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想把货品吐出去,保持资金流动。从生产商到代理商到零售商,大家目前都在让利。”全国人大代表、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董事长郑晓燕一语道破了零售业现在的生存法则。
3月4日,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召集的“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研讨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中百集团董事长汪爱群,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阳光百货集团总经理韩玉臣,全国人大代表、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董事长郑晓燕,全国政协代表、重庆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以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就零售业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讨论。
会上及会后的7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上述代表、委员。如何挖掘居民储蓄这20万亿的市场潜力,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购买力波动
《21世纪》:身在零售业第一线,你觉得,本轮金融危机对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汪爱群:目前,金融危机在国际上还没有见底,对国内的影响也是逐步显现,从金融到实体经济,最终反映到零售业。
从2008年的情况看,我们前三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增幅是37%,到了10月份,增速下降到17%,11月份下降到11%,12月份继续下降到9%。所以,对零售业的影响,应该说是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2月份。
2009年1月,全国整体销售有一个报复性的反弹,比如,我们1月的销售比2008年增长了65%。
但这个反弹有主客观的因素。主观上是各地零售企业,包括内资、外资都在全国掀起了打折的风潮。客观上,前面几个月被压抑的购买力,在1月份集中爆发了,同时又有元旦、春节两个节庆。这才是此次反弹的真相所在。
所以,2009年1月份的单独数据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不能跟2008年同期相比较。如果我们把2009年1、2月份加起来,这个增长幅度就是十分有限的了。我们武汉中百的情况大概是,增长了10%左右,远远低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
总的来说,零售业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可以说是逐步显现。
《21世纪》:如果把消费需求,分为刚性需求(食品等)和弹性需求(奢侈品等),这两块的变化各是怎样的?
汪爱群:武汉中百的业态很多,既有超市也有各种商场,所以体会比较直接。
商品结构方面,我们感觉,影响比较大的第一个是家电,第二个是高档奢侈品,第三个百货服装、鞋帽皮具。对超市业态的影响相对较小,食品、生鲜基本都是增长的。
消费者的购买状况,客单价(顾客的平均消费额)略有下降。超市客单价下降10%左右,百货的下降1月份还看不出来,2月份下降应该会很大。
王填:我们超市商品的销售结构,暂时没有明显的变化。从正月十五到现在,湖南一直在下雨,销售受到的影响,我们还要判断,到底是天气问题还是消费环境发生了变化。
不过,我们客单价还是有明显的下降,下降了3%-4%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消费品价格的回落,比如跟石化产品有关的产品,比如农副产品、肉类、水果之类,产品价格有所下降。
20万亿的潜力
《21世纪》:刺激内需,是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之一。怎样才能让消费者敢于消费?
王填:中国有一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怎样使消费变成可持续的,我觉得,启动中国的消费,还是要从消费环境开始着手。
中国有一个最大的资源——个人存款额超过20万亿,但如何让储户愿意消费?除了发放消费券这些一阵子的措施之外,我觉得,国家刺激内需还是要着眼于长远。
我觉得,第一,已起草的《社会保险法》要尽快实施,第二,要尽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巨量存款转换为购买力。哪怕20多万亿拿出一小部分,就可以拉动内需了。这种呼声,在代表中很高。
如果社会保障的问题不解决,拉动内需的效果就总会比想象的差。另外,我觉得,也可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刺激消费。比如,我们联合银行发卡,我觉得你年轻、有盈利能力,可以先消费再还贷。
汪爱群: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用自己的钱,不愿意负债消费,而且由于前些年在教育、住房、医疗问题上,确实负担过重,因此,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大家存钱的愿望会更大。这些情况几年前就有,现在要解决也很难。
20万亿的存款不愿意进入消费领域,应该说,政策引导还是有略显不足。特别是在日用商品消费上,拉动还是不够的。只有拉动了这一块,才能拉动99%的中小企业的产能。
怎么让消费者把手上的钱拿来买东西,让消费反过来刺激生产,我觉得很重要。
《21世纪》:对于已有的内需刺激举措,你怎样看待?
汪爱群:对于消费政策,消费者还是有一些想法的,比如最近的“家电下乡”。我们是家电下乡的中标企业,有639家网点,在地市的网点近100家。
在家电下乡过程中,消费者反映了一些问题。第一,操作流程很复杂,要上网确认;第二,商品品种范围偏小,应该进一步增加,消费者觉得为什么不能扩大到所有的品种;第三,过去没有太重视家电的农村渠道,它的售后服务相比城市有些落后。
抄底外贸企业
《21世纪》:零售业,一头连接消费者,另一头则连接着制造业,在本轮危机中,你对上游制造企业的感受是怎样的?
