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电子商务正文
互联网思维下的打车软件之争
来源:2015年4期  沪港经济 发布时间:2015-5-12 点击数:


    自打车软件在中国面世以来,各大打车公司间的厮杀从未停止,一轮轮“补贴大战”将互联网行业的残酷竞争体现得淋漓尽致。2月14日情人节,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宣布合并,由仇家变亲家。他们虽能“一笑泯恩仇”,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可以称霸江湖,专车领域的竞争对手依然强大。

  补贴大战,烧钱不含糊

  春节前,朋友圈就传出“滴滴”和“快的”要合并的消息,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个谣言。没想到,2月14日情人节,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合并,昔日冤家变亲家,谣言成真了!滴滴CEO程维称,两家公司是 “打则惊天动地,和则恩爱到底”。

  快的和滴滴在和好前,经历了长久的厮杀。2014年1月10日,滴滴打车率先发难,开启司机与乘客补贴政策,引发大规模关注,用户数急速飙升。快的打车紧随其后,迅速铺开“乘车费用立减”活动。据估算,仅在2014年1~6月间,滴滴和快的在对决中总共投入了约20亿元人民币,仅2~3月即有数百万元流入了出租车司机的腰包。滴滴总裁柳青曾公开表示:“有一天,我们甚至烧掉了1,000万美元。” 凭借高额补贴,两大公司积累了大量客户,同时也分别为微信支付平台与支付宝累积了相当数量的有效用户。但补贴大战过后,2014年下半年,打车软件的用户活跃度明显下降。司机虽然安装了打车APP,但很少使用;而乘客们更喜欢路边招车。

  2015年1月,滴滴和快的又开始了新一轮补贴大战。先是快的给北京、上海的乘客发放“立减起步价”代金券。快的用户当天使用该代金券,就能享受到立刻减去起步价的福利。随后滴滴快速跟进,其用户在“我的钱包”里很快收到了“15元”的代金券。

  1月23日,很多曾使用过打车软件的用户,都收到一条快的打车的营销短信:“快乐星期五,送您一张14元代金券,本周五可直接抵免起步价。今天不用,过时作废。”同样,滴滴也选择在周五送券。除了直接送券,打车软件还会针对一两轮叫不到车的乘客,对主动接单的司机加“小费”。

  一名打车软件内部人士表示,多种推广方式试下来,“还是补贴最有效果”。据传,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吴睿曾戏言:“如果去年初在上海砸钱砸得更猛一点,现在恐怕就没快的什么事了。”

  对两家打车公司而言,争夺移动出行的入口是关键。而对于他们的投资方腾讯与阿里来说,通过打车软件培养有效用户,既高效、又省成本。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曾表示:“以滴滴为例,假如烧了30个亿,他给腾讯微信带来超过一个亿具备支付能力的用户,那就相当于花了几十块钱就买到一个用户,这在互联网行业是相当划算的。在电子商务领域获取一个具备消费能力的用户,平均花费要高达100块。这些用户比一般网民值钱。”

  资源互换,跨界营销

  但是,补贴并非长久之计,寻找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是关键。去年下半年,滴滴和快的不约而同瞄上了跨界营销。在很多人看来,双方争夺的是移动信息出行平台的入口。打车软件O2O对BAT等互联网巨头的意义,就在于围绕移动端出行这一刚需,成为这一生态圈的基础服务商,连接各个需求。

  先是运营商的流量优惠被滴滴、快的先后看中。滴滴打车与中国电信合作,后者可为滴滴用户提供优惠的流量池或流量包服务、及优惠的手机终端和个性化套餐产品。快的打车则与中国联通合作,围绕着积分商城模式进行试水,联通用户可以通过联通积分来兑换快的打车券。

  在房地产领域,滴滴打车选择了新浪乐居。快的打车则选择了另一家房地产网站搜狐焦点。不少用户会通过房地产网站寻找心仪房源,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不约而同推出了预约看房出租车。在看房后,用户使用打车软件叫车回家,可享受打车费用的减免。

  快的打车在客户端内置“积分商城”,打车的积分可以兑换旅游红包、电影票、购物券等。当然,滴滴打车也在APP内设置了“积分商城”,积分可以用来抽奖,奖品包括手机、洗衣机等生活用品,也可以用来兑换商品,涵盖电商购物、休闲娱乐、本地美食,乃至生活服务。

  今年春节期间,南方基金与滴滴打车进行跨界营销,推出“南方基金滴滴新年大礼包”活动,有约10万人领取了打车红包。“大礼包”共包含8张滴滴车券,包括6张专车券(定向客户)和2张出租车券(通用券),金额最高可达248元。

