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流通热点正文
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9期 发布时间:2010-11-16 点击数:

   摘 要:扩大消费需求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想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自身的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出路的重大问题。试图联系中国的实际,讨论如何扩大当前中国消费需求。
 
  关键词:消费需求;居民收入;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39-01
  
  1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造就了一个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的发展被拖入了一个沼泽,世界范围内的跨国贸易收到冲击。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近几年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出口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出口的放缓呈必然态势,中国经济增长必须要把目光锁定在消费与投资上。其中消费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是最稳定的动力,在出口陷入严冬的情况下,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保持经济增长。

  2 制约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鉴于我国贫富差距逐年拉大,低收入阶层所占比重较大的整体情况,持续上涨的住房、医疗及教育支出给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压力,同时全球金融震荡所造成的国民对经济形势的不良预期导致了人们消费意愿的下降,进一步提高消费的增长速度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具体而言,制约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因素有:
 
  (1)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收入增加消费也就增加,收入降低消费也就会减少。近几年,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居民、企业与政府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失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为43%,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居民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普遍在54%至65%。据统计,我国消费率下降到改革以来的最低水平。

  (2)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大提高,社会阶层财富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种分化使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充分释放。从我国总体实际情况看,高收入群体是高档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低收入者偏好价格相对低廉的产品,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情况介于二者之间,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主要贡献者,中等收入阶层需求潜力巨大,由于所占比重过小,缺乏相应的购买力,加之基本消费需求已满足,因而消费行为较理性。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城镇的下岗失业者和大部分农民,所占比重较大。其收入状况决定其消费行为较谨慎,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这一群体的消费潜力大,但由于收入水平低,制约了潜在消费的实现。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在实现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的同时,促进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保障水平以及保障面较低的现状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农村的社会保险体系依然未能建立。在此情况下,居民通过储蓄来应付这种不确定因素,这样就制约了即期消费的增长。

  (4)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经济危机所造成的悲观消费预期也阻碍了内需的扩大。一般来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短期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上消费变化的需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往往会出现滞后,同时由于收入制约及经济危机带来的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收入大部分被转化为储蓄,消费的拉动作用不能有效体现。

  (5)福利体制市场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福利消费体制的市场化,居民的支出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占居民家庭收入比重的迅速提高,进一步刺激了居民的储蓄增加。特别是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使得居民预期收入也可能随之减速。另一方面,国内股市和楼市的降温,又使得部分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今后城乡居民的实际购买力,造成国民消费实际增长减速。

  3 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对策建议
 
  我国正处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的时期,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

  (1)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过低已经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瓶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以合理调节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尽快消除消费者在新旧体制交替期的不安定感。在研究中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发展变化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供需关系,着力解决消费领域存在的体制性约束和政策性约束,积极引导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观念,推进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改革进程。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的同时将更多的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投入到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消费需求。此外,政府应加快城市化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使农村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靠其他部门增加农民收入。还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劳动技能以及经营能力,拉动农村的消费需求。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问题。

  (2)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首先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建立起科学、透明、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一是要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消灭灰色收入;二是要加强对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努力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三是要通过制定最低工资等直接对初次收入分配领域进行宏观调控;四是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然后完善再分配机制,实现分配的公平。尽快启动个税的深层改革。必须通过一系列税制的配套改革和整体的设计,真正实现税负合理和公平,提高居民购买力。三是进一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随着教育产业化、医疗和住房的市场化,中央财政在公共产品领域的投入呈现出明显的收缩趋势,地方或因财政不足对保障领域的投入也有削减。因此,此次拉动内需应以改善民生为主,政府应增加对公共产品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增加具有民生保障的公共投资;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得更多的收入。

  (3)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为此应采取措施控制其对消费者的超额支出,对给人民基本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的消费进行控制。此外政府在住房、教育、医疗领域增加公共支出,有利于改善公众未来支出预期,有利于增加当期消费。政府公共支出增加的同时,中低收入者可以将增加的收入投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因此,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进程,将稳定社会居民收入预期,减少分散的“预防性储蓄”。当前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统一化进程,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提高社会居民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度、参与的积极性和强制性,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4)积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反映着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偏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弱。这表明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程度还不高,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还没有相应地大幅度扩展。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适当降低投资率,提高城乡消费比重,在资金安排使用上要注重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俞建国.“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2).
  [2]李睿.基于扩大内需的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J].商业时代,2010,(5).
  [3]王小刚,李钢.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探析[J].兰州学刊,2010,(01).
  [4]张蕾.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消费需求问题[J].网络财富,2010,(02).
  [5]熊唯伊,熊海斌.提高居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扩张[J].消费经济,2010,(01).
  [6]王蕴.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24).

 

作者:刘湘钰 周刑  编辑:刁昊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