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历经旅游产业化和旅游快速发展两轮产业提升后,旅游产业迎来了新一次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期。本文在总结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影响,并从国家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角度指出,要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加快向市场主导发展模式转变。
关键词:旅游产业 产业转型 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地位明显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增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政策等进行思考,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新的转型机遇期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次转型升级:一次是从接待事业到一般产业的转型升级。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理论探讨成果,指导和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确立了旅游产业的产业地位;另一次是从一般产业向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转型提升。到21世纪初,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两个旅游市场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拓展,在我国很多地区,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得到了初步确立。
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旅游产业规模扩张的完成、旅游三大市场的发育,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与旅游产品品质的提高势在必然,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第三次转型升级发展机遇期,这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以及旅游需求变化形成的市场力量推动的结果。随着宏观环境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推动经济增长为目的、以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为依托、以组团观光旅游为主要方式的中国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王永和,2007),在自身成长的直接驱动和外部市场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间接策动下,我国“旅游产业的功能、形态、结构、动力都面临深刻的变革”(马波,2007)。中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新的转型发展期。
事实上,我国一些旅游较为发达地区已在进行初步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不同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如北京市文化旅游休闲模式、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模式、浙江省生态休闲的杭州模式、广东省康体度假休闲模式、上海市会展商务旅游休闲模式、海南省国际旅游岛休闲模式等。
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
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是认识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休闲性即将主导
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休闲度假旅游逐步取代观光旅游,成为主导旅游产品需求类型的转型期,休闲性是旅游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 达到1000-3000 美元时,传统的观光旅游便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肖光明,2004)。早在2005 年,我国人均GDP 达到1700 美元,很多地区已超过3000 美元,较为发达地区更是超过5000 美元。这预示着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的时代已经开始来临,传统观光旅游需求将逐步下降,休闲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张言庆,2004)。休闲主导旅游产业发展,将助推绿色低碳旅游兴起,游客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要求旅游开发方式要从仅注重观光风景资源价值向强调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等休闲价值转变。
(二)散客化趋势明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再加上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对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由于旅游动机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出行的要求也会千差成别。个人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助游或半自助游将成为国内旅游市场中的主流,个性化旅游、自助式旅游将快速盛行。尤其是自汽车进入家庭后,自驾游市场会快速兴起,甚至有专家预示“散客化时代”或将到来。由于人们旅游更强调个性化,旅游方式更加多样化,游客出游更加随意,散客化也是旅游升级为休闲游憩的必然。散客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将使市场需求日趋多元化,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需求也较多,对于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将提供更多机会,可以通过把握好市场运作方向,抓住客户心理,从而赢得先机。
(三)体验性日益突出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体验,旅游产业就是为旅游者去异地获取体验的服务行业。随着旅游从关注物质需求转向情感需求、从标准化产品和一般化服务向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转变、从消费结果向消费过程转变,互动参与式旅游将取代单项沟通式旅游。第三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体现出体验经济与旅游的结合。生态性、互动性、参与性、文化性等都强的旅游产品将成为后工业时代旅游产业转型的特征(谢维新、赵萍,2005)。
(四)复合性日渐增强
旅游转型升级具有多层面的复合性。首先,产业升级体现了多重效益的复合,尤其是要注重环境生态效益的发挥。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以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统一于产业升级中;其次,在产业经营和产品开发上更加强调特色化与多元化,同时还需要注重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发展;再次,在旅游服务上更加注重规范化与情感化。只有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环节上推进规范化、情感化的专业化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出优质服务,才能广泛赢得游客;最后,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多产业复合。在旅游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产业领域也将不断扩大,产业链也会不断延伸。旅游产业将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始,产业领域不断扩展到社会诸多领域,产业链从下游产业逐步延伸到上游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届时,我国更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将会诞生。今后,集团化创新将以合作经营为基础,以资本合作为路径,以项目开发为突破口,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发展。
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影响