  资深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认为,两家打车软件在谋求打车之外的市场,这并不意外。“打车软件之所以能够存活,并且发展得不错,就是因为它们抓住了用户的基本需求——打车。”而有了用户数量的基础,打车软件也就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获得了一张“船票”,继而开拓出和出行相关的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打车软件那么热衷于和其他公司进行跨界营销,让人们也不由质疑,打车软件能否借此拿到广告费?打车软件公司相关人士暂时否认了这一说法。他们对外的解释是,现阶段大部分的打车软件仅仅是寻求合作与资源置换,并没有收取广告费。合作品牌通过打车软件平台得到高频率曝光;而打车软件也能通过资源置换,增强用户体验。

  专车市场面临“重构”

  打车软件公司一边砸钱,一边继续寻觅盈利模式。2014年下半年,专车市场的切入令不少公司开始尝到一丝甜头。但是专车市场竞争依旧激烈,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优步(UBER)等,最初依然靠烧钱补贴的方式来争夺用户。

  美国租车公司UBER,成立于2011年11月,被业内称为打车软件鼻祖,目前融资逾10亿美元,估值在400亿美元左右。它的模式是通过技术盘活美国闲置的私家车资源,供乘客预约使用,后来车辆来源扩充到出租车公司和汽车租赁公司。

  UBER自2014年初进入中国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累积了一定数量的用户,随着进驻城市数量的增加,其服务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凭借逾400亿美元估值的体量,UBER积累用户的过程显得十分平顺,其为发展车主所采用的补贴方式也近乎疯狂。据了解,在推广期内,UBER对于一线城市驾驶员实行翻倍补贴,驾驶员挣得全部车费的同时,UBER额外提供与车费同等金额的补贴。而与百度合作后,成功接入百度地图,也弥补了UBER在数据方面的缺陷,使其能更好地掌握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借助UBER平台,百度也参与到这场专车大战中来。

    易到则是快的和滴滴的另一个对手。最近两个月,易到也动作频繁。1月9日,易到宣布与海尔金融合资成立“海易租车”,并为业务开展储备了80亿元,期望在3年内拥有10万台车,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2月3日,易到宣布联合奇瑞汽车和博泰集团,三方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首款“互联网智能共享电动汽车”,让用户可以像租公共自行车一样租公共电动汽车。

  1月28日,港交所上市公司神州租车宣布进入专车领域,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陆正耀高调喊出“补贴25亿元、发展5,000万用户”的口号。神州租车拥有6万辆租赁车队和大量租赁汽车牌照,凭借强大的车队规模,加上资金优势,这次促销活动赚来了不少“吆喝”。陆正耀表示,由于有滴滴和快的良好的市场教育,神州不需要再对消费者解释什么是专车,节约了大量的推广成本。

  “月入3万,睡到自然醒”

  在疯狂补贴的影响下,打车软件用户陈小姐对市面上的专车软件如数家珍。她非常热衷于如何利用打车软件节省出行费用,有时甚至免费乘坐专车。“比路边打车便宜,有时短距离出行靠补贴就行了,不用花一分钱。”陈小姐如是说。

  与此同时,像专车司机靠补贴奖励“月入3万,睡到自然醒”的故事,也在网络上开始流传。司机刘师傅开了十多年的出租车,以前每天睁开眼就欠公司350元的份子钱,为了多赚点,他往往会干到深夜。觉得开出租车实在太辛苦,四年前,他在朋友介绍下去了一家汽车租赁公司,钱比以前少了,但工作强度大大降低,性价比还是挺高。

  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刘师傅所在的公司与UBER合作。他很快发现,靠专车软件能很轻松地月入1.5万元以上,“每月除去给公司上交的1,500元租车费,再加上每单生意公司和打车软件各扣10%,剩下去除油费就是净赚。早上七八点出门,想几点收工就几点收工,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工作更清闲。”刘师傅称,他以前的不少同事,最近也改行做起了专车生意。

  事实正是如此,近年来,上海出租车行业人员外流情况开始显现。一方面,老一辈司机逐渐到了退休年龄;另一方面,本地年轻人觉得开出租车太辛苦。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上海具有出租汽车经营资质营运车辆44,871辆,驾驶员约8.4万人。2013年,出租车驾驶员人均月收入约6,500元。上海出租汽车驾驶员资格考试报考人数,从2009年的10,050名,下降到2013年的3,538名。司机的缺失,令不少公司只能推行“单班车”,这又直接导致“单班”的司机工作更为辛苦。

