鲜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的创新应用,降低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强化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应用,提升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技术改造,发展以电子统一结算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建立食品安全电子检验检测系统,提高原有流通体系的运行效率。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流程,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四、创新路径与对策

  1.完善农产品流通创新环境

  农产品流通体系作为促进农产品销售、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民生工程,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顶层设计与政府宏观管理调控,制定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平台和政策保障,强化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整合,为农产品流通创新提供良好软硬件环境。积极推动涉农项目和资金向农产品流通创新工作倾斜,加大对农合组织、农产品流通企业的税收减免和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其对农户、中小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支持农产品流通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向农产品流通领域投资。同时,规范管理,完善农产品流通制度环境与法律法规,实现对农产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

  2.夯实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基础

  协同创新在实现创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提升创新效率和效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流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集聚相关产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加快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探索推广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有效解决科技和农民的对接,促进中介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第二,协同各方力量,鼓励高校营销、管理方面专业人才开展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营销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帮助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金融保险机构为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金融、保险服务产品,为创新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支持。

  3.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农产品流通创新中要坚持示范带动引领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率先突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促进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升级。集中产品质量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带动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农民合作社和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市场和示范农技服务组织。发挥它们对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流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农产品流通业态、流通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创新,并不断总结,重点推介和宣传,大力推广先进典型,推动整个农产品流通创新取得全面进展。

  4.完善流通人才培育服务体系

  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需有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撑。首先,强化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完善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流通方面人才培养体系,为农产品流通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其次,拓宽人才培育途径,发展多层次的物流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咨询机构、社团组织等的联系合作,做好农产品流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为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最后,营造良好农业创业氛围,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农业、农村流通创业的长效机制。

原文参考文献:
[1]惠宁,仇萌,李勃欣.论产业创新驱动的关联体系、构建内容及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5):6~12.
[2]张治河,等.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2008,27(1):35~48.
[3]丁俊发.流通创新驱动的十大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2):12~15.
[4]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演变规律、动力机制与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2012,(3):81~95.
[5]王明明,党志刚,钱坤.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研究——以中国石化产业创新系统模型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9,27(2):295~301.
[6]彭勃,雷家骕.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我国大飞机产业发展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8):41~47.
[7]汪旭晖.关于中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的战略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8):13~16.
[8]陈海权,张文献,周潇潇.现代流通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与广东的实践经验[J].财贸经济,2009,(4):123~128.
[9]李文静.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9);12~19.

作者:张晓林  编辑:wuhaili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不到2年 台湾首富的公司千亿 美团外卖代理商成其扩张炮灰
    热门资讯
    破解农产品流通痼疾 电商来帮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