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商业地产正文
加快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
来源:《商业时代杂志》2006年21期 发布时间:2006-9-8 点击数:

   ▲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Y186)“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战略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内容摘要: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是促进中部经济崛起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与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产业集群 中部崛起
  
  如果说湖北经济的振兴是我国中部崛起中的一盘重要的棋的话,那么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则是这盘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笔者认为中部经济崛起的关键并不在于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而在于中部六省的“自动”,而自动的“龙头”则应是湖北,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又是湖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产业兴则经济兴,在中部崛起—湖北经济振兴—武汉城市圈建设这样一个渐近关系中,如何搞好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建设也就成为中部崛起国家战略当中的大问题。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对中部崛起的贡献
  
  促进和推动中部地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武汉城市圈通过产业集群的建设,能使大、中、小企业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从而推进各自企业的改革,壮大企业实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建设对其他五省的产业集群建设和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以提高中部企业的经济效益。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能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与中部地区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分工明确、关系密切、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中部产业集群带,从而更有力地促进湖北和中部地区企业的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

  更好地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在于它的产业规模以及在产业规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在湖北省及中部其他五省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了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中部六省产业的发展,使中部在国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空间,并全面加快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企业通过集群化发展,可以大大提高其竞争实力。

  能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中部崛起需要一个或若干个增长能力较强的战略支点和辐射源,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应是最初的、影响最大的战略支点和辐射源。可通过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这一支点,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多赢、联动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和着力打造中部共同市场,加强与中部各省的合作,通过合作,实现扬长补短、互动互促、共同发展。
  
  中部地区产业与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偏差较大。现阶段,中部地区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第二产业的优势仍不明显。2004年,中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突出地反映了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虽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这种具有超前转换倾向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相对较慢。中部六省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深层次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度不高,地方保护主义情况较为严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股份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产业规模较小。2004年中部六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629亿元,只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农业增加值5721亿元,占全国农业增加值的27.5%,第二产业增加值15300亿元,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1%,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更低。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067亿元,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3%。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003年,中部六省科技经费支出为460亿元,占全国的14.7%,R&D经费支出为184亿元,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12%,两项比重都远远低于其生产总值占全国22.5%的比重。六省平均每省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4134件、2172件,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1%和4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数。

  重复建设、产品结构趋同。中部六省纺织、塑料、化纤产品、建材产品等一般水平的加工工业产品重复建设尤为严重,在经营性国有资产中,1/3左右分布在一般加工工业。

  对外开放程度低。2004年,中部六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49亿美元,占全国3.0%,比重严重偏低。外商直接投资额61.5亿美元,占全国的10.1%;旅游创汇总额9.7亿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3.8%,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群规模小。 武汉城市圈仅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以冶金为主体的几个产业集群在全国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其他的几个产业群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因此,产业集群经济总量明显偏低,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

  专门化程度低。目前,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群缺乏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全国地位突出,但其经济产值相对有限;产业集聚的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建设缺乏完善的规划管理和市场机制功能,呈现出简单扎堆的特点。

  产业关联度弱。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关联度偏低: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的分工和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互补性较强产业链;城市首位度高,区域产业主要聚集于武汉市,但武汉市的产业集群又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产业集群的扩散性未能较好发挥。

  结构竞争力相对薄弱。据有关资料统计,武汉市的结构竞争力居全国第三十八位。非农产业比重偏低,高科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大,但消费结构升级速度慢,经济结构转化速度慢,严重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管理和文化竞争力欠缺。企业在现代化管理方面还有差距,需大力普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制度,政府管理竞争力较弱。企业文化竞争力优势不明显,制度竞争力很弱,在培育市场、优化监管、产权保护等多方面仍需大力加以改进。
  
  加快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的对策
  
  建立强大的中部区域经济协作平台,实现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中部联动。 建立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圈层式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按照产业梯度分工和产业链协作要求,加快武汉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群。

  重点实施制造业高附加值化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柱化,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一般加工业向远城区转移,加快体现现代城市功能的现代服务业和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规模扩展和产业集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发展,实现制造业的高附加值化。适当集中空间,给予政策倾斜,突出支持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核心支柱产业,建立起基于创新和知识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支持壮大民营企业以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力度,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积极寻找和开发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加快对原有钢铁、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行业的联合、重组等集团化改革,培育“龙头”,形成产业航母。支持民营资本注入高新、环保、食品、医药等具有本地资源、人才、技术优势的重点行业,促进民企发展。

  输入和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和物流业,加快武汉城市商圈建设。要将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作为培育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促进中部崛起的一个突出重点,特别要抓好信息服务、旅游、物流、房地产等具有显著需求和增长空间的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使其有大的增长和发展。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实现角色归位,要在依法行政、产业规划、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信息服务和改善软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作者:杨孝伟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