  确有不少的哥已经开始投奔专车怀抱,或进入汽车租赁公司,或自购汽车成为全职专车司机。不少人将专车的出现视为破除出租车行业的“垄断”,但一些的哥们慢慢发现,他们越来越难接到机场这样的长途商务大单。

  的哥们开始抱怨专车抢了他们的生意,沈阳、济南等城市还爆发了出租车司机罢工抗议“专车”的事件,“专车”和出租车之争愈演愈烈。

  但是,另一个摆在出行软件公司面前的难题是,北京、上海等城市实行车辆限购,而汽车租赁业又实行总量控制的备案制管理,多家公司只能通过自行对私家车车主的培训,将私家车吸纳进专车市场,这又引发了“黑车”问题。

  合并后市场份额逾90%

  行业内多家企业竞争,加上在某些环节上的法律空白,专车市场陷入了群雄乱战的局面。资本市场猜测,正是专车竞争对手的加入,给滴滴和快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速了他们的合并。

  近日,阿里巴巴前高管、滴滴打车天使投资人王刚在杭州接受了《福布斯》专访,从一定方面证实了这一猜测。在滴滴和快的合并案上,他透露,早在2013年年中,两家公司竞标另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大黄蜂之时,自己和程维就主动接触过阿里和快的,表达合并意愿。双方随后启动了谈判,但因为合并比例和管理分工等问题有分歧而搁置。去年,在滴滴获得DST超1亿美元的投资后,曾投资Facebook、Twitter等公司的DST创始人Yuri告诫程维:“必须和快的合并才能生存,否则会被UBER杀死。”由于股东和战略投资方均有意愿,管理团队达成默契,最终滴滴和快的如愿合并。

  然而,就在滴滴和快的宣布合并后的第二天,易到用车向中国相关部门递交了举报材料,声称滴滴和快的的合并未按要求进行反垄断的申报,请求立案调查并禁止两家公司合并。3月4日,商务部有关部门联系易到用车有关负责人,称正按流程进行内部研究和评估工作。

  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4季度》数据显示,快的打车市场份额为56.5%,而滴滴打车则以43.3%暂时屈居第二。这意味着,滴滴和快的合并后的新公司,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

  有人担心,随着快的与滴滴合并完成,专车市场或将形成一个新的全国性“垄断市场”。但也有分析师表示,滴滴与快的合并,只是在某一个领域具备绝对的市场主导力,不拥有绝对竞价权,在专车市场暂时还难以构成垄断地位。尤其是神州租车的加入,专车原有市场格局极有可能被打破。

  对于打车软件和专车服务,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3月5日表态称,将鼓励创新、规范管理,并透露会尽快出台有关指导意见。随着关于“专车”服务的法律进一步完善,谁能笑到最后摘取胜利的果实,还有待观察。

  融资表现“亮瞎眼”

  2015年1月15日,快的打车宣布,已完成新一轮总额6亿美元的融资,由国际知名投资机构软银集团领投,阿里巴巴集团以及老虎环球基金均有投资。从2013年初的第一轮融资到现在,快的打车一共完成了四轮融资,总融资额约10亿美元,成为浙江省内除阿里巴巴之外融资最多的企业

  而滴滴打车的融资表现也很“疯狂”。2013年4月,滴滴打车获得B轮腾讯公司1500万美元的融资。2014年初,滴滴成为首个获得C轮融资的打车软件公司,融资共计1亿美元,其中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元、腾讯3,000万美元、其他机构1,000万美元。当年12月,滴滴最新一轮的7亿美元投资则由淡马锡、国际投资集团DST、腾讯主导。

  可以说,两大打车巨头都不差钱。

  争议:是专车,还是黑车?

  2014年8月12日,北京市交通委发文禁止私家车辆参与汽车租赁经营;同年12月24日,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表示,“滴滴专车大多是黑车,营运不合法”。至12月25日上海交通委至少查扣12辆专车,其中5辆车驾驶员被行政罚款各1万元;2015年1月8日,广州市交通委认定“专车”涉嫌非法营运,将从严打击;济南、青岛等地陆续表示将严厉地封杀私家车参与专车。今年1月8日,交通运输部在肯定“专车是新时期跨越出租汽车与汽车租赁传统界限的创新服务模式”的同时,再次强调禁止私家车接入约车平台参与专车经营。

作者:周敏  编辑:等zhouting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零供关系剪不断的烦恼 谁给了沃尔玛对供应商的底气
    热门资讯
    跨境电商向纵深发展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