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审计署的一则公告引发轩然大波,八家家电企业被点名骗取国家节能补贴款总计超过9000万元,其中不乏格力、美的、TCL、长虹、格兰仕等行业龙头企业。
被点名企业多否认“骗补”而称“违规”,承认企业在对渠道的监管方面存在漏洞。事实上,此前的多项刺激家电消费的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都爆出“骗补”问题,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政策本身配套不够完善、存在操作漏洞,违规处罚过轻不具威慑力等原因都有关系,呼吁补贴政策到此结束,让家电行业回归正常的市场竞争。
8家企业骗补9000万
日前,审计署公告称,对节能环保类“三款科目”审计后发现,有348个项目单位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个款级科目资金16.17亿元,占审计资金额的2.6%,其中多个知名家电企业榜上有名。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 2011年到2012年,国家共安排了近63亿元对节能家电产品进行补贴,其中2011年为26亿元,2012年为37亿元。包括格力、格兰仕、美的、TCL、长虹、扬子空调,以及乐华科技、长岭冰箱等八家家电企业骗取国家节能补贴共计9061.84万元,约占国家补贴总额的1.4%。
审查显示,从2011年2月到2013年3月期间,格力电器在高效节能空调推广项目中,通过多报节能空调销售量,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2156.76万元。此外,格兰仕、TCL、美的、长虹等知名品牌企业也分别通过上述方式骗取节能补贴资金,金额分别为1779.4万元、1830.88万元、118.3万元和981.78万元。安徽扬子空调则通过不实申报材料,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37.72万元。
除了上述空调企业之外,还有两家企业被点名,广东乐华科技通过将中标公布之前销售的彩电纳入申报范围违约获得补贴资金63万元;陕西长岭冰箱通过虚报电冰箱推广申报资料,骗取补贴2093万元。
此前几轮家电补贴政策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企业骗取补贴的情况,但此番由国家审计署公开审计结果、公布骗补企业名单,还是第一次。加上被点名的不乏格力、美的、TCL、长虹、格兰仕这样的“大品牌”、“大企业”,引发轩然大波,备受外界关注。
企业称“非骗补而是违规”
被审计署点名后,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陆骥烈随即回应称“梳理企业内部环节,积极配合整改”,他也表示,除了企业自身的责任外,也与目前我国电器行业分销渠道有关。
据了解,家电企业多采用多级代理商经营的方式,商业流通链长,代理商、分销商、经销商的销售数据并不完全向企业公开。陆骥烈称,“除了自营的商超是可以查的以外,实际上我们的销售环节在卖给一级代理商的时候已经结束了,对于之后的销售数量、补贴情况,厂家很难监测,缺乏有效的管理。”
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则表示,审计署公告中有“套取”、“违规”、“骗取”等多种说法,定性不同,目前还很难评判最终结果,但长虹会积极配合整改,也会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
周二,此次被审计署点名称“骗补额度最大”的格力也向南方日报发来情况说明,强调公司不存在骗补行为。“主要原因是终端经销商填报数据不规范、不严谨所致,问题数据占公司总推广数据的比例不到0.5%。”
据格力方面介绍,其在节能惠民政策执行期间(2009年6月1日-2011年5月31日),实际销售出货2214万套节能空调,申报1755万套的节能补贴。累计有459万套已售节能空调未获得补贴:一是第一次补贴政策结束后,因支持有关部门统筹安排的原因,主动放弃150万套的补贴申请,涉及资金近6亿元;二是部分已售空调尚不符合补贴标准,没有申报。
格力方面解释其对经销商管理环节存在的疏漏,主要体现在填写环节不规范和时间误差没有排除。“申报数据信息由格力电器近十万经销商网点填写,在申报系统中网点填报的销售、安装日期、用户资料不严谨,出现差错。”至于时间误差方面,格力举例“某大学在4月份采购节能空调1万多套,我司按照节能惠民价格签订合同并安排供货,但学校提出在暑假安装,期间跨越了节能政策的截止日期。”
格力方面强调,其所申报的节能产品都是“实实在在销售给用户,实现了节能惠民”,也坦承暴露出公司对终端管理存在疏漏等问题,称“将认真吸取教训,积极整改,完善管理,杜绝类似问题发生。”
销售环节或有漏洞
多家家电行业龙头企业被点名骗补备受外界关注。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龙头企业不太有可能故意去骗补。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企业主动想要骗补的话,可以通过修改能效等级的方式来进行,更隐蔽,而不是通过多报销售数据的方式来进行审计署通报的情况,很可能是经销商在上报数据中做手脚,企业在监管上出现问题。
