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中,相当一部分与流通业有关。例如中国出口贸易下滑、石油涨价“破8”、麦当劳(微博)销售过期食品、网购欺诈频频发生等等。
为何自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经济热点、重点问题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商品流通领域?为什么同一时期内流通领域集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为何流通问题逐步深化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这都凸显了在中国当下来一场流通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针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整体、全面和深入的变革和解决,而是一味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那么,问题只会越来越恶化,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最后不仅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
世界六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史表明,欧洲是先有流通革命(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后有产业革命(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先有商业文明,后有工业文明。欧美的市场经济进程是建立在流通业发育成长的基础上的。它同时表明,没有发达的流通业,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而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却一直没有补“流通革命”的课。
市场供求、市场秩序、市场导向等都是基于流通而言的。正是纵横交错的流通渠道网络,才编织出真正的市场体系,所有的交易活动、价格形成等正是依托这种网络而进行的。离开了流通业,来谈市场经济,那是离开“灵魂”谈皮毛。
不得不承认,近千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由强变弱,就是因为浓烈深厚的小农经济文化排斥商业文化,“重农轻商”、“重工轻商”。一句话,从古代到现代,相当多决策者骨子里“鄙视”商贸流通,“重生产,重技术,轻流通”思想根深蒂固,认为那是“投机取巧”,流通企业不是真正的实体和实业,这也就是我国商贸流通业长期得不到重视的根本原因。
反观邻国的日本、新加坡、韩国,其经济为什么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工业化中后期及时地开展了“流通革命”,从而使他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立在强大的流通业基础上。无论丰田、本田,还是日立、索尼等日企,为什么在海外扩张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这些企业牢牢地掌握着流通渠道控制权,从而保障了投资安全和自身利益。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先是从商品流通领域开始,但后来,由于GDP导向以及产品主义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化浪潮很快把刚刚萌芽的商业流通革命给淹没了。这种将生产体系建立依赖外部流通(出口)的基础上的工业化显然是不能持久的,“短命”的。因此,为了顺利地完成工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补上“流通革命”的课,尽快发动这场迟到的“流通革命”。
这场“流通革命”,不仅事关扩大内需、富民强国、转变发展方式三大战略能否有效实施,而且事关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以及现代服务业体系能否建立等全局性、深层次问题的解决。“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未来长期发展的基石,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变身“经济强国”的根本。但如何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必须以流通业为突破口,而不是从投资或生产领域入手。
过去三十年,中国工业化基本建立在“外需拉动”即出口导向的基础上。实际上,这等于我们搞生产,国外企业帮我们搞流通,即所谓“前店后厂”。进一步说,这相当于我们自己造车,但一直走着别人为我们建造的路,并由别人支配着我们如何“开”。基于此,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覆盖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流通渠道体系,打通内外贸分割的瓶颈和障碍,从而为已经形成的强大生产制造能力提供市场支撑。
否则,不通过深入的流通革命,没有建成自主的流通渠道体系,就很难有自主的市场、自主品牌,更谈不上自主的生产和技术。即使技术再强大,技术创新再多,如同早期的苏联一样,也缺少市场价值。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开始发现和重视流通业的特殊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流通领域的重大决策或文件,例如,物流业振兴规划等。但是,国家一直没有真正明确流通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地位。而且,由于出台的相关措施决策理念和思路滞后,往往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没有深入触及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层次,处于经济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的边缘化状态,最终都难以实施和有效地推进。
显然,只有全面反思现行的流通政策和流通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借鉴日本推进“流通革命”的成功经验,才能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引向深入。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京东物流:创造“双十一”畅快体验 [2013-11-20 9:44:25]
- 2013年度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 [2013-11-12 16:41:02]
- 美国学者:星巴克在中国必须贵 否则就是倾销 [2013-10-29 17:24:27]
- 中国特色流通体系探路“顶层设计” [2013-7-25 15:02:26]
- 中国遭遇贸易摩擦新挑战 [2013-7-10 8:57:38]
- 电商偏爱“价格战” 消费者更爱“拼物流” [2013-6-27 10:26:3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