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在雅芳宣布拿到中国首个直销试点牌照后的72小时,哈姆雷特这句经典台词被直销业界反复吟诵。国内首张直销试点牌照颁给雅芳,意味着政府对直销模式的选择很可能向雅芳中国的单层次计酬模式倾斜。
然而,在中国颁布直销禁令后,目前90%以上的直销企业仍采用多层次计酬方式,且拥有庞大的业务队伍,一旦即将出台的直销法确立以单层次直销为主导,他们会甘心退出直销舞台吗?就此,一位直销业界的资深人士萧锐(化名)昨日向本报记者爆出直销行业“潜规则”内幕。
至此,一张不为人知的“直销变通管道路径图”清晰地展现于人前。
地下直销可能盛行
“无论怎么样,他们都不会不做”,萧锐告诉本报记者,随着中国直销草案的逐渐成型,在国内400亿直销市场的诱惑下,许多内资直销企业必须在四条道路中选择其一。
据萧锐分析,目前,国内以各种形式从事直销的公司不下1000家,其中大部分是保健品生产企业。据一项不完全统计,这其中20%的已经正式启动直销,20%是“老鼠会”,还有60%的是在边走边看。萧说,在雅芳拿牌后,“边走边看”的说法似乎代表一部分直销企业主的心声——摆在面前的四条道路:要么借船出海,投奔有牌照的直销企业;要么退而求其次,转向海外谋发展;要么摇身一变,转向地下经营;要么彻底退出直销市场。
萧说,在这四条道路中,显然第一条、第四条道路是所有直销企业不愿意选择的,最有可能的是走第三条道路:摇身一变,转向地下经营,即表面宣布脱离了直销行业,背地里却行直销之实。这将导致业界乱相环生,给行业监管带来极大风险。
直销企业打政策擦边球
同时,萧锐透露,为了拿到炙手可热的直销牌照,目前很多企业开始打政策的擦边球,暗渡陈仓,走一些别的变通渠道。
萧锐透露,由于目前直销法草案规定,直销企业销售的产品必须是自产的,所以现在很多希望进入直销行业的企业开始在全国收购工厂和生产线。这种方式姑且叫做收购型通道。同时,一些在保证金与注册资金上都能达到要求的非直销企业也希望能拿到直销牌照,于是一些原来有直销从业经历的直销企业高层被挖到这些企业去对其进行改头换面的包装。这种方式可简称为操盘手通道。
萧锐认为,如果说前两种通道法尚属一些企业的精明行为,以下这些变通手法则是在走法律的钢丝绳。萧锐举例说,以挂靠型为例,一些已进入或想进入直销行业的公司,为了能在社会上快速打出知名度,赢得政府或直销人员的信任,他们挂靠在一些知名直销企业下面。据悉,西安的步长集团等企业都已开始涉足直销业务,但其直销业务大多外包,承包商利用他们名气,每年给企业缴纳一定的费用。
直销中介大多不可靠
此外,针对某些中介见缝插针想出种种法子许诺企业可以拿牌的“掮客”现象,萧锐指出,这种“掮客”通道大多很不可靠。
萧举例说,今年年初,中国保健协会称在着手组建一超大型产业集团。按照其设想,该产业集团的注册资金为1亿元左右,采用外部资本+加盟企业投资的模式,以产业集团的名义共同出资申领执照。对于这一采取自愿参股形式入股组建产业集团拿牌的方式,萧锐认为,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可以扶持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但由于这些企业之间没有任何法律隶属关系,这种联合方式实际上违背中国直销立法基本原则,而真正从中受益的或许只有提取保证金的“掮客”了。
转型外资或致税收流失
目前流行的拿牌通道是转型外资,如珍奥、御坊堂等。萧锐说,由于目前只有外资企业才可以在商务部外资司进行直销企业的申报,而内资企业还没有任何地方可去申报牌照,另外,业内盛传现在外资能拿到的直销牌照数也会比内资企业要多,因些一批内资企业眼下忙着到香港去注册,转型为外资企业好申报直销牌照。走这种外资型通道的企业虽把总部搬到海外,但经销商仍在国内发展业务,所有经销商的收入都打到海外的账户上,这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偷漏税。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不偏不倚看直销 [2013-12-2 17:08:51]
- 全国最大网络传销案二审开庭 [2013-11-1 10:21:58]
- 直销业的“二八法则” [2013-9-23 11:13:18]
- 揭秘完美“家族式”直销:多层提成涉嫌违规 [2013-9-13 8:41:19]
- 十大传销案例件件发人深省 [2013-7-8 9:22:25]
- 亚太直销报告:中国企业业绩加速分化 [2013-6-25 10:38:14]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