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内外贸一体化正文
流通领域和物价上涨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09期 发布时间:2011-11-14 点击数:


  摘要: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扬,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对几种引发物价上涨的原因进行研究发现,造成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流通领域内引导和监管不力的私有经济,私人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逐是导致物价上涨的经济基础。文章提出,为更好地抑制物价的过度上涨,必须坚持和谐发展的目标,放眼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既减少此次物价飞涨的消极影响,又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进而更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布局,增强国际竞争力。一要调整国有经济在流通领域的战略;二要加强对私有经济的引导和监管;三要解决产权问题;四要设立稳定物价的专门经济组织;五要建立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六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

 

  关键词:流通领域,物价上涨,关联性,解决途径

 

  物价问题是有关民生的重大问题。物价平稳,改革才能加快,转型才能彻底,发展才能持续。而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一路高歌,先是在当年5月突破了3%的警戒线,8月和9月分别创出了3.5%3.6%的新高,10月高达4.4%11月同比涨幅“破五”,高达5.1%,中间虽有小幅下降,但到20113月更是同比涨幅高达5.4%,创32个月以来的新高。①国家统计局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有关数据显示,在这股涨风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尤为明显。农产品价格飞涨现象比比皆是,如山东菜农以每斤0.2元的价格亏本卖出的西葫芦,到了消费者“菜篮子”里却变成了1.5元,价格涨了6倍多;[1]大蒜价格由2007年和2008年的每公斤2元,涨到2009年的每公斤13-15元,201011月更是飙升到每公斤25元,等等。然而,伴随着物价飞涨,“民”与“农”却都不是物价上涨最终的受益者,出现的是“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并存的两难境地,民和农的生活负担都更加沉重。这一矛盾继续发展下去,必然会加剧社会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这种农产品价格不断“变身”的过程中,研究物价“变身”的原因,探讨稳定物价的对策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几种引发物价上涨原因的评析

 

  关于物价上涨问题,很多学者对其引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就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观点进行一些简单的评析。

 

  1.有人认为,供给不足是促使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理由是,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挤压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种植面积减少;另一方面,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使农产品的供应受到影响。既然价格上涨是由供给不足引发的,他们主张采取奖励生产的措施来平抑物价。这种观点看似符合经济学原理,也可能符合某些局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却不够全面。我国虽然自然灾害频发,但粮食连续7年丰收,2010年总产达54641万吨,比上年增产2.9%,蔬菜种植面积也没有减少,主产区生产正常,某些价格上涨猛烈的农副产品产量并没有发生剧烈波动。因此,全国范围内或大部分地区的物价飞涨不一定就是供应不足所引发的。

 

  2.有人认为,生产成本上升拉动了物价上涨。一是因为农产品生产资料本身价格的上涨;二是因为农产品以外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增加了农民的成本。另外,再加上运输费、管理费、人工费等,这些都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因此,他们主张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对经营者给予优惠贷款,对某些食品的运输者大开“绿灯”,等等。这也是浮于表面的意见。实际上,我国日用必需品以及粮食、蔬菜、副食品的生产条件还是比较稳定的,并且有所改善,成本提高的幅度也有限,尚不至于导致价格的飞速上扬。更何况,很多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卖出去的时候还是如此的“卑微”,到消费者手中却“华丽变身”。如果是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造成的,那为什么受生产成本上升影响最直接的农民却没有最终受益呢?当然,补贴生产者对抑制物价上涨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借助这种办法应对来势汹汹的涨价风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3.对当今这股涨风,有人认为是流动性过高造成的,在应对措施上套用西方经济学的惯用方法,主张采取货币调控、加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等手段。当然,我国经济社会中流动资金确实不少。1990年,流通中现金(M0)为2644.4亿元,到2008年已经增至34219亿元,增加了11.94倍,年平均增长15.3%。同期,货币和准货币(M2)为15293.4亿元和47516.6亿元,增长了30倍,年平均增长21%[2]针对流通中过度的资金,适度采用这些货币政策有一定的道理,对于抑制“流动性过剩”也会有所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价上涨,但仅仅在“没有味道”的货币上打主意而不考虑它们掌握在“什么人”手中、用来干什么,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要知道,货币政策的实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好处,但同时也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问题。

