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与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密切相关。在全国能源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在各地纷纷追求重工业化的条件下,是否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中国的经济成长之路该如何走?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并无绝对统一的模式。中国的工业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当前来看,既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更孕育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可能赶超的后发优势。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模式,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来完成工业化目标,是一个既重要又紧迫的课题。
近年来,各地忙着上马钢铁、冶金、汽车、石化等重工业项目。特别是过去的一年,重化工业快速膨胀直接烧热了中国经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热发展,引起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行业的高速跟进,最终带来电力、煤炭、石油等资源和运输的严重吃紧,环境承载能力日趋下降。对此,人们不能不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给予反思。
经济学家吴敬琏前不久曾尖锐地指出,以“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在现阶段的中国出现得不合时宜。片面追求重化工业,其特点就是依靠拼资源、拼设备、拼投资,是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仅使我国的资源出现短缺,引发世界生产原料价格的飞涨,而且会使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过热现象。这样取得的所谓增长,最终将由纳税人“买单”。他认为,所谓的霍夫曼理论(即主张发展重化工业的19世纪时期的粗放增长型理论)并不适合中国。
资料表明,中国以世界水泥消耗总量的50%、钢铁的34%、煤炭的31%、氧化铝的25%、电力的13%,实现的却仅仅是世界4%的GDP总量。即便我们想维持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高增长,资源与环境也将无力承受。这样的发展模式无疑对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挑战。
有人说,中国是传统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在生态工业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后。再过三四十年,如果别人用的是太阳能飞机与氢能汽车,而我们的主要能源仍是日趋枯竭而污染环境的石油,这样的国力如何与人家竞争?发达国家如果成功完成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那我们多年以极高环境成本取得的经济成就将再次落后于时代。
因此,中国的工业化只有走出一条新路,才能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十分迫切。
那么,中国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电子商务成农产品流通重要补充 [2014-4-1 21:26:13]
- 王先庆谈2014首届中国(广州)专业市场发展 [2014-4-1 11:29:56]
-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发力电子商务 [2014-3-31 15:46:43]
- 专家学者激辩“批发市场去留” [2014-3-21 15:16:08]
- 2014全球零售商市场:中国内地位列亚太区之 [2014-3-20 11:05:22]
- 非洲建材市场商机正旺 [2014-3-12 10:41:1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