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外资进入与管制正文
审批权下放零售分销业涌动外资潮
国内零售业亟须从"跑马圈地"过渡到"精耕细作"
来源:2007年03月03日 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07-3-6 点击数:


   南昌市卓尔珠宝有限责任公司是家新成立的港资珠宝首饰零售企业,店铺面积只有240平方米。一年前,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必须经由商务部审批,对于像卓尔珠宝这样的小公司而言,专程到北京跑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费时费力也不合算。但自从去年3月1日商务部将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权下放以后,各地的“卓尔们”纷纷涌现。

  “卓尔们”的涌入自然给本土企业造成不小压力,同时也催动着本土企业的自立自强。

  “开店”升级

  去年3月1日,商务部一纸“委托地方部门审核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通知”将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权下放到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审核程序的简化、审批门槛的降低,为海外的中小型分销企业洞开了大门。

  审批权下放首日,深圳市民中心服务大厅外资窗口排队等候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有12家外资企业递交了申报材料,同时批出21家此前报商务部等待批准的外资商业企业

  据江西省外经贸厅外资处的负责人介绍,在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权下放之前,江西获批成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数是零。审批权下放一年来,江西审批通过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有27家,其中新设立的企业17家,变更经营范围的有10家。来自荷兰、新加坡、泰国、西班牙、日本、斯洛伐克、香港等地的海外资本一拥而入江西的商业分销领域。一新加坡企业投资的泰丰轮胎(江西)有限公司原是一家生产子午轮胎及橡胶制品的企业,一直有意渗透到轮胎和橡胶制品分销领域。在获知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门槛降低后,喜出望外的泰丰公司很快就申请增设各种非自产轮胎、橡胶制品、与轮胎相关的生产物料及生产设备的批发业务,并在3个工作日内拿到了“执照”。

  影响有限

  在商务部此一新规实施之前,曾有业内人士这样预言:外资中小零售分销企业将异军突起,虽然他们的数量仍然受到限制,但必将对本土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然而,江西省外经贸厅外资处的上述负责人表示,就目前看来,门槛的降低对本土的零售分销企业并未造成巨大冲击。按照商务部的规定,下放到地方的审批权包括:单一店铺不超过5000平方米,店铺不超过3家,且在中国的同类店铺总数不超过30家的零售企业;单一店铺不超过3000平方米,店铺不超过5家,且在中国的同类店铺总数不超过50家的零售企业;单一店铺不超过300平方米的零售企业等。这位负责人认为,地方审批的都是规模不大的中小型零售分销企业,他们的进入虽然使市场的竞争更为充分,但对本土企业造成的影响却是有限的。

  “广东的商业格局比较成熟,本土企业如新大新、广百等都有很深的根基,国美、苏宁等家电零售企业等的发展也有目共睹,因此,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门槛降低对广州的商业格局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广东省外经贸厅外资处的叶处长告诉记者,广东省有关部门对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情况进行过详细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外资的进入促进了良性的竞争,不仅没有压制本土商业的发展,相反,外资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人才的流动对本土商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用这位叶处长的话说:在开放的市场,不管是外资还是本土企业、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关键还是企业自身的定位和管理的完善。

  亟待“精耕细作”

  随着我国零售分销业的开放,外资的竞争已不是新鲜话题。国内零售分销企业早已习惯了竞争压力,甚至与外资展开了“开店竞赛”。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副总裁金明在本月初宣布:苏宁计划2007年新增门店200家,未来将保持每年200家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达到1300家门店,在350至400个城市拥有门店,年销售额突破1500亿元。

  然而,在前一轮高速扩张的中外竞赛中,我国本土零售企业虽然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长,但企业有规模、没效益,决定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盈利能力差却是国内零售行业无法回避的隐患。“摆在国内零售企业面前的紧迫问题,并不是单纯扩张规模,与外资企业比拼门店数量,而是如何尽快转变增长模式,提高市场生存能力。”百联集团有关负责人如是分析。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盈利只有1%左右。许多国内零售企业仍然停留于“搬砖头”式的传统盈利模式,即把商品从生产商手中,“搬”到消费者手中,从中赚取差价。而如今,商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费者的需求不断个性化,很多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于是,所能赚取的差价已越来越少,甚至无法盈利。而此时,跨国零售巨头们却在加强对产业链上游、对货源的控制力,保证低成本采购、高效率供应下足了功夫。

  因此,有专家提示,对于国内本土零售企业来说,从以往的“跑马圈地”尽快过渡到“精耕细作”,从外延式的增长向集约式的增长转变,是当务之急和长久之策。

作者:何芬兰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