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开放并未越线
来源:2006年09月18日 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06-9-18
一位中国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中国零售业对外的开放程度并没有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
这项研究课题的负责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飞对本报说:“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度处于安全警戒线之内,并且还有较大的进一步开放的空间。”
李飞的说法跟之前中国零售业者表达的声音有很大差别。零售业内人士一直呼吁政府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警惕外资零售业对经济安全的威胁。
李飞长期从事零售行业研究。他说,外资零售业威胁经济安全有两个前提:一是控制和主导国家经济关键资源的零售权,二是利用这种控制和主导权力干扰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合理收益。
他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测算得出的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有率为5%;外资消费品品牌与制造业品牌市场占有率比值小于1,显然这并不构成对国内产业的威胁。
不过一些零售业者并不认同李飞的研究结果。总部设在北京的某大型零售企业集团负责人说:“不能用全部零售总额来做基数,这种前提下得到的结果一点意义都没有。”
他认为,“如果去掉农村市场的销售额,只计算大城市的销售额,那么外资在主渠道(城市)的市场份额就会大大提高。”
连锁经营可以控制上游、控制市场,“外资威胁是巨大的”,他说。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厦门、大连、上海、天津和北京的外资大型超市(5000m2以上)占大型超市的销售份额分别为97.3%、43.4%、39.3%、35.3%和28.0%。而且,顾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满意度指数明显高于内资零售企业。
北京这家零售企业的经营重点集中在一线城市。在店铺的选址、客源的分流、价格经营成本、人才的吸引上等方面都与外资存在竞争。不过这位负责人说,真正打击性的影响还没有出现。
商务部研究院国内贸易与规划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育林说,外资还没有进入占全国80%面积和人口的农村市场。
但上述北京某零售企业负责人则认为,农村市场在零售渠道里面也没有什么影响力,而且,“总不能让中国的零售企业都放弃大城市,到农村去做吧?”
中国零售业者一直抱怨,外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在开设新店的过程中,当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看中某处店址时,外资凭借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一般都可能捷足先登。而店铺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销售业绩。北京的那家公司和家乐福都看中了北京市望京地区的一处店址,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被家乐福收入囊中。
“我们是去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而外资企业是政府争取给它”,浙江人本超市有限公司总经理代银钢说。
北京这位零售企业的负责人警告说,如果任由外资零售在华发展,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经济的安全。
他认为,现阶段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行为是以扩张和抢占市场为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它们的规模巨大,在中国开店可以先不赚钱,但内资企业并没有这种实力这么做。
他说,外资零售企业形成垄断后,可以通过不属于国家的零售渠道和全球采购,会对国内的制造业形成打击,影响上游企业,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而且,零售业经营的是民生必需品,主要零售渠道一旦被外资垄断,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比如非典,很难保证外资企业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零售业者的呼吁似乎得到了政府的认同。正在制定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中,有可能对大型外资零售商业的网点设置提出某种限制。戴德梁行商铺部高级助理董事张家鹏,从《条例》对商业地产的影响角度分析,近来国家对外资投资有了更多的限制,也必然会对外资开发商业地产有影响。
在中国商务部8月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李飞提出,需要建立“零售业对外开放度安全测评指标体系”和“零售饱和度测评指标体系”等预警机制,以避免过度开放,保证零售业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
李飞的建议得到了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的回应,他指示商务部内贸司局就此问题进行研究。
但张育林说:“我还没有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为零售业的开放,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安全。”
“对于外资零售业,不要总是喊狼来了”,张育林说,认为外资进入零售业会威胁经济安全,进而建立预防外资威胁的防御体系,有些“小题大做”。
作者:王毕强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战略与经营行为实证分析 [2013-10-24 11:15:16]
- 商务部:外资品牌应给中国合理价格定位 [2011-3-23 9:06:46]
- 零售业游戏规则微妙调整 控制外资在华并购 [2011-3-4 11:58:30]
- 商务部拟二次组建零售“国家队” [2011-2-21 10:32:18]
- 终结外资“超国民待遇” 中国逐步调整引资方 [2010-11-30 15:16:15]
- 内外贸各自为政 零售商须扮好流通角色 [2010-4-15 11:14:08]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