总体上说,我国旅游产业目前的转型方向是由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向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它要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旅游品质的提升,由追求要素完善与配套转向区域合作与整合产业链,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与效益,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巩固旅游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推进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跨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旅游运行方式上,从团体化服务体系向散客化服务体系转变
团体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以客源地的组团社为主,体现的是“点线旅游”方式,强调旅游线路的开发;而散客化的服务体系,却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散客服务中心为主,体现的是“板块旅游”方式,强调的是板块区域内的旅游协调发展。随着度假旅游和个性化旅游的兴起,人们出游更多地依赖旅游客源地的旅行代理商的交通代理服务,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散客服务体系。因而,构建散客化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产业转型升级后旅游开发的首要目标。在新的旅游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以下变化:一是旅游产业组织建设将从以旅游社为重心转向以交通企业为主体的各种旅行代理商和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散客服务体系;二是以景区或景点促销为主将转向目的地促销为主,目的地的知名度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三是在散客化时代,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需求将快速增多并十分详尽,信息涉及到食、住、行、游、购、行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是旅游者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要求获得多样性的信息,具体包括旅游企业发布的行程线路、官方的景点介绍、网友的游记和评论、业界的原创内容等。
(二)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从观光主导型产品向休闲主导型产品转变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导致整个旅游产业发生转型的根本原因,基于买方市场背景下的旅游需求主导着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剧增,当休闲时间增多时,单一的以组团观光为主要方式的快餐式旅游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出游者更倾向于接受高品质、富内涵、慢节奏的休闲消费方式,以及自助游、自驾游、修学游、乡村游等个性化的旅游方式。这种变化推动着观光旅游逐步向集观光、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方式转变,其中休闲作为排解工作、生活压力的重要方式,将成为未来旅游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这种新的转变,将直接推动旅游产品开发的转变:一是从以景区开发为主将转向以旅游目的地开发为主,区域内的城市将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空间;二是产品结构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民俗体验、休闲娱乐等非景观类产品进入旅游市场,且份额逐渐增加;三是投资结构的转变。产品结构的转型同时也推动了旅游投资方向的转变,大量资本由原来的纯粹观光类产品逐步转到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的开发与建设。
(三)在旅游产业功能上,从经济产业功能向社会产业功能转变
历经两次产业提升后,旅游产业的功能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以及从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转变。在第三次产业转型背景下,旅游产业功能将逐步转向兼具经济产业和社会功能的双重特性(车玲,2008)。旅游产业正在打破创收、创汇的单一经济概念,将在树立科学发展的资源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繁荣稳定、满足人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日益显现其综合功能。总之,随着旅游产业与当地契合程度越来越高,纯粹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理念将被淡化(唐留雄,2006)。旅游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发展旅游产业,不仅要使之成为地方的经济产业,还要在拉动当地经济、带动社会就业、发扬地方文化、保护环境生态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在行业管理模式上,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与之关联的产业涉及多个产业与部门。其中,旅游产业涉及到的风景、古迹、名胜等景观资源又多分属于林业(园林)、文物、文化等不同部门,以部门管理为主的模式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力都十分弱小,易出现管理上的盲点。由于部门利益与地方保护的影响,造成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加剧了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摩擦和冲突,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温泉,2008)。因此,单一的部门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讲已经不能适应旅游活动扩大的要求,要尽快建立起行业管理的新模式。行业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微观经济管理之间的中观管理层次,重点是进行行业规划、行业组织、行业协调和行业沟通,它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或相关企业联合会)的紧密配合,它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交由市场,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再进行引导和控制。这种新转变将推动管理观念的变化:一是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以服务推动行业的发展;二是推进行业的自我管理。组建行业协会,给行业协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通过行业协会来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和沟通各不同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行业发展;三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重点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各行业进行规划、协调和指导。
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它的变革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它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与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在第三次旅游产业转型机遇期,要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就需要加快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
(一)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类型
根据世界旅游产业发展过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市场型发展模式和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田里,2002)。在我国,根据具体的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下的超前推进型发展模式(推进型)和市场型的滞后延伸型发展模式(延伸型)。
推进型旅游发展模式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通过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形成较强的旅游产业体系,适时推动国内外旅游的发展,最终形成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这种发展模式追求的不是旅游产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延伸型发展模式建立在国民经济较高水平之上,追求的是旅游产业自身的内在效益,比推进型模式更具有产业扩张的比较优势(张辉等,2005)。
