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的武汉汉口沿江大道,昔日货车排成长龙、“扁担客”无数的盛景消逝,“搬迁整治”的横幅随风飘摇,江汉古埠的千年繁华,正随着“天下第一街”汉正街的渐次搬迁,风光不再。
北去20余公里的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街道宽阔,绿色景观随处可见,铺面装修精致,各式专业小商品市场鳞次栉比,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摩肩接踵,满载小商品的电动车在四衢八街川流不息。
这一冷一热之间,浓缩了“九省通衢”武汉商贸文化的历史变迁:汉正街代表的前店后厂、多业态混杂经营模式日渐式微和消失,汉口北代表的分区规划、多业态合理布局的模式迅速崛起,百年厚重商脉在地域迁移的进程中得以完美传承。
“走过3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汉正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由于当初的规划不合理、配套不完善,消防隐患、交通拥堵等问题不断暴露,汉正街‘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和商业的发展需要。”汉正街管委会相关人士如是直言。
围绕汉正街该不该搬迁以及搬迁至何处,曾引发各方两场大争论,最终在2011年,由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拍板决定,汉正街进行整体搬迁,卓尔控股投资开发的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成为搬迁承接地,一座以新汉正街为铭牌的商贸新城由此拔地而起。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开埠四载,人流物流财流商流加速汇聚,通过对汉正街全面转型升级,构筑中国最大的消费品内需交易平台,以重振武汉商贸辉煌。”放眼800万㎡的商贸新城,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称。
汉正街光环褪色
由于长期沿袭“生产+生活+仓储+物流”的低端经营模式,汉正街的弊端日渐显现
汉正街,即古汉口之正街,是一个具有530多年历史的水陆商埠。汉正街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的北岸,凭借优良便捷的水运条件,在明末清初之际,便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商贸繁荣景观。
上世纪1980年代初,103位武汉人摆摊汉正街,掀开了中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汉正街遂成为一个时代小商品的代名词,进而引发全国为之瞩目的汉正街现象。
“从1989年开始,汉正街进入鼎盛时期,仅1989年一年,汉正街税收就达到2300万元,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位。”汉口北集团执行总经理涂国喜回忆。涂曾经长期担任汉正街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见证了汉正街的全部历史。
他透露,鼎盛时期的汉正街商贸区面积达2.56平方公里,有11个专业市场,2.2万多商户,十多座商城,几十条街巷经营区纵横交错,整个汉正街市场经营面积达70万平方米,商品达6万余种,平均每年货物吞吐量达18亿元。
不过,自1990年代后期,汉正街开始盛极而衰。由于长期沿袭“生产+生活+仓储+物流”的低端经营模式,汉正街的弊端日渐显现,加之地处汉口城市中心地带,消防隐患、交通拥堵等阴霾挥之不去。
同时,由于商居混杂、物流无序,汉正街长期交通堵塞,货车很难进入汉正街,各地前来进货的客商们不得不雇佣“扁担客”们肩挑手扛,这进一步加剧了拥堵,汉正街长期处于“进去出不来,出来进不去”的状态。
此外,配套设施的缺失亦令汉正街风光不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汉正街看到,偌大的市场竟然连长途汽车站、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都没有,扁担客、包袱客大量充斥其间。
因为地处寸土寸金的闹市,汉正街一直没有“多余”的空间来作为生产基地,导致汉正街难以出现有影响的本土品牌商品,目前“自产自销”产品一般都是小作坊、小规模生产模式,这也严重制约了汉正街的发展壮大。
“汉正街是一个无根的市场。”涂国喜概叹,时至今日汉正街依然是“买全国、卖全国”的传统经营模式和商业形态,加上没有强大的生产实业作支撑,汉正街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小,随着义乌小商品城等全国各地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天下第一街”光环日渐褪色。
两场争论下的“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后的汉正街,将以高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汉正街亦曾尝试突出重围,比如在2008年成立汉正街电子商务平台,涉足电商领域,寄望在线上市场再现昔日线下市场的辉煌。