家电协会秘书长徐东生认为,骗补的商业风险远比企业能够获得的利益来得大,龙头企业没必要故意去做。据他介绍,节能惠民补贴政策要企业收集消费者信息,但从消费者到零售商再到经销商再到企业的环节较长,“操作上会有信息不符的情况出现,不可能存在100%正确。经过两期的惠民补贴政策,我们确实感受到企业在收集信息方面的困难”。至于龙头企业被点名,徐东生认为,大企业的情况更为复杂,需要面对几十万个销售单元,监管难度更大。
资深家电行业观察人士洪仕斌也认为,补贴的价值链太长,政策在可操作性上还有欠缺,“国家把钱补给企业,但提取数据却在终端,还要通过渠道再汇集到企业。而企业与渠道多是合作关系,双方并非上下级关系,企业凭什么管控渠道,而且一旦骗补丑闻爆出,品牌受损的是企业,与渠道无关,照样获利。”
“但格力的情况不同,一直以来格力赖以生存也引以为傲的,除了技术之外,就是对渠道的管控,但这次被审计署披露的金额居然超过了千万级,可见其在渠道管控方面出现了问题。”洪仕斌认为,这是格力在这波“骗补风波”中被推到风口浪尖的重点,他分析可能是此前格力的渠道社会化改革触及了代理商的利益,代理商为获利而违规。
业界呼吁结束补贴政策
尽管这次审计署的披露引发广泛关注,但事实上,“骗补”并非新鲜事,在过去几年实施的所有家电补贴政策,节能惠民、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不管是财政补贴给企业,还是直接将资金补贴到消费环节,全都出现过家电企业骗补的情况。
家电下乡实行代垫直补,需要产品销售发票、销售单据和购买者身份证复印件,三样齐全才可去当地财政部门兑取中央财政补贴款。有商家通过虚报材料、以次充好、抬高标价的方式“骗补”。以旧换新要求消费者有旧家电可供回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便消费者没有旧家电,只要交纳一定的“代购旧机款”,销售人员就可以作假帮消费者完成以旧换新的全部程序。
为什么骗补与补贴政策“如影随形”?徐东生认为,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些补贴政策本就是临时性政策,并非常规项目,配套不会像常规政策那么周全,而且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政策已经快要到期结束了,“以后再有类似政策制度时,需要考虑如何去完善”。
洪仕斌则认为补贴政策本身就是政府主管部门“越俎代庖”,本来全面市场化的家电行业,政府补贴干扰了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发展,而且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与企业、渠道以及业内人士的有效沟通,操作性存在欠缺。此外,他认为还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当骗补成为潜规则,成为一些企业赢利通道,这让其他想正身正己企业情何以堪,有时只能同流合污。
也有业内人士提到,以往企业骗补行为受到的处罚过轻,“犯错成本低,也是骗补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以虚报能效等级的骗补行为为例,按照《能效标识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违反能效标识规定的,由地方节能管理部门或者地方质检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和停止使用能源效率标志;情节严重的,由地方质检部门处1万元以下罚款”,对企业难具威慑力。
自去年6月开始实施的新一轮节能惠民补贴政策也已经在今年的5月31日正式到期结束了,至此,家电行业进入到补贴政策“真空期”。和洪仕斌一样持有“以补贴方式刺激消费该到此结束”观点的业内人士不在少数。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表示,尽管政策对拉动家电销售效果明显,但行业发展不能一直依赖“外力”,是否还能维持销售高峰,归根到底还要依靠“内力”。未来,如何发掘新的增长点将成为家电企业面临的挑战,只有依靠无形之手加强创新实力,才能在市场狂流中屹立不倒。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也对媒体表示,补贴政策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让不少家电企业患上了政策补贴依赖症,企业应加快自己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科技驱动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才是好的发展方向。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国美低价卖金惹争议 [2014-3-24 8:56:46]
- 放任商业欺诈会毁了沃尔玛 [2014-3-20 10:01:41]
- “超市菜场化”不应是食品安全的退化 [2014-3-19 9:41:56]
- 揭开“高仿”奢侈品热销的秘密 [2014-3-3 9:49:23]
- 打击商业腐败和垄断行为成重点 [2014-3-3 9:34:55]
- 京东物流:创造“双十一”畅快体验 [2013-11-20 9:44:2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