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济冷暖外贸先知。随着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愈发严峻,国内大批出口外贸订单推迟甚至取消,这给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地方和外贸企业带来了冲击。为此,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奔赴外贸三大重镇义乌、东莞和昆山,实地探访当地企业生存状态,近距离感知外贸“晴雨表”变化。
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市场,背后连接着200万家中小企业。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是全球市场的风向标,经营着170万个单品,商品出口到219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外商有50多万人次,已成为中国外贸经济的重要窗口。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近日在义乌调查发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以外向型经济主导的义乌,正在遭遇外贸订单取消、交易频遭延期、外商采购骤减带来的冲击。
经营户力求活下来
4月3日下午4点,义乌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关门了一个小时,但是李师傅和他的同乡们,仍在门口等待雇主们的到来。
“正常年份,我们都是过完春节就会回义乌,但今年因为疫情影响,直到2月下旬才出门。当时,厂里说疫情耽搁了工期,催大家赶紧回来上班,而且还是厂里包车过来的。现在好了,上班还没一个月(返回后集中隔离了14天),厂里现在没活干了,说是海外客户把订单取消了。”在义乌人力资源市场门口,李师傅很无奈地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称。
仅义乌国际商贸城就有商户7.5万户,如果算上义乌市各种商业街、专业市场等,经营户数十万,是名副其实的“小商品海洋,采购商天堂。”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义乌市政府及义乌商城集团出台多种奖励形式,诚邀全球采购商,比如给予航班补贴、提供包机服务、免费食宿等。急召之下,部分外籍采购商搭上免费航班,前往义乌市场采购。
“今年3月份,我们一个西班牙客户,坐了20多个小时飞机过来,一身全部武装:包括N95口罩、防护服,防目镜,还穿着成人尿不湿,路上不吃不喝,就为活着。”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一位经营小五金的经营户对记者称,之前信心满满向客户保证,义乌疫情防控很到位,让他们放心过来。现在国内疫情好了,国外疫情却越来越严重了。外籍客人即便采购好了,集装箱也没法发货。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限制人员流动,取消航班及封关等政策。同时,疫情带来的汇率的变动,也让不少外籍采购商望而却步。
近期,墨西哥、土耳其及马来西亚等国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比如墨西哥,近段时间以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率持续下跌,汇率中间价跌至24.72比索兑换1美元,再一次逼近25比索的市场心理底线。
“春节前,100比索兑换人民币36元,而如今因为汇率因素,却只能兑换30元左右,贬值了将近20%,购买力下降,直接影响到采购商的采购意愿。当一单外贸生意跌去20%的利润,采购商取消订单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义乌市场经营汽配的经营户称。
3月30日,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召集的第二批204名外商采购团给出了订单:货值945万元的700万只口罩;货值60万元的2000箱应急箱;货值53万元的150箱各类箱包等。
这对于义乌几十万商家来说,这样的订单量无异于杯水车薪。往年的正常情况下,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外商有50多万人次,常驻外商达1.5万名,2019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2900亿元。
“往年4月份,欧美的外籍采购商已经来了,订单啪啦啪啦的也就来了,今年的情况看看冷清的市场就知道有多惨了。义乌市场主要做外销,昔日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现在一天下来,市场里面老外基本上看不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经营工艺礼品生意的经营户对记者感慨。
一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个区中最为繁荣。当记者穿行在一区市场时,除了经营饰品的地段显得稍微热闹外,其他类似于花卉、玩具、圣诞礼品等商位,鲜有客人来往。
