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具备体量优势的百货也在寻找出路,增设了餐饮、生活配套、娱乐等业态种类,导致购物中心和传统百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百货盲目转型向购物中心和专业门店靠拢,导致百货业又开始走下坡路,又进入新一轮“千店一面”的同质化魔咒,毫无特色。
“那些希望扩大自身知名度的品牌,会尽可能多地选择百货商场来提高自己在消费者面前的曝光率;而百货商场则不遗余力地去追逐拥有高人气的品牌,以此来吸引消费者。”一位从事多年商场经营的经理对记者说,“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百货店的品牌和商品会逐步趋同,消费者逛一家店就等于逛了百家店。”
“这必然会导致商场百货业的恶性竞争。”一家商场的负责人黄经理向记者表示,周边商场经营的项目和商品确实有同质化的毛病,只要顾客选择光顾其中一间就基本可以满足其“穿戴食娱体”消费了。商家要想脱颖而出,抢夺更多市场,只有做好“错位经营”,或找出超越竞争对手的“主打路线”,在高端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经营定位的路子。
相比之下,当前国外的百货多数已经实现自主采购,有买有卖,有采购、物流、仓储、配送、推销体系,都在实行集中采购,有的甚至已经实现全球联采。比如在美国的百货店中,通常会有专门的一层或者几层楼用来自营销售美国本土的设计师品牌或比较有特色的品牌。
著名的连锁百货店梅西百货,就是以销售自营美国本土各类品牌为主。日本著名的百货店伊势丹,虽然一楼一般都用来销售欧洲化妆品和奢侈品品牌,但在其男、女装楼层里,支撑起其丰富货品的依然是自营的日本本土品牌。在日本东京银座的一些高端百货店中,甚至看不到西方国际大牌的踪影,它们只销售日本本土高端品牌,其中绝大多数是自营的。
自营模式丰富了百货商场的形态和商品种类,可以破解“在联营模式下,消费者逛百家如逛一家”的苦恼。百货行业发展迅猛,商品、品牌资源争夺激烈,自营可以提升商品、品牌的控制度,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而且,自营业务的拓展在百货企业招商谈判中还能起到一定的“杠杆效应”,使百货业的利益最大化。
“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下,唯有不断提升品牌自身抗风险、抗压力的能力,企业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服装企业买手制的创新与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升级可谓任重道远。”买手行业专家赵刚表示,面对潜力无限的市场与来自国际众多品牌的挑战,中国服装企业必须努力升级细化商品管理的买手制,未来的路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面对中国日益开放的环境,国内一批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并开始有所动作。例如,王府井百货、上海百联集团都开始尝试针对品牌的集中采购,在自采结构调整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布署。
虽然越来越多的百货企业意识到自营业务的诸多好处,也开始了自营业务拓展计划,但实际上,当企业准备开展自营业务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不少企业经过初步分析,匆匆选了个项目就开展起来,结果大多运营得不理想,甚至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联营模式长期占据我国百货业态的主流盈利模式,一般比例都占到百货店总销售额的80%以上。因为联营模式的长期存在,百货商店在自营商品的经营能力上已经退化,缺少相应的人才和机制准备。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百货千店一面 自营或能突围 [2014-7-23 10:00:10]
- 百货业捡起新救命稻草 天虹商场深圳试水便利 [2014-7-18 10:51:05]
- 万达百货“棋局”待解 未来加重娱乐餐饮等体 [2014-7-15 10:06:10]
- 百货业利润连降三年 亟待全渠道突围 [2014-7-14 11:25:50]
- 中国百货业内外交困宜把握机遇重塑商业竞争 [2014-7-11 11:54:41]
- 报告称中国百货业风光不再 利润空间受挤占 [2014-7-9 14:27:41]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