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流通热点正文
“洋品牌”为啥一到中国就“变脸”呢
来源:2011年08月11日 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11-8-11 点击数:


  据“新华报业网”报道,一贯给人干净卫生印象的洋快餐最近频频曝出食品安全问题。近日,有媒体再度曝光,肯德基在后厨的食品制作过程令人堪忧,炸薯条的油四天才换,后厨地面肮脏,食物掉地上都是捡起来抖抖污垢后继续售卖……
 
  应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并非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的美辞,更不是一块贴在墙上的荣誉牌匾,而是体现在企业发展每一步上,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的责任,不赚昧良心的钱。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良好业绩,都与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品质”息息相关。可是,在国内“出洋相”的跨国公司,与其在母国和中国的表现却判若两样。是什么让他们一到中国就“变了脸”呢?个中的原因值得细究。

  跨国公司的“本来面目”无疑是“商人”,自然也难脱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本能。而要是不折不扣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肯定会加大企业的无形和有形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收入。正是存在这样的“原罪”因子,一旦失去制度的刚性约束,身为“经济动物”的跨国公司,一般并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可见,洋品牌在国内出“洋相”,我们不能一味指责跨国公司“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而应该从国内市场监管的机制、制度的设计上寻根源、找漏洞。

  客观讲,目前中国在产品安全监测上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包括施行标准和检测方法等都还比较粗放,缺乏更精细化的评判。随着检测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尤其是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科学鉴别常识的提高,在“老标准”下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显山露水了。加之,由于一些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片面导向,面对这些处于强势地位的洋巨头,有些地方或部门甚至不惜在生产标准上作出某些“宽待”。跨国企业某些品牌产品在国内“走样”,很大程度上缘于其面临的社会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

  笔者以为,尽管近年来洋品牌在国内“洋相”出了不少,但对此,不能仅停留在道德方面的评判,也不能总是期待“洋巨头”道德自律的提升,而应该积极地采取“他律”约束,从而驱引企业道德“正向运行”。可以说,只有让所有企业在制度框架下实现“既是社会责任的实践者,同时又是社会责任的受益者”角色定位,才能最终落实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不然的话,“洋品牌”在中国出“洋相”的事还会隔三岔五地闹腾出来。

 

作者:吴学安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