“3月中旬以前,我们行业的情况还算正常。但是海外疫情的蔓延,使得外贸行业发生了剧变。截至4月7日,订单延迟和取消达到40%。预计4月份订单将同比减少70%左右。”采访过程中,义乌某行业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义乌市场普遍是“前店后厂”模式,市场经营户们的订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背后工厂经营。“如果疫情再持续3个月,预计批量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所以,不少企业正在考虑裁员或者降薪。”
“疫情的影响不是一点点,是直接到底。中小企业经不起风浪,一个浪打来就会趴下。今年对于我们来说,只求能活下来,不裁员,能赚到生活费就够了。”在一区经营圣诞节礼物的经销商对记者称。
集卡长龙不再
义乌外贸出口受到的影响,目前义乌海关尚未正式公布。不过,种种迹象显示,疫情对义乌小商品出海的冲击影响较大。
义乌港位居义乌口岸路和银海路交叉口,是义乌小商品出口海关监管的主要场地。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个国际级内陆港,每天都有1000个以上的集装箱往来于“义甬舟”(义乌港-宁波舟山港)之间。
“义乌港的仓库每天早上7点开始放行,在正常情况下,每天早上银海路排队的集卡长达数公里。现在随时可以进入,不需要排队了。”4月2日,在义乌港附近等待修车的集装箱卡车司机张师傅对记者称。
4月3日早上6:30,当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赶到义乌港仓库的驶入口时,长长的银海路显得空荡荡,虽说偶然也会有集卡驶入,但通关之前无需排队,可以随时进入。据目测,在记者驻足观望的近半个小时里,驶入的车辆仅10余辆。而且,早间的这段时间还是集卡进关高峰期。
“今年生意不好做,去年一周下来可以跑5趟,但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活少了很多,现在都周四了,但本周才拉了两趟活。”上述卡车司机张师傅称,常年来往于义乌至宁波-舟山港。而“义甬舟”大通道,也是义乌小商品出海的主要通道。
在义乌港商务楼,里面驻扎着数十家与外贸先关的物流公司。这些物流公司,对外贸寒冬也深有体会。
“过完年以来,好像一直没什么生意。这段时间,虽然我们货可以发出去,但到处都是封城、封国,集装箱到了目的港,客户没法接收。”某货代公司小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义乌的小商品出口,3月份开始陆陆续续上量,4月份就正常了。但今年除了非洲一些国家还算正常,其他洲的出口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比如说,我们公司发往印度的集装箱货柜,以前每个星期一般会发20~30个柜,高峰时30~40个柜子都会有,现在也就1~2个柜子。业务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小刘还对记者说,到楼顶(义乌港商务楼)看看义乌海关的集装箱车辆,就知道现在外贸行情的冷暖了。
义乌远兴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位于义乌港商务楼24楼,在该公司的窗户边俯视,整个义乌海关监管场地尽收眼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周先生接受了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
“从个人的视角来看,义乌海关现在的出货量,估计不足正常年份的一半。”周先生向记者给出了判断。他说,现在对于物流公司来说,受到的冲击跟各公司出口地有关,有些国家的货代完全处于停航状态,而他们公司主要经营俄罗斯线路,受影响相对较小,估计3月份同比下降30%,4月份可能会更多。
为何现在集装箱出海数量骤减?周先生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首先,疫情期间物流成本上涨,会额外产生滞港费和滞箱费;其次是汇率波动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结算;另外,疫情波及海外客户需求,打乱了采购商的计划。
“疫情的不确定性风险太大,从而使得在海外采购商,要么停止发货,要么放弃采购。义乌海关高峰的时候,一天的出货量是2000多个集装箱,监管场的通道都停满了车,而疫情之下,监管场停车位都还有很多空位,影响显而易见。”周先生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说。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外贸困局“疫”外而发 商户经营“活”得艰难 [2020-4-10 15:05:52]
- 开启邮政强国建设新征程 谁将成为下一个万亿 [2020-3-27 16:12:50]
- 消费互联网:消费变革和升级的底层逻辑 [2020-3-19 14:48:37]
- 消费如何打好翻身仗 [2020-3-19 11:39:34]
- 应对疫情冲击,消费如何提振? [2020-3-19 8:46:44]
- 疫情意外催化消费零售变革 [2020-3-1 22:19:5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