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开放是否影响经济安全,关键在于外商是否取得了对国内市场的控制、支配或主导权。而政府一切判断和决策的基础显然都要依据准确的数据。继商务部发布2005年全国连锁30强排名后,最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又相继公布了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和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名单。综观这些名单不难发现,与本土企业对排名的“热衷”相比,包括沃尔玛等在内的许多大型外资企业显得非常低调,甚至没有出现在商务部公布的名单中。专家担心,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内外资企业的相关信息,势必会影响到今后对市场的预警和调控能力。
继商务部发布2005年全国连锁30强排名后,最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了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名单、中国商业联合会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了2005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名单。
综观这些名单不难发现,与本土企业相比,包括沃尔玛等在内的许多大型外资企业显得非常低调,甚至没有出现在商务部公布的名单中。专家担心,作为全国商务主管部门,商务部如果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外资的信息,势必会影响到今后对市场的预警和调控能力。
本土企业青睐规模
看到这些排名,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数据准确吗?数据是企业自己上报的还是相关部门监测到的呢?
对此,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告诉记者:“数据是企业自己报的”,企业的数据只有企业自己最清楚,“我相信实际数据与他们上报的应该相差不大”。
他还表示,中国零售企业百强的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行业协会能从中发现大企业的发展趋势。“像百联集团去年销售额占到了百强的10%,而百强商品零售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这标志着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对我国零售业的主导地位已初步形成。”
不过,许多零售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都认为本土企业自报的数据“水分比较大”,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多报销售总额;少报门店;多报直营销售额。
或许是为了迎合国家以及各地扶持大型流通企业的政策,许多企业纷纷把不属于统计范畴的数字“挪”过来,使销售总额人为变大;为了保证销售总额的增加快于门店的增长速度,一些企业甚至瞒报门店数量,以制造扩张与效益同步的假象;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显示直营店的竞争力,甚至把特许加盟店的销售额也算进直营销售额中。
记者发现,在商务部的30强排名中,有的企业直营店数量只占总店数的3%左右,而销售额却占到了85%。也就是说,直营店的效益大约是加盟店效益的190倍,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些加盟商估计早就不会与其合作了。即便直营店效益极好而加盟店效益极差是事实,那只能证明这家企业还没有发展特许经营的实力,不应为了扩大规模而盲目增加加盟商。
为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抗衡,培育出有竞争力的大型民族零售企业是必须的。但是,规模大并不一定意味着竞争力就强。自2003年组建以来,百联集团始终稳居我国零售业的首位,可最近集团内部一系列的高层动荡,也暴露出了这艘“航母”的种种缺陷和不足。
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将人、财、物等资源动态组合并加以运用和管理的能力,经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最终上升为企业文化,不仅体现为快速扩张能力,更体现在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术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上。假如设立一个零售业利润榜或者按不同业态设置一个排行榜,估计本土企业因为规模而产生的自信会减少许多。
不可否认,中国的零售企业正处在快速成长期,规模扩张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但专家指出,企业的规模扩张,一定要建立在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经营模式成熟、企业文化完善、管理团队优秀的基础上。在目前中国零售企业在成本控制、营销、财务运作等核心竞争力方面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应先做强再做大。
因此,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有能力的内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选择规模扩张,但中小企业应多关注盈利率,而不是市场占有率。否则,企业的规模扩张之日,很可能就是走向衰落之时。记者发现,在商务部发布的2005年连锁30强中,深圳铜锣湾集团店铺增长率为366.7%,而其销售额仅增长了49.2%。不知道这是不是最近铜锣湾发展遭遇困境的症结所在。
低调的外资
与本土企业“爱出风头”的心态不同,外资企业似乎并不热衷于排名。沃尔玛、易初莲花、大润发、百盛、乐购等2005年销售额都在79亿元以上的外资企业都没有出现在商务部的排名中,而位列商务部30强最后一名的山东银座的销售额仅为54亿元。
即便以上5家外资企业还有百安居、欧尚、麦当劳、华糖洋华堂等外资出现在了连锁百强名单中,但它们的数据大都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估计值。对于外资企业的“集体低调”,王耀表示,这主要是商务部做统计时,这些企业的报表还没出来。“那些估计值也是外资企业自己报的,主要是外资企业不便公开说”。