 

  这表现在,从2010年初至今,央行已经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最高水平的18.5%,又三次上调了基准利率。但从效果上看,物价上涨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抑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然没有回落,同时却在另外一个方面造成信贷紧缩。这是因为,正如马克思曾经系统科学论证过的那样,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的变化是由资本积累、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率的变动所决定的。这表明,期限相对较长的利率应该由跟随市场变化的利润率决定。利息的提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导致“利息挤压利润”,最终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更何况,如果中央一味地加息,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小企业,它们在资金筹借、融通等各方面将遇到很大的阻力,使它们的经营举步维艰,甚至有可能大量倒闭或被兼并。这一方面会导致中小企业可能真的会进入“冰河时代”,而另一方面会形成数量极少的超级垄断集团,反过来进一步加剧物价的上涨。并且,加息还可能诱使境外游资更为大量的流入,加大对紧缺物资的投机炒作,从而进一步哄抬物价。可见,单纯的货币调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际上,对于平抑物价问题,不能仅仅套用“时髦”的西方经济学方法来应对,关键是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正如1995年《人民日报》进行的一组关于菜价问题的系列报道最后总结的那样,认识市场现象不能脱离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更不能离开我国的国情。我国在社会制度和具体利率制度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同样的货币调控有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货币调控要慎行,不要到最后变成“邯郸学步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

 

  二、流通与物价上涨的关联性

 

  对于这次物价上涨,大多数群众的切身感受是:物价不断上涨,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民生用品除公交服务、电子产品等少数产品价格未变甚至下降外,普遍呈上涨趋势,这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从引发物价上涨的社会经济基础出发,去探寻这次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

 

  实际上,物价“变身”过程中最大幅的涨价是在流通阶段。造成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是流通领域内引导和监管不力的私有经济,私人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逐是导致物价上涨的经济基础。忽视重要流通领域内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放松对流通领域私有经济的引导和监管,都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轻视流通的重要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都是说不通的。

 

  1.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决定流通,而流通又对生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有效的流通活动能够给各种工农业产品开拓销路,使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快速实现,生产经营资金加速周转并不断增加,促使生产企业不断扩大。有流通部门的支持,生产部门才能快速发展。反过来,离开了有效的流通,企业就没有办法迅速得到必需的生产要素,也无法迅速销售产品,生产就有可能停滞或萎缩。因此,流通部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生产部门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流通还使产品得以顺利进入消费领域,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消费需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流通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品买卖过程,它是物流、商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全面结合,是包括资金的流通、物资的采购、产品的供应、配送等在内的综合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影响到农业、工业和其他服务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成本的节约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说,谁控制了流通领域,谁就掌握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巨大能量。[3]毫不夸张地说,流通确实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因此,我国的国情以及流通过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许多流通行业更适合国有经济的性质,更有利于它们发挥作用。

 

  2.从实践上讲。首先,从建国初期的几次物价上涨来看,1949-1950年,我国出现过四次大幅度的物价上涨。虽然新中国诞生初期,国家的财政支出猛烈增长,财政收入有待恢复,入不敷出,赤字很大,暂时不得不依靠发行通货来弥补,结果导致币值下跌,物价上涨,但按照当时的货币发行量,本来不应该引起那么严重的物价上涨,其实扰乱市场的主要还是民族资本,[4]它们在商业和金融上的投机是引发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当时有些资本家认为,人民政府控制市场的能力有限,说“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5]于是便肆无忌惮地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正是认准了这一点,当时政府配合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某些重要行业的流通领域采取了直接干预的措施,强化价格监管制度,坚决打击和制止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的行为,并逐级派出督察组检查措施落实与物价变动的情况。在一系列综合措施的作用下,几次全国范围内的物价涨风均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制止。较量最终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胜利和投机资本的失败而告终。

