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市场前沿正文
坐二望一 贸易发展几思量
来源:2011年6月25日 《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11-6-29 点击数:


     中国外贸又取得了新成就。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外贸收入年均增长20.2%,占世界的贸易比重从2000年的3.6%增加到了2010年的9.9%,中国已成为“坐二望一”的贸易大国。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贸易强国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要想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任重道远的强国之路

      “我们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王晋卿表示,“我国目前的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核心竞争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较少,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几个方面达不到强国标准:“一是人均GDP排在100名以后。二是8亿农民的生活短板问题。我国什么时候能够解决8亿农民的问题,贸易就可达到强国水平。三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如果我国的企业达不到三分之一,那么就谈不上贸易强国。”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指出,“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少地方存在‘三重三轻’现象:研究产业发展时重工业,轻服务业;研究服务业时重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轻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研究流通业时重外贸,轻内贸。要建设贸易强国,内贸不可少。”

      但同时,也有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趋势在不断加快。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指出,外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将继续发挥引擎的作用。“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贸易额年均增速约10%。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和影响力逐渐提升,特别在亚洲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将增速。”

      “我们落后的不是硬件技术,更多的是服务、理念和商业管理模式等软件方面跟不上世界变化的潮流。这有待于体制、机制以及政策和创新环节的变化。”王子先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进口是引入竞争、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最主要的动力,这个动力大于出口。所以进口不仅是一个贸易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多元化、竞争化格局中促进结构转变和优化升级的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品牌是走向贸易强国的桥梁

      那么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呢?商务部研究眼消费研究室主任赵萍认为,是品牌。要让更多的知名产品走出去,政府更要以打造区域品牌来建设贸易强国。

      “瑞士手表举世闻名,即使不出名的瑞士手表品牌,冠以瑞士手表之名也会让消费者增加信任度,这就是区域品牌具有覆盖整个区域的影响力。”打造区域品牌可以让整个地区的企业受益。所以政府要选择区域品牌作为支持对象。“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区域品牌,‘义乌’是整个义乌所在地企业走向世界的名片。”

      如何打造区域品牌?赵萍认为,首先要培育龙头企业,这样的企业在该地区能够带动一定的产业链,与小企业形成分工,产品有一定的区域特点和影响力。其次,要加大宣传,打造品牌形象,如开展品牌博览会等。第三就是对区域品牌进行原产地和流通渠道的认证。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义乌市场等都是区域品牌集群,但是都没有确切的认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晓红在谈到服务外包时,对品牌的缺失也深有感触,她指出,“我们缺乏世界级的服务外包企业和品牌,这也是我们竞争力弱的原因,目前全球的服务外包主要还是通过印度进行,我们的很多业务都是从印度那边转包过来的。我们的企业规模以及渠道的缺乏制约了发展。”

      在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国际连锁超市的竞争下,超市发以灵活的开店方式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取得了发展。超市发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李燕川对打造品牌有切身的感受,他表示,“企业不怕小,就怕没特色,有特色就能够生存和发展。”
 
      关注外贸企业转型

      对于外贸企业的发展而言,除了建立品牌的瓶颈之外,目前的转型升级也比较艰难。

      “广东外贸企业的转型目前十分困难”,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表示,“近几年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如建立广东商贸城、广东产品直销中心等,但外销转内销困难重重,目前没有什么成效。近3年来,广东每年都有一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的中小企业倒闭。”

      究其原因,这是过去“重制造,轻流通”后果的完全显现。王先庆表示:“地方贸易政策具有临时性,企业感到很迷茫。广东没有一个像样的自主的流通体系,呈现‘散、弱、小、差’的状态。广东经济增长是以外部的需求和消费来推动的,内需得不到重视。”

      如何应对呢?王先庆认为,贸易转变方式不能局限于商业、流通部门,必须上升到完善市场体制的高度来看流通的问题。以流通业为突破口,解决由于流通长期落后导致的市场体系不完善问题,为流通业的重组再造打好基础。
 
      人才仍是发展瓶颈

      此次论坛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与会嘉宾都谈到了人才的问题。人才,仍是“十二五”期间,制约贸易发展的瓶颈。

      “杭州企业为了发展‘杭派女装’,在全国遴选了15个设计师,送到世界各时装大国进行培养。培养高、精、尖人才,自然品牌就会发展。”赵萍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主任李健也有同感,他表示,“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需要加强国际商务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各类技能型人才和熟练技工的培养。”

      “目前找不到几个懂商贸流通的地方官员”,王先庆表示,“国家应该像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重视培养金融人才那样培养贸易干部,这样才能将建立发展商贸流通体系落到实处。”

      王晓红表示,高校的教育和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所以服务外包的企业很难通过高校获得人才,通常要经过教育培训环节,而当前培训又存在着资金缺乏等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作为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朝鲜指出,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贸易经济的相关专业来完成,只有通过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真正的贸易强国。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贸易将驶向何方?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迄今为止,中国贸易发展思路基本是“先大后强”。但在国际市场上已铺开了摊子,再求“强”,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在未来,要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重点支持“做大做强”,而且也要充分顾及到成为“小强”之需。瑞士怎么都称不上是当今世界的贸易大国,但钟表、电梯等局部特色领域是瑞士的“小强”领域。所以,有时,贸易“小强”也可爱。

      站在“坐二望一”的当口,中国的贸易既有希望又有挑战。

 

作者:周南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三座大山压顶 百货业谋求全渠 腾讯拉票京东 电商格局重塑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