王填:我感受比较深的,还是外贸企业(出口加工企业)这一块。目前,国内有大量外贸产品过剩,但我们却找不到供应商。之前,我们跟外贸企业根本没有接触,而大量外贸企业也没有自己的国内销售团队。
去年,我们联合了6家零售商到沿海一个厂、一个厂的去接洽,有时候忙到晚上9点都吃不上晚饭,还待在厂里。这种方法太原始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建议把“广交会”变成一个“内外贸一体化”的平台,把内贸和外贸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易,降低采购成本。我了解到,以前曾经有零售业的负责人因为是国内企业,进不了广交会,差点跟保安打了一架。
王填:当然,外贸企业又分两种情形,除了出口产品积压的,另一种就是“有产能但没有订单”的,我都接触过。
这些开工不足的厂商怎么办?怎么把内需跟这些开工不足的企业对接?比如,我们湖南团有一位人大代表是熙可食品的负责人,做橘子罐头的,以前都是销往国外的,这次跟我说准备做国内销售,我们回去以后就要谈这个问题。
目前,我们跟外贸企业的接触,应该说都尝到了甜头。对我们来说,我们采购的很多商品都很便宜,产品也很优质。出口企业也觉得,原来国内企业的订单量并不比国外企业小,而且还省掉了汇率上波动给他们带来的风险。
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一旦中国市场的消费启动起来,那么地球上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市场可能也在中国。
零售业渴望“振兴”
《21世纪》: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零售企业自身面临怎样的困难?
郑晓燕:现在大家都想把货品吐出去,保持资金流动。从生产商到代理商到零售商,大家目前都在让利。目前,我们的毛利率已经从20%左右降到了10%左右。
裴亮:零售业在此次拉动内需的过程中,应该说是一个最主要的力量。不过,国家虽然曾出台134号文来促进零售业发展,但目前还存在很多政策障碍。
汪爱群:目前政策上对零售业支持的硬东西不多,十大振兴规划并没有零售业。零售业被认为是一个过度竞争的行业,很少有鼓励措施。
比如,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零售用电比工业用电的基数价格还高。虽然现在实行“分时电价”,但商业企业的用电不可能在晚上,这样综合平均后,我们电价还比以前高了。
2008年,我们的销售额140多个亿,毛利20多个亿,其中,电费1/5,工资1/3,房租1/3,税收1/4,企业能够留存的利润很少,发展非常困难。
《21世纪》:成本剧增,收入下滑,零售企业是否有资金困难?
韩玉臣:我们觉得资金上缺乏支持,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金融部门往往把商业列为“不作为的行业”。大型商业企业相对还好一些,上市公司有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就只有抵押贷款了。否则,只好从地下钱庄进行私人借贷,这不仅增加了经营成本,还对金融秩序有影响。
我认为,应该有特定的资金项目,专项支持商业企业,比如流通企业的仓库建设,计算机网络的建立,等等。
何永智:贷款难,但贷到以后更难。
比如说,贷款2000万流动资金,第二年必须还,这就逼死了好多企业。如果第二年钱没有及时还清,银行信用马上降级,就贷不了款了。而且,续贷的时候成本非常高,银行要指定专门企业评估,评估费也很高。这当中就必须讨好银行,还要产生腐败。
本土“沃尔玛”胎动
《21世纪》:商务部近期表示“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打造沃尔玛式的大型流通企业”,你对此怎么看?目前,本土零售商都有明显的区域性,跨区域整合的障碍何在?比如,产权归地方所有,地方保护主义等。
汪爱群:未来企业做强、做大是必然的。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批雏形,东部、中部、西部都有,比如武商联,已经逐步整合了各种业态,2008年的销售额达到300多亿。
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危机可能会使一些企业会越来越困难,也为大型企业的并购提供了机遇。
但为什么目前只有家电可以全国连锁?第一,家电的品种少,第二,消费习惯基本接近,没有地域差别。而百货或者超市行业却有几个特殊背景。
首先,这些企业都是从各地国有龙头企业改制而来,像上海的百联,武汉的武商联,东北的大商等,都是这样的。第二,各个地区的消费差异很大,对商品的采购和配送不利。另外,还有一个对当地品牌的认知度问题。
因此,虽然目前零售业有少数企业跨区域发展,但坦率的讲,成功率不太高。
鼓励零售业跨区域重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由于人的问题、体制的问题、股权结构的问题,即使在地域内并购都有难度,当中既有行政监管的问题,又有市场化运作的障碍。
王填:地方保护主义肯定哪里都有,不可避免的,但是主要的还是内外资一致,只要不给外资超国民待遇,希望地方政府不要歧视国内企业。
比如说,有的地方点名要世界500强,只要引进了世界500强,就算作他们的政绩,写到政府工作报告里。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公平的国民待遇,大家都一样就行了。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非洲建材市场商机正旺 [2014-3-12 10:41:19]
- 优胜劣汰趋势凸显 女鞋行业冷热不均 [2014-3-12 8:30:03]
- 年度“消费热词”折射消费变化趋势 [2014-3-3 10:24:20]
- 雾霾“火”了净化器 市场概念混乱标准不一现 [2014-2-27 11:50:02]
- 智能市场无免费午餐 [2014-2-20 16:20:17]
- 电视市场格局洗牌在即 [2014-2-20 16:18:5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