 

  其次,从最近的家乐福事件来看。201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开通报了各地家乐福、沃尔玛超市存在的多种价格欺诈行为,并责令相关地方价格主管部门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家乐福、沃尔玛这些国际零售巨头涉嫌价格欺诈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像家乐福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在它们本土不会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却会发生呢?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私人资本对利润无限追求的本性所致,它们起初的低价促销等策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地位”稳固后赚取更多的利润。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再加上一些政府“形象工程”和利益的驱动,国外一些超大型商场相继抢滩入驻我国。这一方面严重冲击和威胁了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外商可以利用流通环节影响、制约我国的经济。私人资本追逐最大利润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外商对流通领域的支配力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为避免外商控制我国市场局面的出现,政府应重视本民族流通产业的发展,以开拓、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好地为民族工农业的发展服务。

 

  三、抑制物价过度上涨的建议

 

  为应对目前的物价上涨,我国必须正确认识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应对政策和措施。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和谐发展的目标,放眼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既减少此次物价飞涨的消极影响,又积极进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更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国有经济在流通领域的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几次大幅的物价上涨表明,由国有经济掌握的物品在物价上涨过程中价格普遍比较平稳。而且,依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国有经济并不能从流通领域全部退出,而是要通过重组和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流通在服务生产、促进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现阶段,可建立扶持重点领域本土流通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与外资企业进行竞争,以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

 

  2.加强对私有经济的引导和监管。引发这次物价上涨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境内外一些私人资本的互相串通勾结,他们利用手中的游资,囤积某些产品,控制生产者和货源,再通过散布谣言、虚假交易等手段,制造市场恐慌情绪,促使消费者抢购,而他们则借机哄抬物价。这是私人资本在建国初期与劳动人民较量时故伎的重演。对于这类投机资本家,应在处理物价上涨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教训。[6]当时,政府这项措施一出,价格就有了回落。因此,现阶段要依据前车之鉴,在发展私有经济的同时,加强对私有经济的引导和监管。

 

  3.解决产权问题。北京出招稳定菜价时,就提出政府要收购参股社区菜市场。“产权问题解决了,菜市场才会更稳定,政府对其的调控更有力度”。对社区菜市场产权制度的改革,政府采用收购或投资入股的形式,可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对蔬菜销售终端的控制力问题,以稳定物价。这对我国其他地方抑制物价也有很大的启示。

 

  4.设立平稳物价的专门经济组织。物价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与一些私人资本家投机、哄抬物价的行为进行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鉴于此,政府可考虑设立以平抑物价为基本任务的专门经济组织。

 

  5.建立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经营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有效安排生产,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专业化经营组织缺位,产销对接中间环节过多,层层加码,使得“菜篮子”中的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建立可以提升农户的“议价”能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物价的上涨。

 

  6.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制定并完善流通产业需要的法律、法规,是政府对流通产业进行调控的立足点。对于存在投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等行为,并造成严重影响者,应依据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如反投机法等,并由有关管理机构和司法部门严格实施。同时,还需完善配套法规和条例,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只有建立完备的法律,再加上有关机构的共同配合,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监控,才能保证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蔬菜产销流程追踪:“最后一公里”菜价骤然抬高 [EB/OL]. http//www.cnr.cn/newscenter/eco/business% 20c/201105/t20110503_507952927.shtml2011-05-03.

 

  [2]  迎春.我国必将爆发“滞涨”危机 [EB/OL]. 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104/229648.html2011-04-25.

 

  [3]  吴宣恭.流通领域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J]. 上海商业,200110):14-19.

 

  [4]  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8):77.

 

  [5][6]  陈云文选(第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0-31.

 

作者:刘瑞娜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六大运动品牌存货高达31亿 行 广州家具展迁址上海 上演跨城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