(二)我国现有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遍采取用的是政府主导下的超前推进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继承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力,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等手段,积极引导、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市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节处于辅助地位。在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发展入境旅游,以获取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外汇,在入境旅游发展形成产业基础的条件下,再通过旅游产业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发展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
通过这种发展模式,我国完成了旅游产业的扩张,形成了旅游经济体系,促使我国顺利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有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过度主导造成的行政力量过分干预,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重政绩造成的对资源掠夺性开发,导致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调控不当造成的旅游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导致一些部门过度竞争、经营活动艰难;长官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地方矛盾,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等。实践证明,推进型旅游发展模式,虽然加快了我国整体的旅游发展速度、扩大了出入境旅游的规模和收入,但却出现了宏观旅游经济形势看好而旅游产业微观整体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局。
(三)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将更为突出,推进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掣肘良多。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转变旅游产业的增长方式,把我国的旅游产业深度推进,使之向追求质量型、效益型方向发展。因而,在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上必须加快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向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
市场主导模式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求政府对资源配置作用弱化,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资源和要素的流向。政府的作用在于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处于辅助地位。要求政府优化好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宏观的国家层面,政府的管理重心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引导;在中观的区域层面,积极联合挖掘区域旅游产品内在的文化关联,在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开拓市场等方面走区域联合的道路;在微观的企业层面,政府的作用在于引导企业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夏卫红、刘嗣明,2008)。
在当前我国经济全面转型提升期,旅游产业要符合全球化、信息化、大众化、市场化的趋势,走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创新性的产业化转型升级道路,这就要求政府过分主导下的粗放型发展适时转变为市场主导下的效益型发展(张春娥,2008)。实现这个转变,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让市场来推进景区、景点的开发,以及区域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促进旅游经济从“门票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变。关键是协调好旅游各要素之间的发展,推进服务创新;二是让市场来推进资源的集约化与产业化发展,促进市场主体从“个体化”向“集团化”转变。建立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社会、民营等各种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同时积极推进企业的资产重组、培育规模型的旅游企业集团,以聚集化、集团化的发展来带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内涵的提升;三是让市场来推进行业内部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重点是推动企业间真正的行业协会的形成,通过行业制定的规范与标准来管理与约束企业行为,同时提升行业协会的指导与引导水平;四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辅助功能。政府应将重心放在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此外,政府要在充分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资金分配、市场运作规则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企业行为和市场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丁宗胜,2006)。
参考文献:
1.王永和.适应旅游转型需求 创造和谐发展未来[J].中国城市经济,2007(7)
2.马波.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J].旅游学刊,2007(12)
3.肖光明.度假旅游及其产品的区域适应性调整—以广东省肇庆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4(6)
4.张言庆.中国度假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1)
5.谢维新,赵萍.后工业时代旅游产业转型初探[J].当代经理人,2005(3)
6.车玲.促进中国旅游产业升级转型[J].发展研究,2008(4)
7.唐留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6(12)
8.温泉.论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与旅游管理体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5)
9.田里.旅游经济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10.张辉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的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11.夏卫红,刘嗣明.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12.张春娥.旅游产业运行方式转型下的产业链运行主体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4)
13.丁宗胜.旅游产业转型政府继续发挥主导作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作者简介:
储昭斌(1973-),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零售业迎来改革窗口 [2013-11-20 9:25:00]
- 基于专卖体制卷烟流通领域适度市场化改革 [2013-11-1 17:26:37]
- 中小流通企业发展获助力 [2013-7-31 11:26:50]
- 国务院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 [2013-6-6 10:33:53]
- 培育大型流通企业 降低偏高通行费 [2013-6-6 10:31:54]
- 国办印发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部门分 [2013-6-6 10:24:5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