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毛利其实只有15%-20%。即便每天有上千元的销售额,其实也就赚个一两百元的利润。如果还要请人,每人每月2000-3000元的成本费,最后算下来,其实是入不敷出的。”
近日,记者走访武汉各大小区便利店,在近郊居民小区开有一家便利店的毛先生如此表示。然而,与之形成反差的,却是今年以来便利店逆市扩张的燎原之火。国内知名快消B2B电商中商惠民(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商惠民)对外宣布,完成对号称“掌上7-11”的爱鲜蜂战略投资并实现控股;去哪儿网前两大高管杀入便利店领域,创始人庄辰超3亿美金重仓便利蜂,前副总裁张泽做了面向全国零散小杂货店的比价平台“货圈全”;家乐福在华成立投资公司聚焦便利店……
当实体零售出现“关店潮”,主打年轻消费的便利店行业却为何逆市上扬?多数便利店都不挣钱了,海外零售巨头、线上快消大咖和互联网新生代中坚力量却加速跑马圈地的背后图什么?
利润微薄 千元销售额仅一两百元利润
“咚咚咚”,这样的新店装修声音在张女士听来已经非常熟悉了,作为可多便利店武汉市洪山区某街道店的店长,她从繁华热闹的市中心区迁至近郊的居民区,都与这样的声音渊源颇深。
上一次让张女士记忆犹新的“咚咚咚”道路改造声过后,她们全家赖以生存的便利店就因为租金太贵搬到新开盘的近郊区,而这次的“咚咚咚”则是隔壁间隔不到50米的商铺正在赶着装修门面。看到商铺大门上挂着的“便邻”Logo,张女士不由地感叹,这下生意更难做了,又多了个“对手”。
原来,张女士在近郊的店子开张不到两个月,就已经有了3个“情敌”,加上即将开业的这家新店,不足500米的小区商业街周边已经布局5家便利店,而且大多还是连锁式便利店。
记者走访武汉市光谷步行街等多个市中心繁华街区及百瑞景等多个居民区发现,便利店扎堆新开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小区入口两侧及人流量集中的街道上,甚至是几家便利店并排着开。
这样密集化的遍地开花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多数新开张的便利店处在盈亏边缘。张女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通常新开张的便利店第一年多是保本或者亏损状态,主要还是人流量多的店面租金太贵、人工太贵,而居民社区新开张的店相对消费群也少,销售额自然就下去了。”
以张女士的新店为例,新开不到一年的店面每月租金1万元,而每天的销售额大概在1000至2000之间,再除去人工成本和电费等损耗,能够攒在手里的就所剩无几了。
距离张女士店面较近的一家、同样是新开张不久的便利店店长毛先生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便利店的毛利其实只有15%-20%。新开张的便利店要么选在成本相对高的人流集中处,要么就定位在新开盘的小区,可新小区入住率不高,即便每天有上千元的销售额,其实也就赚个一两百元的利润。如果还要请人,每人每月2000-3000元的成本费,最后算下来,其实是入不敷出的。”
另辟蹊径 抢占深夜市场增添业绩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多个“对手”的夹击之下,各家便利店也在绞尽脑汁想招来迎战。
每天晚上10点后,居民区的各家门店相继打烊,这时候就是张女士的专属舞台。“城市便利店在夜晚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处在闹市区24小时经营的,还有一种就是社区周边到点打烊的。而我的便利店虽然搬到居民区,却还是每晚守到凌晨两点以后,到深夜里只有我这一家还亮着灯,既可以为深夜有需求的市民提供帮助,也可以为店面增添业绩。”
此外,一些快餐、儿童娱乐设备也占据着便利店的显眼位置。不少消费者近几年可以明显感觉到新开便利店的升级质感,新装修的店面、惹眼的门牌、时尚的摆放、便捷的餐饮、配套的儿童设备等,可以说,如今便利店的火拼战场已不再局限于日用品的品种数量,各类花样百出的新招只为博得消费者一笑。
这当中,最为时髦的还属快餐专区及网络订单功能。一大早,位于武昌中心市区的某便利店就排起了长队,该店店长一边忙着整理食材,一边吩咐店员往柜台上加货。“开了快餐区后,生意量明显多起来,店里也热闹多了。现在很多年轻消费群体出行时间紧张,便利店添加了快餐区可为他们提供一站式购物便捷享受,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此外,网络下单也为现在消费者提供了足不出户的方便,尤其是单位开会等原因,没时间外出订餐的客户也愿意选择这种方式。”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进入市场的竞争者结合了移动互联网终端与便利店彼此的优势,极大满足了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群体年轻人的需求,因此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但这种经验显然也不是人人都适用,上述开便利店的毛先生就表示,“刚开张时,这种方式我们也采用过,但受环境及人口密度等影响,消费的人并不多。”
