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市场前沿正文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流通业创新问题研究
来源:2012年第1期 《商业时代》 发布时间:2012-2-27 点击数:


  内容摘要:2011年10月22日,“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在山西太原举行。本文结合主题报告和专家发言,从现代流通业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流通业促进(中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现代流通业的创新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本次论坛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相关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关键词:流通产业 资源型经济 转型 创新发展
  
  由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和山西省商业经济学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2011年10月22日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中部六省及北京、重庆、四川、广东、江苏、黑龙江等十余个省、市和二十余所高校,以及商贸流通企业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以“流通产业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主题开展研讨。本次论坛遵循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主要目标,结合中部地区较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实际,紧密围绕流通产业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主题,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会议成果综述如下:

  关于现代流通业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商学院的王先庆教授在对中部经济转型模式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指出中部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不能照搬既有的“服务发展”、“梯度发展”和 “赶超发展”等模式,并根据产业链的“微笑曲线”效应和现阶段中部地区在等产业水平曲线模型中所处的位置——流通能力实现的产业转型升级优于技术能力,提出提高中部地区产业附加值从优化产业链上的流通环节入手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祝合良教授认为,现代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具有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吸纳社会就业、扩大消费需求等作用,在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商业经济学会的汪传华认为,现代流通业是有效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创新价值的产业,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山西财经大学的樊爱荣认为,现代经济理念中的大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命脉作用。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壮大现代流通业,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课”,是资源型经济地区转型的客观要求。

  湖南科技学院的朱文蔚和安徽财经大学的赵翔分别通过基于湖南耒阳市和安徽淮北市的实践分析,提出流通产业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首选主导产业,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具有加快实现工业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市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作用。
 
  南阳理工学院的范荣华应用计量模型对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在经济转型中的效用进行分析,认为中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关于现代流通业促进(中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通过对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要通过更新流通观念、调整流通布局;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整顿和规范流通市场秩序;深化流通改革和对外开放;整合中部流通资源,尤其是制定出台中部统一的流通产业政策,形成中部流通联盟等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以促进中部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

  广东商学院的王先庆教授提出促进中部流通业发展的政策选择有:以提高流通产业效益为重点,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体制创新。以营造扩大内需的消费环境为中心,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以打造地区特色流通业为抓手,加强流通空间协作。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为途径,提高流通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安徽财经大学的严晗提出加快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建议:转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从战略高度重视流通业的就业带动功能,通过流通业内部子产业的结构调整和重组整合,增强流通业就业吸纳的作用;促进流通技术创新,以现代流通业来促进中部崛起;培育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的宋向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议:由传统百货和市场批零模式向新型连锁经营和品牌营销模式转型;由主要面对城市居民为主的商业形式向兼顾产业工人、游客、商务人士等多种服务对象的商业形式转型;由实体店向电子商务模式转型;由单一商业中心区向组团式多商业中心转型;由单一交通运输模式向现代物流配送综合体模式转型;由传统住宿和餐饮向文化创意型、营养型和保健型住宿餐饮业转型。

  山西财经大学院的景普秋教授和武斐婕、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韩军、北京工商大学的龚晓菊、安徽财经大学的杨朋利、张宇等以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例,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思路:实现资源类产品市场流通的优化,促进构建资源推动型的优态经济发展模式;以积极发展龙头型、交通枢纽型商业和商品集散基地及复合功能的综合园区为载体,促进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以促进流通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流通效率;加强传统产业,尤其是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等供销主体的供应链管理建设,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切实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实现流通领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实施人才战略,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建民教授、湖南商学院的唐红涛、安徽财经大学的李皎分别以湖北省、环洞庭湖区域和安徽省流通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为基础,提出通过转变流通业经济增长方式;打造特色专业市场群;引导流通企业改造提升;完善城乡流通网络;继续发挥政府导向作用等措施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现代流通业的创新发展

  南京财经大学的原小能以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及其变形为基础提出,通过增加零售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强零售领域制度建设、加强流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零售领域产学研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零售人才培养等手段推动零售企业进行服务创新,实现盈利模式转变。