“当时的做法是想将各个商家的产品搬到网上卖。”汉正街管委会朱主任透露。不过,商家对这一做法并不感冒,电商成交量更是微不足道。
“汉正街是做批发为主,而电商主要是做零售,加上汉正街绝大部分商品来自全国各地,放在网上卖并不比原产地有价格优势,因此商家们更愿意客户到店买货而不是网上交易。”汉正街经营鞋帽业务的商户胡敏荣,道出了汉正街电商转型无疾而终的真实原因。
身处闹市的汉正街,亦不可避免地制约了武汉城市建设的升级,“在中心城区有这么大一个脏乱差的孤岛,武汉的城市品位如何提升?”武汉一位不愿具名的政府人士直言。
有鉴于此,自2000年开始,武汉市政府及市场各方围绕“汉正街该不该搬迁”爆发了一场大争论,不过,由于搬迁涉及面太大,无人敢于拍板,搬迁一事被长期搁置。
转机在2011年出现。当年1月17日,汉正街一人货杂处的市场发生火灾,14人被烧死,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武汉市政府痛定思痛,市长唐良智拍板决定对汉正街进行搬迁。
不过,此后围绕“汉正街搬往何处”,各方又爆发了一场大争论,一派意见是由政府出资新建一个新小商品市场,另一派意见则倾向于由现有的成熟市场承接汉正街的搬迁,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就此进入搬迁承接地候选名单。
由于当时汉口北已经开埠两年多,商业业态和配套相对完善,最终武汉市政府决定将其作为汉正街产业转移承接地,打造武汉商贸新城。
“搬迁后的汉正街将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武汉市长唐良智在2012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如是给出汉正街的新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角色转换后的汉正街,将以高端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汉口北“接力”汉正街
“不是简单地复制汉正街,除了商贸、物流、仓储,还将对进驻的商户提供租金减免、无抵押担保贷款等综合服务”
“2008年前,汉正街并没有决定搬迁,当时的汉口北还是一片荒野,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看好这个地方的发展,贷不贷得到款、商铺卖不卖得出去、投资收不收得回来都是未知数。”回顾当年投资汉口北的历程,阎志直言自己“押上了全部身家,准备好了倾家荡产”。
开埠之初,汉口北多次前往沿海招商,但收效甚微,而为了招徕客户,公司甚至开出“买商铺送公寓、送车”等优惠条件,“但我们并不气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配套建设”。
在开埠两年后的2011年,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正式成为汉正街商脉传承者。
相比汉正街,汉口北的优势不言而喻。其经营面积为300万㎡,是汉正街的4-5倍;海陆空交通便利,离天河机场20分钟,30分钟至长江中游最大深水港,货运铁路、数条高速近在咫尺。
“与汉正街最大的不同是,汉口北严格遵循专业化原则科学布局,品牌服饰、海宁皮革、酒店用品等20多个专业小商品市场各成体系,而在商贸区之外,又另外建有仓储中心、物流园、居住区,各个功能区互不干扰,完全杜绝了汉正街的人货杂处的弊端。”涂国喜透露。
汉口北目前已经建成300万㎡商品市场、100万㎡仓储中心、150亩物流园、200万㎡企业总部、50万㎡生活区,承接汉正街搬迁绰绰有余。而城市轻轨和长途汽车枢纽也将在今年5月和12月建成运营。
“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制汉正街,除了商贸、物流、仓储,我们还将兴建大型停车场、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同时还会对进驻的商户提供租金减免、宣传推广、无抵押担保贷款等综合服务。”涂国喜详细描述汉口北“留住商户”的策略。
截至目前,汉口北已经吸引超过1.5万户商户进驻,专业商品市场达20多个,2012年交易额达150亿元,汉正街50%以上的专业市场已经搬迁至此,80%的汉正街商户在汉口北购置了商铺。
汉口北崛起,亦深刻改变了周边商业业态,带动了城镇化建设。在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周围,家居建材城、农贸城、数码城等多个专业市场正逐步成型,而汉口北所在的刘店村,也从此前不足万人的小村庄跃升为人口过十万的大城镇,多数居民已经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今后我们准备在天津、沈阳、西安等地复制这种模式。”阎志称。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后汉正街时代:迁徙和传承 [2014-5-5 16:16:29]
- 王府井成内地最贵商业街 入围亚太排名前十 [2013-11-19 10:24:42]
- 商旅文互动 常熟第一街创建中国著名商业街 [2013-7-16 9:55:09]
- 休闲商业街如何不再同质化? [2013-6-20 9:48:12]
- 商业街标志性景观打造新思路 [2013-5-24 8:12:28]
- 商业街照明创意的思考 [2013-5-21 8:29:0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