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目前,经济发展对传统专业市场的制度需求处于不断减弱态势,专业市场正面临支撑产业升级缓慢、“核心产品”缺乏客户引力、维持性创新存在瓶颈、市场功能弱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专业市场应通过破坏性创新来重塑需求,通过形成新的价值网络,带动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集群网络转型升级,同时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促进专业市场破坏性创新的开展。
【关 键 词】专业市场/破坏性创新/转型升级
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行业间专业市场的发展正处于分化、重组时期。伴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严峻,传统专业市场的功能正处于不断减弱态势:一方面,产业集群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企业与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传统专业市场作为一种提供销售渠道和价格信息的“公共平台”,在产品空间逐渐扩大后正受到大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冲击,不断被企业创牌、自建营销网络等行为所“蚕食”。在此背景下,专业市场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转型升级,不仅对自身的持久发展,而且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
一、专业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部分发达专业市场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海宁“中国皮革城”和绍兴“中国轻纺城”等正逐步从传统的商品销售平台向服务业集聚平台、从促进交易向信息交流进而向展示体验和博览会等综合服务与增值服务方向发展,以网络化、信息化、业态高级化和功能多元化为特征的新型专业市场正在形成。现代化的新型专业市场突破了传统的商品交易场所概念,其竞争基础将更注重响应速度、便利性、个性化程度或价格等因素,逐渐发展为集现代物流体系、电子商务、市场网络和金融信息等配套服务于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兴经济综合体。但在我国专业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支撑产业低端,“核心产品”①竞争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专业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所在区域产业集群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导致专业市场的支撑产业结构呈矮化态势,大量资源无效或错配导致产能过剩严重,有些专业市场因其支撑产业结构的失衡或衰落而难以为继,甚至“消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闻名全国的温州几大专业市场,在进入新世纪后集体衰落(如“桥头纽扣市场”、“来福门信河街的皮鞋大市场”、“妙果寺服装大市场”等专业市场已难寻昔日盛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这固然与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关,但就其自身而言,低加工度的集群产业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空洞化,丧失产业的依托,以致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和基础即“核心产品”失去引力,才是最终导致温州专业市场走向衰落的真正根源。目前,大多数专业市场之所以能在新兴商业业态的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主要还是依靠“核心产品”的低价格与品种丰富的优势。以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为例②,由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经营户认为其所经营商品的最大优势依然是质量、价格和产品特色,而品牌与技术水平的优势并未形成。
(二)维持性创新的瓶颈问题凸显
专业市场贸易空间扩张的瓶颈在相当大程度上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社会的供给能力超过购买力而形成的产能过剩。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历三十多年,产业结构势必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商品市场需求偏好的升级进行空间的调整。与之相悖的是,长期以来企业界普遍默认跟随和模仿等维持性创新战略是专业市场上中小企业的首选,由此形成了多数厂商不愿承担与创新相伴的风险和短期的花费。专业市场维持性创新的思路延续至今,它所导致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当“核心产品”发展到其生命周期的“S曲线”中段以后,生产企业就需要有更佳的生产弹性及效率,因为维持性技术创新对产品功能的无限扩大会使其逐渐偏离自身的基本使用价值。技术的日益成熟导致产品功能提升的空间逐渐被压缩,再加上消费者心理认知的理性回归,这两个因素会共同削弱“核心产品”的市场主体地位及其利润增长动力。在我国,虽然专业市场上不同种类商品所在行业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伴随着专利制度、知识产权界定的不断加强及行业技术壁垒的提高,中小企业在维持性创新过程中受到专业市场网络规模效应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商业化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使这种延续性的创新方式难以持续有效降低企业的整体成本。当网络规模趋于临界规模状态时,反复跟随和模仿的维持性创新所引发的同质化竞争就会导致其投资效应出现边际收益递减。
(三)市场功能弱化,外界环境复杂多变
传统专业市场主要通过外部化过程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专业市场依靠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拓展了自身规模,市场中的企业只需快速的复制生产、销售就可获得迅速发展。伴随着通讯技术、交通的迅猛发展及电子商务、大型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的出现,专业市场内外部的制度环境和体制差距逐步缩小,原有的市场功能弱化甚至趋于消失。此外,外贸波动大和市场结构失衡也是当前专业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国际形势不好是目前困扰经营的因素的经营者占58.4%,是选择的因素中最为集中的一项。市场租金过高也是困扰经营者经营的重要因素,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对专业市场的生存空间造成一定挤压。上述因素共同导致的收入和利润损失迫使中小企业重新思考如何突破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中小企业资源少、规模小,主要依靠从事贴牌生产、来料加工等低附加值生产来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其中大多数企业因缺乏自主品牌而无法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实力较强的企业可通过研发设计高附加值和高性能的“核心产品”,使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得到强化。而对于市场中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自主研发创新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投入成本是难以承受的。
二、破坏性创新为专业市场转型提供了有效范式
基于我国专业市场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破坏性创新作为“创造新市场”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比较适用于我国专业市场未来发展的范式。
