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商务部将成为中国医药(27.85,0.00,0.00%)流通行业的大管家,30多万家企业的命运,可能由此发生改变。
据悉,目前商务部正在制定该行业发展规划和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具体工作由市场秩序司承担。提高准入门槛、提高集中度,将成为下一步的大方向。
此前,该行业属于完全市场化领域,呈现出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经营不规范等问题。
此次医改大背景下,基本药物制度的设立对这个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个行业的命运随即得到决策层的关注。相关方决定通过“政府之手”的介入,结束该行业长期“无人管”的历史。
业内人士呼吁,商务部应“一碗水端平”,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专家提醒,医药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应该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政府行政命令决定一些企业生死的做法是一种倒退。
忙碌的“接盘者”
去年12月29日,商务部召开了“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座谈会”,就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听取了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商业协会、全国流通企业前三强的代表分别发言。
“商务部领导非常重视医药流通管理,多次找流通企业征求意见。”一位知情人士介绍说。
早在这次会议召开前,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相关处室负责人便前往安徽调研。在合肥市,调研组就药品流通领域现状、企业经营情况,以及药品供应保障、网络建设等进行了调研。
29日座谈会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就日前下发的《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这份文件首次提出了行业管理的职责分工。
按照分工,商务部管“宏观”,负责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有关政策,配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等。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经营企业准入管理,制定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组织查处药品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
药品生产、流通、科研、使用四大环节紧密联系。此前,除了流通环节管理较为模糊外,其他环节权责较为明晰。药品生产由工信部负责,科研、使用主要由卫生部负责。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介绍说,多年来药品生产、流通一直是在一起管理的,国家成立工信部后,药品生产作为制造业被纳入管理,医药流通就成了“没人管,没人问”。
几个部委协调之后,最后决定归口到商务部。
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有人管总比没人管好。
上海医药流通企业一位高管告诉本报,目前尚未出台具体措施,因此还看不出对行业的影响。
“糟糕”的行业
“越往下,渠道越乱,风险越大。像我们把药品卖到中部一个大省,结果发现渠道乱七八糟,有的企业甚至纯粹就是骗钱。”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企业36万多家,从业人员数百万人,2008年全行业销售收入4699亿元。
和30年前相比,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行业问题很多,很糟糕。
行业管理十分薄弱,流通企业数量过多,经营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十分突出。同时“挂靠经营”、“走票”、“倒买倒卖税票”等行为在局部地区十分严重。
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成本很高,于明德介绍说,现在全国医药商业企业费用率大概在7%以上,发达国家只有1%-1.5%。如果能降到国外的水平,整个行业一年可以增加240个亿的利润。
上述业内人士介绍说,成本高的原因是这个行业集中度太低。据了解,目前,医药流通领域前三强——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占据的市场份额约20%左右,在欧美等一些国家前三强份额则达到了90%。
另外,医药流通行业“地方割据”严重,特别是在本轮新医改之后,地方政府会倾向选择地方国有医药流通企业,排斥大的全国性流通企业或民营流通企业。
国有与民营的消长
事实上,医药流通领域曾经是一个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当时药品的流通由中国医药公司统一负责,层层调拨。
资深医药流通专家王宏志告诉本报,1984年,新的《药品管理法》出台,一个变化是原来的国有体系被打破了,政府开始把医药流通行业推向市场。
原来仅有2500家医药公司迅速增加到七八千家。到了1999年的时候,企业“散、小、弱、乱”情况开始出现。后来,原国家经贸委决定,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改革,把医药商业完全推向市场化。
2001年初,开始出现农村假冒伪劣药品问题,一些农村地区药品供应则出现空白。国务院要求治理整顿医药流通市场。王宏志认为,这反映了“药品流通领域市场是失灵的,完全市场化,尤其对农村是不合适的”。
加入WTO后,中国在2003年放开了医药分销体系,再度改变了中国医药流通格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起来,民营医药流通“老大”九州通,就是得益于当时的政策松动,以“快批模式”起家。
本轮新医改后,医药流通行业整合势在必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联合将促使现有格局发生改变。小的流通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其中一部分将会倒闭,而那些大的特别是国有医药流通企业将会受益。
一些业内人士呼吁,下一步医药流通领域的整合,不应是行政命令说了算。比如政府招标采购,政府想选最优秀的企业来做配送商,应该说想法很正确,但是具体操作中,应该交给市场竞争,通过药品生产中标企业自己去寻找合作伙伴,而不是政府发个文件说谁是最优秀的让它配送,这种拉郎配的方式不合适。
上述人士说,政府如果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减少干预,民营企业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流通业先导作用将获进一步发挥 [2013-11-18 10:15:11]
- 零售业步入转型关键期 主要面临两问题 [2013-11-12 16:08:54]
- 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2013-3-12 10:34:23]
- 促消费还有哪些抓手? [2013-3-8 9:53:44]
- 中国将降低国内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 [2013-1-16 14:33:29]
- 优化流通法律环境促消费 [2012-11-29 10:37:5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