“从这些名单中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本土企业喜欢浮夸而外资企业则更务实。”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说,外国零售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强大的采购能力、物流配送和信息管理水平都是我国零售企业短期内难以赶上的。
自2001年入世后,“外资零售威胁论”的声音就在业内和媒体上没有中断过。“也是为了避开舆论的压力,外资一直比较低调。”洪涛说,前几年大家都以为沃尔玛一直亏损,可它通过大规模采购中国商品以及开展商业咨询业务,其实它并不亏。在洪涛看来,外资都属于“闷声发大财”型的。
或许是外资过于“低调”,甚至游离了商务部的监测。于是,2005年7月12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流通企业监测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纳入重点流通企业监测范围,定期了解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经营和发展情况,是贯彻落实《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依法对外商投资商业领域及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基础。
由于以前监测工作不尽全面,随《通知》还一起下发了一个《重点流通企业建议补充名单》的附件。在这个附件中,商务部建议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补充的重点流通企业总共380家,而各地的外资企业就占到了300家。
按照要求,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各地设立的店铺和分支机构自2005年7月20日起填报上月数据,以后每月按报表制度规定时间填报。对拒报或屡次迟报信息的企业,各地商务部门应及时向统计部门反映,提请统计部门给予相应处罚。但商务部2月份发布的2005年全国连锁30强排名中,一些外资企业又“低调”了。
随后,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3月16日举行的全国市场监测工作暨培训会议上强调指出,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样本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一些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和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未被纳入监测范围。
监测外资不可或缺
“商务部之所以多次强调要将外资纳入监测范围,主要是为了完善外资零售业统计与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零售业的预警机制。”洪涛告诉记者:“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政府部门的决策。”
其实,如果算上沃尔玛、易初莲花、大润发、百盛、乐购等上面5家外资企业,商务部30强名单中包括北京王府井集团在内的5家本土企业就会被挤出。那么,30强中就会出现12家外资企业,而商务部所做的“外资连锁企业增势略有减缓”的判断也许就不可能成立了。而照此推算下去,常被大家引用的“外商现在占国内零售市场的份额不到5%”的论断或许也需要商榷。
黄海表示,至于开放国内商业可能出现的风险,主要出现在外商迅速扩张取得市场销售控制权或主导权以后:第一,国外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将通过外商的流通网络大量进入我国市场。第二,有竞争优势的民族产业商品,进入外国公司销售网络时将被迫压价,甚至改用外国公司的品牌,造成利润重新分配。目前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我国制造商只能分得10%商品利润的情况,将可能出现在国内市场。第三,国内重要商品市场异常波动,特别是自然灾害、严重疫情等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时,政府调控市场的力度和时效,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商业开放是否影响经济安全,关键在于外商是否取得了对国内市场的控制、支配或主导权。而政府一切判断和决策的基础显然都要依据准确的数据。那么,商务部目前是如何监测外资信息的呢?3月22日,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司长房爱卿在商务部网站聊天时告诉记者,为跟踪分析商业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商务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制定了《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统计监测报表制度》,依法对包括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内的流通企业开展监测,及时掌握各类流通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情况。商务部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监测系统,企业通过互联网填报市场信息,每月报送销售总额、销售类值等销售情况,每半年报送企业利税、网点、人员等经营和发展情况。目前,经商务部审批的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已纳入商务部重点流通企业监测范围。
房爱卿所提到的现代信息技术指的是商务部在全国500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进行自主式信息泵安装试点。自主式信息泵是一种信息自动传输设备,在企业监控下自动提取数据,减轻企业报送负担。技术开发和购买设备所需经费全部由商务部负担。而且这种设备必须经企业确认后,才能采集、传输数据,不会对企业信息安全产生影响。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战略与经营行为实证分析 [2013-10-24 11:15:16]
- 商务部:外资品牌应给中国合理价格定位 [2011-3-23 9:06:46]
- 零售业游戏规则微妙调整 控制外资在华并购 [2011-3-4 11:58:30]
- 商务部拟二次组建零售“国家队” [2011-2-21 10:32:18]
- 终结外资“超国民待遇” 中国逐步调整引资方 [2010-11-30 15:16:15]
- 内外贸各自为政 零售商须扮好流通角色 [2010-4-15 11:14:08]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