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区际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劳务经济已成为劳动力资源富余地区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劳务品牌在劳务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本文对区域劳务品牌的内涵、命名及作用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劳务品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劳务品牌 作用 管理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进城务工,劳务经济、劳务产业已成为劳动力资源富余地区的地方政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阶段,劳务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劳务品牌的竞争,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国内劳动力市场中的“米脂婆姨”、“川妹子”、“蓝田厨师”等区域劳务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区域劳务品牌的内涵及其命名
(一)区域劳务品牌的定义
市场营销学原理认为,品牌(Brand)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同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现阶段,学术界关于区域劳务品牌的界定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王文礼(2005)将区域劳务品牌概括为一定区域的农村劳务输出人员,普遍掌握一种特定的职业技能,从事性质相同的职业,技术娴熟,工作认真,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逐渐为社会所认同。孙宝强(2003)认为劳务品牌是区域劳务经济竞争的核心,主要包括劳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劳务群体的地方特色以及劳务主体的团体精神。
根据目前劳务品牌的发展现状以及已有的研究,本文将区域劳务品牌定义归纳为:一定区域的外出务工人员,普遍掌握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从事性质相同的职业,技术娴熟,并能体现地方特色,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逐渐为社会所认同,并形成区别于其它劳务的一种比较竞争力。
(二)区域劳务品牌的内涵
区域劳务品牌的内涵本质上是区域劳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
1.专业技能素质。劳务品牌的形成,不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定区域的职业群体,小到一个乡(镇),大到一个县(市),甚或一个省、一个国家的劳务人员共同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无论身处何地都从事相同的职业,从而产生出规模效应。此类规模效应的形成,或是由于地域历史传统使然,如“潜江裁缝”;或是由于部分人的带动影响。少数人出外谋生,逐渐掌握了相同职业技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然后通过家族式的带动、亲戚朋友的相互影响,使更多的人从事这种职业,进而产生规模效应,形成职业群体。
劳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在较长时间里形成的,经过若干群体的相传,再通过实际工作的磨练,职业技能方能日臻成熟。当然,由于劳务品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一种劳务品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即使形成了一种劳务品牌,从业者要不断吸收新的科技知识,更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素质。
2.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一种劳务品牌的形成,除了劳务人员技能娴熟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从业者群体文化素质好,并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主要表现为具有极好的敬业精神和守法意识。敬业精神是企业业主最看重的一种职业精神。由于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没有一种归属感,自然无法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主人,工作中难免有消极怠慢情绪。只有具有极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从业者才能被企业认可,被社会认可,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三)区域劳务品牌的命名
区域劳务品牌是为了区别其它区域劳务的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它们的组合运用。区域劳务品牌要凸显地域与行业优势,因此区域劳务品牌的命名设计非常重要。区域劳务品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命名:
1.以地名命名。以地名命名有利于突出区域整体优势,但地名应最小化为县或市一级行政区域,太大则不能突出区域优势,太小就寡为人知。目前不少劳务品牌以此方式命名,如“霍邱民工”(安徽霍邱县)、“石龙劳务”(重庆市巴南区)、“镇巴劳务”(陕西镇巴县)等。
2.以行业命名。以行业命名凸显区域的专业技能,体现区域的整体专业技能,如在劳务市场中享有知名度、美誉度的“湖北花木兰家政”、“川妹子家政”、“川保安”、“川缝纫”等。
此种命名方式其实也涉及到区域,但此处所指的区域较大,一般泛指省级行政区。