  湖北经济学院的陈昀基于金字塔底层理论分析了零售企业“Shop 99”生鲜食品百元便利店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建议零售企业实施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商业模式创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杨波综合运用DEA、MPI指数和Tobit模型,对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后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打造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应注重以下方面:加速技术创新,缩小和东部零售企业的差距;在扩张时要注意其对经营效率的负面影响;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发展历史较长的公司要积极把商业文化积淀的优势发挥出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振娥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应注重流通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调整流通业产业结构以及增加流通业抗风险的能力。

  山西财经大学的孟铁通过对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的SCP分析提出,必须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通过有效的流通产业竞争政策和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等,加快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张永胜、哈尔滨商业大学的赵德海、山西财经大学的许琰、任荣及重庆工商大学的沈红兵等还就流通业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流通领域的应用、网络零售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外,武汉纺织大学的周兴建、刘爱华、金涛,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何衡,上海新锦华商业有限公司的薛光明,柳州市商业经济学会的韦柳生等,分别从理论和企业案例分析的角度说明了物流及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形象地展示了流通业创新发展的鲜活实践。

  关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

   山西省商业经济学会的张树彬以晋中市食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十一五”期间的变动情况为例,对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物价波动”、“建立健全市长负责制”等几个问题展开研究,提出要想从“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角度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的出路,必须做到:敢于突破以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现行制度,在保证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大胆进行农村的第二次改革,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体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和各相关管理部门相互配套的长效机制;要在重视现货交易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强批量农产品冷冻保鲜设施的建设;应生产和市场的变化,及时召开信息交流会,促成农产品产、供、销合同的签订;必须抓质量、抓品牌、抓食品安检。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李耀东、河南省委党校的张月瀛提出对于山西和中部地区来说,要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扩大消费。而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是必要基础,所以农产品流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提升农批、农超对接水平,延伸产业链,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降低流通成本,优化农产品流通链;加大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融资模式,打通供应链条诸环节;在不断健全对手交易机制的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农产品展览会、尝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创新交易方式及物流技术,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市场组织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及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创新组织管理,促进农产品流通科学化、规范化。

  山西财经大学的陈永胜从关注蔬菜价格暴跌引发的菜农极端事件出发,对菜农无序生产、菜贩成本转移等导致农产品流通价格不稳定的诱因进行分析,同时借鉴美、日等国农产品流通的四位一体模式、“电子化”销售和订单农业等经验,提出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思路:避免盲目种植,使菜农增加价格话语权;加强农商合作,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采用电子技术细分产销信息;建立保险形式的缓冲基金,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

  武汉商务学院的汤云提出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及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消费者查询平台建设;构建可共享的农产品信息查询平台;加速农产品信息化建设等途径加强农产品消费者信息查询系统的建设。

  武汉纺织大学的袁永友、范学谦分别提出,通过差异化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来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和流通体系的完善;从树立供应链理念、完善相关法律和标准制度、信息化平台和人才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广西柳州市商业经济学会的吕世明,安徽财经大学的王庚、杨丽清、何俊杰、欧阳琳惠,河南商业经济学会的任佳,河北省万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靳选东等就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中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新网工程”视角下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建议。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的荆林波指出当前是我国商业回归主流的巨大契机。它表现为:扩大内需给我国商业带来巨大商机;城际间的交通对商业格局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巨大商机;城镇化给商业提供的巨大市场空间。

  安徽省商业经济学会的丁国华从促进我国经济战略性转型的视角,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途径为:生产环节要转型和结构调优;消费环节要保障基本消费,引导新兴消费,改善消费环境;流通环节要培养骨干企业、创新流通模式、再造流通体制、加强市场监管、实施人才兴商。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的孔令刚、蒋晓岚提出在收入、就业、分配、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领域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消费的稳定增长。

 

作者:任荣 周新生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三座大山压顶 百货业谋求全渠 腾讯拉票京东 电商格局重塑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