潜力巨大 逆市增长站上资本风口
便利店陷入“围城”之困,却还是上演了一场跑马圈地的资本热。
从桐庐走出来的快递大佬喻渭蛟转身玩起跨界,最近一口气新开了3家正儿八经的便利店。庄辰超卸任去哪儿CEO之后,悄然开了名为“便利蜂”的连锁便利店。各大连锁便利品牌也在快速扩张,7-11宣布在国内主要城市每年会保持新增门店30-40家;罗森力争到2020年店铺数量翻两番,从目前约750家扩大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将在2024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目标。中百集团介绍,2016年,中百集团在湖北地区共开设了50家中百罗森店,其中包含3家加盟店。对于2017年的开店计划,公司表示将新增150家中百罗森店,预计加盟店所占比例将达到70%。
一夜之间,处于二次扩张时期的中国便利店行业就仿佛站上了消费风口,甚至有投资人士喊话:错过了共享单车,千万不要再错过便利店了。
这真的是门好生意吗?易观电商高级分析师杨亚琼表示:“对于线上零售来说,目前也碰到了天花板,正是看中了便利店的新模式及新的盈利增长点,利用其来延长自己的周期,掌握更多的线下资源。同时,它也为现在注入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去改造线下零售,来帮助它们提升一些‘低端’式的服务。”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于2015年发布的《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指出,2014年全国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5.12%,门店数同比增长21.96%,而百货和超市业态的增幅仅为个位数。便利店是唯一保持两位数增速的实体零售业态,呈现出逆市增长的势头。
对此,沈萌认为:“线下零售受到电商的冲击,业绩不理想,而便利店因为具有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因此反而逆市上扬。”
“零售巨头和线上零售企业,在物流配送、移动终端等资源上具有较多积累,可以为普通的便利店带来更为稳定和成熟的增长空间。而随着年轻主力人群消费习惯的升级和转型,线上移动终端和线下便利店的组合可以增大覆盖面、提高销售额。”沈萌表示。
只是,不挣钱还遍地开张、竞争激烈仍受资本青睐……这背后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大江湖?在杨亚琼看来,很多跨行企业是为了完善自身的业态结构,便利店与消费者接触最近,能够解决大卖场无法解决的“最后一公里”。
或许在物流、电商和其他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外行”眼中,便利店已成了生态链中省不了的一环。
把视线从新入场玩家身上移开,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呈现出来——行业已有的玩家中活得不错的其实并不多,除了经营十余年的外资连锁如全家、7-11、罗森等品牌能实现盈利外,大多数国内便利店还处在前期投入阶段。“弯腰捡钢镚”,有人这样形容它的吃力不讨好。
新的入场者和传统势力该如何实现便利店“老树发芽”?对此,沈萌表示:“新的零售模式更贴近消费者需求,也突破了原有线上线下零售自身的瓶颈,具有较强的潜力,但如何整合、发挥线上线下各自优势并相互促进是重要问题。”
“想要综合做好便利店,更多的还是需要与一些传统零售的经验相结合,才能抓住风口。目前的模式是都在尝试,先行者可能会辛苦些,后进资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反而有优势。便利店拿到资本后,一定要科学选点,结合互联网及传统优势,绝不能单一而行。”杨亚琼说。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500米内扎堆开5家便利店 利润微薄仍受资本青 [2017-3-13 17:01:36]
- 你以为要“灭绝了”的便利店突然疯长 “真春 [2017-3-1 10:35:43]
- 业绩增速领先 便利店快速扩张期将延续 [2017-1-10 11:26:21]
- 便利店正在取代大超市 [2016-12-27 9:21:42]
- 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有望破1000亿元 [2016-12-27 8:41:02]
- 北京便利店、社区商业规范发布 [2016-12-8 14:22:5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