3.以地名和行业同时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不仅能突出区域劳务优势,更能突出区域劳务特色。在劳务市场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劳务品牌大多以此方式命名,如“攸县的哥”(湖南攸县)、“蓝田勺勺客”(陕西蓝田县)、“米脂婆姨”(陕西米脂县)、“凤阳保姆”(安徽凤阳)、“潜江裁缝”(湖北潜江)等。
此种命名方式所涉及的区域较小,一般可具体到县或市级行政区,甚至是乡或镇。
区域劳务品牌的作用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制度、管理等要素的创新以及独特的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区域劳务经济而言,劳务品牌就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劳务经济已由过去的各自为政转向品牌经营。劳务品牌的形成对劳务输出地与劳务输入地均具有积极作用。
(一)对劳务输出地的积极作用
劳务品牌有利于提高劳务的进入门槛,降低劳务市场的开拓成本。劳务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时间的投入,一旦形成了劳务品牌,无形中提高了劳务的进入门槛,具有品牌优势的区域劳务竞争力将不断提高。区域劳务品牌的形成,将会降低区域劳务的市场开拓成本,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劳务的规模输出,提高劳务品牌的报酬。
劳务品牌有利于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与学习效应。一般而言,品牌劳务报酬要比非品牌劳务报酬高,这样将会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者加入品牌劳务大军。农民工大多具有从众心理,一定区域的劳务品牌形成后,将会吸引更多人外出打工。另外,农民工具有攀比心理,由于品牌劳务报酬相对较高,这无形中形成了务工者之间的竞争。市场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素质的高低左右着竞争的成败,通过劳务市场竞争,劳务人员一方面获知供需,明确了就业方向;另一方面认识到了竞争的残酷,这些将引导和激励他们自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区域劳务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劳务品牌形象。
劳务品牌有利于形成群体效应。劳务品牌形成的群体效应,对劳务输出者的权益保护能产生积极作用。众多从业者都从事相同的职业,待遇报酬和其他劳动权益都约定俗成,有大致相同的标准。相同职业的从业者群体性地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形成集体力量,倘若出现问题,能相互照应,共同维护权益。群体效应有利于劳务输出地政府大规模地组织劳务输出。劳务品牌使得市场需求信息集中,有助于降低劳务输出的盲目性。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性,也直接提高了自身劳务输出的安全性。
(二)对劳务输入地的积极作用
劳务品牌有利于降低劳务雇佣方的风险。劳务产品相对于其它产品而言,其优劣更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需求方始终处于弱势。劳务优劣的判断建立在提供劳务的主体的内在素质和思想品质之上,而这种内在素质和思想品质很难把握。劳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劳务交易的逆向选择,市场配置劳务资源效率低下。而劳务品牌的形成,为劳务需求方提供了强有力的选择信号,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了劳务雇佣方的搜寻成本和道德风险,刺激了规模需求。市场对劳务选择的结果构成了劳务主体的素质档案,提高了劳务的可比性;市场建立的劳务主体的道德档案,提高了劳务的安全性。
劳务品牌有利于提高本区域务工者生产率。劳务品牌的形成有赖于务工者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外地品牌劳务的进入,必定和区域内同行业的务工者形成竞争,竞争无形中提高了本地劳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本区域劳动生产率。
地方政府在区域劳务品牌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潜江裁缝”已经和“菲律宾女佣”、“重庆师傅”、“米脂婆姨”等国内外知名劳务品牌一样,成为劳务市场的“抢手货”。从“潜江裁缝”劳务品牌现象来看,地方政府在区域劳务品牌管理方面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一)确立劳务品牌战略
打造区域劳务品牌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劳务品牌战略是打造区域劳务品牌的关键环节。在确立“潜江裁缝”战略时,潜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潜江市政府结合潜江市服装企业多、在外从事服装加工人员较多、社会评价普遍较好、收入较稳定的特点与本地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具备独特传统工艺、熟练业务技能以及勤劳朴实口碑的潜江服装大军,以“潜江裁缝”的品牌整体推出,以提高其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潜江市教育、财政、农业、劳动、妇联等九个部门联合成立了打造“潜江裁缝”劳务品牌指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项目管理办法。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品牌的引导、组织、推介和服务,共同培育这一劳务品牌。
(二)营造劳务品牌环境
市场营销学认为营销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并受各种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劳务品牌的培育需要环境的支撑,需要营销主体营造合适的环境。
