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流通前沿正文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驱动国内国际双循环
来源:2020年10月29日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3 点击数: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对经济全球化、国际大循环、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世界经济发展离不开联通和交往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冲击之时,中国仍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因为我们坚定地认为,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纵观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始终朝着更高效率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的演进史。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从自给自足逐步发展到专业化分工,分工也从家庭之间逐步发展到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乃至发展到全球价值链之间,并因而衍生出国际金融与投资的发展。这一演进过程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它代表着更高的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和个别国家的保护主义都不可能打破人类社会演进的主旋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驱动作用,就是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环境的长期战略抉择,而非仅仅是应对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的短期策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加工制造的各类工业制成品供给全球市场,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并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这一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对外部资源和市场的依赖性大,一旦出现技术“卡脖子”、能源市场动荡或主要经济体危机,外部输入性冲击对内部经济、金融的影响很大。

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这主要来自以下原因:

其一,外部市场的逐步饱和。这些年来,中国凭借自身强大的生产能力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在世界各国进口来源地的排位也快速攀升。但外部市场份额增长是有极限的,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出口市场已近饱和,新市场的开拓又有待时日,快速成长且有巨大潜力的国内市场理应成为消化中国产能的重要力量。

其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面临实体经济复苏困难等问题,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一时成为一些国家转移内部矛盾的有力工具。这股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逆流未来仍将持续,中国制造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在经受了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后仍保持足够韧性和活力的中国内需市场,理应成为动荡环境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三,国内要素价格的变化。“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作为经济增长主导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能持续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到生产之中,这也是一段时间内中国参与全球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之一。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在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的比较优势有所削弱。

其四,环境和资源约束趋紧。服务外部市场的生产活动是中国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主要原因。为应对环境承载和资源枯竭的压力,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近年来中国的重大任务,这也意味着原有以资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贸模式必须做出改变。而且,中国有足够的潜力和能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国内大循环释放的活力有助于高水平对外开放。随着中国收入水平和消费率的提升以及全球规模最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壮大,消费正成为需求侧拉动中国经济和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中国消费需求的扩张为其他国家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机会。更开放的中国也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和要素进入中国,创造更多的增长机会。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第一,关税的逐步下调和商品进口的扩大将更大地释放内需活力。目前,中国关税平均水平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外国商品更大规模、更低成本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让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更有助于在某些领域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节约土地、能源等要素的使用,使之更为集中、高效地投入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和项目,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

第二,部分产业市场准入的加速开放所产生的竞争效应将更进一步促进提高中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坚持开放创新,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在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下,在国内外创新创业资本的共同促进下,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多元引领下,中国才能事半功倍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实践证明,在国内外市场与全球顶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有利于成长出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优秀企业

第三,基于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将更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以保障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为主的流动型开放正在向规则导向的制度型开放转变,开放措施也从关税等边境措施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边境内措施延伸。知识产权保护等与贸易相关的边境内措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速,不仅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对于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二是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这表明开放合作是战略层面的,应以全局性的眼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与所有遵守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不损害中国国家和企业合法利益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展开全面合作。同时,在扩大开放中也要增强风险防控和监管能力,对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及有损中国企业合法权益的各类行为预设应对“政策工具箱”,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作者:沈铭辉  编辑:林雨纯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零售业将被颠覆?数字零售会 2018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
    热门资讯
    疫情下的“非常”商超 工厂视角下的拼多多 C2M模式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