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呈现出一片蓬勃之势,但中购联却将中国购物中心目前的生态定义为“量增”而“质平”。造成目前我国购物中心发展困局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大量购物中心的建造并不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而是开发商设定的自我导向;二是大量购物中心缺乏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定位的专业能力,缺乏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化思维;三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房地产行业一直延续模仿路线,一个成功的购物中心往往会成为众多开发商抄袭的范例。
“中国究竟需要多少购物中心?需要什么样的购物中心?有多少购物中心能被消费者认可和称道?有多少购物中心能真正成为零售商信赖的优质零售渠道?”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近日在中购联第十一届年会上的一连串发问,直指中国购物中心数量急速扩张下的隐忧。
据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统计,目前中国的购物中心数量已达3100家,并继续处于增量主导市场的上升通道。而基于城镇化政策不变的前提,中购联预测,到2025年,中国还将新增购物中心7000家。
郭增利表示,种种困扰以及零售商在不同购物中心营业表现上的巨大差异,真实反映着中国购物中心综合品质不高、有效供应不足、无效供应过剩的严峻现实。“中国购物中心亟须从单纯项目经验型向创新学习型深化,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实现对消费者服务需求的充分满足,实现向属地化的彻底转型。”
“量增”而“质平”
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到2012年中国拥有购物中心数量已达3100家,并且继续快速向更广泛的三四线城市推进。其中,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和商业房地产已步入存量优化阶段,而增量势头仍在延续;三四线城市商业房地产则借助城镇化,进入加速上行通道。
尽管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呈现出一片蓬勃之势,中购联却将中国购物中心目前的生态定义为“量增”而“质平”,并指出,在专业产品的非专业时代,商业房地产的风险正在迅速加大。如何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提高项目的发展质量,并且更加有效地顺应顾客需求进行转变,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前途和开发个案的头等大事。
郭增利认为,造成目前我国购物中心发展困局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大量购物中心的建造并不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而是开发商设定的自我导向;二是大量购物中心缺乏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定位的专业能力,缺乏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化思维;三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房地产行业一直延续模仿路线,一个成功的购物中心往往会成为众多开发商抄袭的范例。
“要知道,因地制宜对于每个购物中心的开发有着何等的重要性。”郭增利说,即便某个开发商能把最经典的购物中心以同样的定位、同样的组合引入到一个新的区域,也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它的商圈和消费者移植到新的购物中心来。可以说,中国购物中心缺乏创新的原动力,缺乏对市场和个案的准确判断和对消费特点的准确把握。”
因地制宜为本
“购物中心存量和增量的持续放大已经把中国购物中心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商业渠道价值和生活配套功能的驱动意义正在日益增强。”郭增利表示,中国购物中心行业亟须从单纯项目经验型向创新学习型转变,真正实现对消费者服务需求的充分满足。“要因地制宜,实现向属地化的彻底转型,才能提高购物中心的竞争能力,也才能使购物中心成为消费者最爱光顾的社交场所和商业空间,成为被零售品牌青睐的领先渠道。
而对于目前持续升温的体验式商业概念,郭增利认为,体验并不仅仅是通过导入餐饮、娱乐、休闲等业态,实施与其他项目有所差异的策略和竞争手段。体验是一种社会化服务理念和创新型服务过程,是一种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和商业模式,它体现于视觉和感受、社交和互动、文化和艺术等各个方面。只有实现体验式商业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创造出消费者需要的顺应消费趋势的体验式购物中心,才能真正避免体验式商业的发展陷阱和概念泛滥。
此外,他表示,随着购物中心数量的不断增长和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购物中心只有从过去片面强调高端、追求时尚转向生活服务,才能赢得在城市商业中的主导和主流地位。“可以说,决定未来7000家购物中心和现在3100家购物中心命运的,绝不是追求高端、奢华的盲动,而是必须要实实在在地满足和迎合消费者的真正需要。”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爱琴海能驶出红星商业巨舰吗 [2014-3-26 11:24:15]
- 购物中心积极转型升级 多数商场借力新媒体 [2014-3-24 10:31:42]
- 未来购物中心或是:集合店+专卖店+配套模式 [2014-3-20 9:48:37]
- 未来购物中心格局或是:集合店+专卖店+配套 [2014-3-18 15:34:39]
- 盘点万达燕莎等六大购物中心APP的尴尬处境 [2014-2-4 13:14:12]
- 广州购物中心井喷式增长 招商难租金降渐显 [2014-1-23 16:47:1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