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直销与传销正文
“新直销”转型——安利之难
来源:2006年12月07日 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06-12-7 点击数:


  最终,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安利公司”)再一次在中国(内地)获得了承认。

  12月1日,经商务部批复,安利公司终于拿到了在内地的直销牌照,成为第8家获批的外资直销企业,他们用事实反驳了外界关于“安利无法及时领牌”的传言。

  按照商务部的有关规定,安利公司在12月1日前仍可以沿用以往的经营模式。

  与安利公司一同拿牌的还有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完美公司”)和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玫琳凯公司”)。他们是继安利之后在中国(内地)排名第二、三位的直销公司,去年的业绩分别为50亿元和28亿元。相对于安利公司去年160亿元的业绩,他们只能是望洋兴叹。

  从3月份安利公司正式向商务部提交申请开始,9个月来商务部共发出了除雅芳之外的6张外资直销企业经营许可证。而业界领头羊、在中国书写了全球营业额“三分天下有其一”神话的安利公司,每一次“落榜”都引发了业界的讨论。

  焦虑的安利

  11月20日,离最后期限还有10天,安利公司依然没有从商务部听到此次能否获批的任何有利消息。而此时,有关玫琳凯公司获得批复的消息却已经传出,这让安利公司的高层更加焦虑不安。

  “那段时间,安利公司内部已经闭口不提(直销)牌照的事情。”国内另一家知名直销公司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他们推测,庞大的营销网络与业界遥遥领先的业绩,使得安利公司在此次争取直销牌照的过程中颇费周折。

  据消息人士透露,在9月份审批的那次直销牌照时,商务部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的名单里安利公司依然赫然在册,但是,“最糟糕的结果”还是摆在安利人的面前——安利依然没有获批。这让原本信心满怀的安利公司高层及一些高级营销人员手足无措。

  他们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有鉴于此,此次安利公司已然是志在必得。有消息说,在获批前的最后一周,安利公司亚太区的高层也积极参与到牌照的最后攻坚中。无人知晓此次高层攻坚战究竟最终以什么为制胜法宝,从而让安利顺利拿牌。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11月26日,安利公司已经将局势基本扭转了。

  安利公司的一位高级营销人员向本报透露:他们已经得到消息,公司有望在几天内获得直销牌照。此时,安利公司官方并没有通过任何渠道证实这一消息。

  最终,安利公司没有让它的数百万营销人员(含以优惠顾客身份或其他身份从事安利直销业务的人员)失望,尤其是高级营销人员——除了每年数十万至数百万元的薪酬,他们的背后各有着一支多达数百乃至数千人的中下层营销队伍。

  在申牌期间,安利公司也花了大量的精力争取到销售团队的信任。

  安利公司副总裁颜志荣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1日直销法出台开始,我们和资深销售人员开了8到10次会议,同时还在不同地方召开不同的会议,诚意地告诉他们直销法的相关内容。”颜志荣表示,在公司看来,企业的制度和国家法规的匹配度十分重要。

  颜志荣还透露,在过渡期的时候,安利公司在尝试最大程度地照顾到销售团队的生活问题,例如每个月所发放的基本补贴,并更注重销售人员的反馈。“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平稳的过渡。” 颜志荣说。

  “最大化”策略

  自去年12月1日,《直销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经历漫长等待的中外直销企业旋即启动牌照申请程序。

  以牌照申请审核时间三个月计,最迅速和理想的牌照发放时间将为三四月份,但这仅仅是在理论上。商务部、工商总局不断对申牌细节给予细化、解释、传达与落实,使得企业并不急于递交申请。

  一些大型的跨国直销公司一般都选择在1月底与2月初作为最佳的递交申请的时间节点。

  安利公司在起跑线上稍稍落后。为了能够一举获取最大区域的直销许可范围,再加上众多的营销网点的评估工作,安利公司的申牌过程推迟了2个多月。

  安利公司的“胃口太大”,不愿被地域这个“金箍儿”套牢,这成为业内对安利公司迟迟未获牌的注解。按照商务部的规定,直销牌照按经销区域来审批,成熟一个批复一个。

  早在1月份,安利公司就正式启动了相关申请程序,但相对于散布于全国31个省级单位和2800多个县级单位的业务运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3个月的时间显然已经十分匆忙。

  “你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作量么?”安利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利公司的工作人员需要分散到各个市县的商务部门报批材料,而一些县城之前连主管直销的部门都没有,要由其他部门负责审批。还有的要由当地粮食局来代管。对于很多县城的主管部门来说,直销这个行业都是很新鲜的。”

  国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直销专家分析:“安利公司在全国已有众多的网点,业务遍及各地。如果采用其他企业的方式,先申请一个小区域内的直销牌照,将会给今后的业务开展带来诸多不便。但安利公司如果申请全国性的经营范围,就要将所有城市中的直销网络全部梳理完毕。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安利公司花大力气争取到最大区域的直销范围,核心也是为了争取到其庞大销售队伍的合法存在。

  自1998年转型后,业界传言安利公司有20万名推销员,还有近百万优惠顾客。无论如何,安利公司需要对这支庞大的销售队伍有一个交代。

  转型之难

  “转型过程艰难,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获牌8个月后,雅芳(中国)总裁高寿康依然感慨。

  对于一直在积极争取申牌的安利公司来说,如何转型“新直销”也备受关注。

  当时,安利公司内部盛传“9月份有望拿到直销牌照”,一些营销人员也从总部得到了同样的消息。这是根据商务部3个月的审核期限,再算上之后补充材料的合理时间得出的结论。

  早在3月份,安利公司就做出计划,要在9月1日开始首批“员工制”的签约工作,即从7月份开始选拔,然后在9月1日开始签约。“安排过渡时,最优秀的市场销售人员可以做员工,也可以经营服务网点;不是很活跃的市场销售人员也可以继续从事销售工作。”

  对此,安利公司副总裁颜志荣则显得冷静得多:“安利公司只要在11月底之前拿到直销牌照就可以了。”按照商务部的规定,安利公司在今年12月1日前还可以沿用以往的经营模式。

  但是,一直到之后的9月1日,安利公司依然没有得到商务部确认的消息。

  而到了9月1日,安利公司明确,“员工制”签约工作因为商务部的批准迟迟没有下发而延后。

  可以肯定的是,安利公司提出的转型方案并没有完全得到商务部认同。

  由多层计酬”转向“单层计酬”无疑是其核心问题之一,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管理部门在最后关头依然心存疑虑的地方。

  对于安利公司的“单层次计酬”,业内也一直就流传着种种疑问。

  按照安利公司之前的《业务革新纲领》,“销售代表将继续按照其个人销售业绩获得公司发放的月度销售佣金,佣金比率为9%到30%”。但是,如何推行下去,并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方案。

  如此庞大的销售队伍怎样才能合理地被纳入公司管理中,这成为安利公司高层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稍有不慎,等待直销人员的都将是因违规操作而被取缔的危险,这对直销人员而言将是“灭顶之灾”。而这种调整也将直接涉及到调整几十万经销商的既得利益,处理不好,也将危及到公司整体的市场业绩和稳定,并很有可能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从之前批复的一些直销企业来看,大部分是没有直销从业经验的企业,他们并不存在从“多层”到“单层”的转型,也不需要工商和公安系统联合考核企业的历史状况。就这一点看,商务部很希望有直销业以外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以提高行业资质,并改变直销业“多层”的经营模式。

 

作者:郝倩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