1.营造政策环境。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工外出成本。实行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解决好务工人员家庭的承包地耕作。为经济困难的外出技师提供担保贷款,对实习基地提供税费优惠。执行农村合作组织、农民联合体及农机跨区作业等制度,使农民工放心外出务工。另外,地方政府采取“阳光工程”专款补贴、地方财政配套支持、用工企业定员出资等办法,使全市服装培训参训学员基本做到了免费参训,免费成才。此外,他们主动联络外地大型服装企业与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学校签订培训合同,由企业提前预付学员全年工资,学校将培训合格人员输送到企业工作。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地方政府以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为源头,以培训学校和实习基地为摇篮,以本地服装企业为熔炉,突出“抓源头做示范引导,抓基地促人才成长,抓企业让品牌壮大”的工作思路,使一个普通裁缝学员通过学校、基地、企业的一条龙学习锻炼,练就一身出色的业务本领。
(三)政企合力提高品牌品质
品牌学认为维护品牌形象比树立品牌形象更任重而道远。劳务品牌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品牌,其维护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更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潜江裁缝”品牌的培育中,面临资金少、财力薄,而品牌品质要求高这一矛盾,潜江市政府采取“政企合力、校企联姻”的新的培训模式。
规范基础培训。培训基地关系到培训学员的技能,因此利用好培训资源、选择培训基地非常重要。潜江市政府将职教中心、市农广校、技工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四所学校定为培训基地,对初级学员采取由服装企业提供部分低端产品供学员加工操作学习,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把关。在学习内容上统一学习教材与培训内容,培训内容除专业技能外,还包括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安全卫生、礼仪知识等。在培训质量上严格要求初级班学员必须掌握“裁、剪、缝、编、织、绣”六方面技能,才允许进入实习基地实习,否则,免费继续学习。
严格实习锻炼。市政府要求培训学员在本地企业实习3个月。实习期满后愿意外出的由政府批量统一专车护送到沿海企业工作。
注重培育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培训“潜江裁缝”劳务品牌过程中,潜江市政府不仅注重农民工的简单转移就业,更注重培养中、高级的服装技师。他们采取企业出资金、学校出师资、对熟练工进行高标准技能培训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培训质量,提高了“潜江裁缝”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劳务市场的竞争实力。
(四)注重劳务品牌传播
市场营销学认为成功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需要制定适当的价格、选择合适的分销渠道,更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促销。同样,一个成功的品牌离不开品牌传播。
统一品牌标识。潜江市政府树立了“五个统一”、“四个必备”的劳务品牌传播策略,即:统一培训内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形象包装,统一对外输出,统一跟踪服务。另外,制定了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了形象标识,并为在册外出打工人员配送了印有“潜江裁缝”标识的胸牌、专用剪刀、绣针包以及一册《“潜江裁缝”准则》(四个必备)。
传授独特技能。在学员学习及在本地企业工作期间,地方政府安排服装企业高层人员、高级技师以及民间艺人组成讲师团,到各学校、基地、企业集中讲授全球服饰文化,表演传授独特技能,弘扬潜江人优良本质,使缝纫师们受到了较好的职业熏陶。
建立交流平台。潜江市政府在互联网上开设了“潜江裁缝”论坛,设立了“潜江裁缝聊天群”,并为每个在册缝纫师注册了 “免费MSN即时通讯号”,为他们构建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使他们身在他乡却时时能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乡情的温暖,以及团队的荣耀。
实行媒体宣传。在品牌推介过程中,由教育、财政、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服饰协会及相关企业联合举办“缝纫绝活”表演活动,全市人民积极参与,并及时在省内外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和推介。
(五)扩张劳务品牌效应
潜江市政府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成批输送本地技师到企业工作,并实行跟踪服务。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加强银企合作,在政府驻外办事机构设立联络处,为潜江籍在外企业老板、团队化企业员工提供贷款担保,为企业输血充电。为了更大地发挥“潜江裁缝”的品牌效应,地方政府建立了“返乡机制”,开辟“创业园区”,实行“品牌招商”。
目前,“潜江裁缝”这一劳务品牌在国内服装业已产生了巨大影响,劳务人员已由过去“外出求职”转型为外地企业“登门抢聘”。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非洲建材市场商机正旺 [2014-3-12 10:41:19]
- 优胜劣汰趋势凸显 女鞋行业冷热不均 [2014-3-12 8:30:03]
- 年度“消费热词”折射消费变化趋势 [2014-3-3 10:24:20]
- 雾霾“火”了净化器 市场概念混乱标准不一现 [2014-2-27 11:50:02]
- 智能市场无免费午餐 [2014-2-20 16:20:17]
- 电视市场格局洗牌在即 [2014-2-20 16:18:5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