(一)破坏性创新的含义与特征
“创新”的概念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与凯恩斯主义所强调的通过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增加有效需求不同,熊彼特认为没有创新则可能产生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双重不足进而导致滞胀。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思想,根据Christensen的观点,破坏性创新是起始于新兴的或不太重要的边缘市场、经过技术能力破坏或对现有技术重新组合进而大幅度改变现有产品或服务性能,最终打破主流市场竞争基础的创新。[2][3]破坏性创新的主要特征为:第一,采用新的技术范式,使原有技术的轨迹与客户需求的商品性能间出现不平衡所产生的商机,导致破坏性创新的产生。第二,通过重塑原有的需求价值网络而为非主流市场或边缘市场上的新兴消费者或低端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体验,客户价值体系的差异和变化是推动破坏性创新产生的主要动力。[4][5][6]可见,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开展是一个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而并不是静态孤立的,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与技术和需求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密切相关。
(二)专业市场开展破坏性创新的现实基础
能力的可塑性和产业规则的适应性是中小企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破坏性创新是中小企业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形势下比较适宜的选择,20世纪末信息革命的历程就表明了小企业是发起这种“创造性毁灭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目前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破坏性创新是其突破发展困境进而实现转型的有效选择:一方面,破坏性创新采用的是基于新的价值结构的差异化策略,是一种低成本的商业模式。中小企业一般拥有较强的创业精神、灵活的激励制度等优势,开展破坏性创新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现代专业市场作为新型商业组织形态中较为先进的流通形式,其需求集聚的规模经济性可有效识别与解决客户的偏好多样性和预算约束性问题。厂商凭借专业市场供求信息集散的功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新技术或重组生产要素获取潜在盈利机会,由此会形成某种供需信息的反馈机制而实现厂商对消费者偏好信息的搜集和消费者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这为专业市场上中小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具体说,专业市场作为规范的经济组织可有效协调商品流通中的不同环节,以其为核心的分工协作网络使市场内部和外部组织结构有机结为一体,这为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中小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提供了特有的优势: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应变能力;专业市场的信息集散和共享机制为企业破坏性创新过程降低了客户需求信息的搜寻成本;以专业市场为核心所形成的分工协作网络为企业的产业链提供了有力支持;专业市场完善的配套服务如金融、物流等,为企业的破坏性创新奠定了稳固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使专业市场上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更高的效用与价格的比值,其绩效属性可更好地满足潜在需求。
三、专业市场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路径
(一)通过低端破坏、新市场破坏及混合破坏来重塑需求
按照专业市场上“核心产品”价值网络的技术轨迹差异,可将其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方式归纳为以下三种:低端破坏、新市场破坏及混合市场破坏。一般来说,低端破坏指企业以同一产品或服务细分市场的最底端为切入点,重组原有的价值网络,通过低成本优势吸引被主流市场忽略的最不苛求的、服务要求最低的消费群体。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专业市场上那些现有主导技术还没有特别成熟、仍有大量需求尚未释放的商品种类,它尽管没有为专业市场创造新增长的发展空间,但可为企业提供一定利润。实际上,从市场的角度看,专业市场上相当一部分“核心产品”的主导技术已经足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新市场破坏:针对“非消费者”的潜在价值网络去开辟与主流市场没有正面冲突的新兴细分市场,将原来不具备相关消费经验的客户转变为专业市场实际的市场容量,吸引消费者的产品性能需求转移。此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者偏好会随着物质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而催生新的需求动力,而现存技术能否在环境变化时做出适应性调整则未可知。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可通过新市场破坏的非竞争性和隐蔽性开辟新的市场,也可通过低端创新不断增加产品的性能价值。采用混合市场破坏时,非消费者与过度满足的消费者都是潜在的需求动力。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中小企业依靠市场与产业的双重支撑,以及它所嵌入的以专业市场为核心形成的分工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一方面,可根据不同区域或细分市场表现出的特征差异,寻找专业市场在拓展过程中未充分利用的、能产生破坏性作用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可通过研发、购买或引进具有破坏性创新的技术,也可与高校等研究单位联合或通过技术的交叉与融合,衍生出具有破坏性创新的技术或模式。专业市场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路径原理如图1。
(二)通过形成新的价值网络带动集群网络升级
产品的性能是生产技术与客户价值的结合点,中小企业在新兴空白市场或边缘低端市场获得突破后,就可利用与市场需求互动形成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产品性能的改进,以实现消费者效用的增加。在技术方面,破坏性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轨迹,沿着该轨迹,创新产品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得以快速改进。从市场的角度看,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最大风险在于其“生存空间”定位的不确定性,这表明能否通过正确的市场定位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竞争领域是破坏性创新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大量的厂商与客户之所以选择在专业市场上大规模集聚,是由于专业市场所具备的专业化分工水平、规模效应不仅可大幅降低成本,而且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能有效分摊市场经济波动的风险。传统专业市场正在经历对现有市场价值网络的重塑以期向新型专业市场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市场强大的信息集散功能可对市场的客户价值网络③进行有效定位,经过观察和研究消费者价值体系的变化寻找潜在盈利机会。专业市场也可按照自身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拆分或重置原有价值链,建立新的低成本结构进而获取新的价值网络区域。基于此,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中小企业完全可充分利用市场的商品聚散、价格形成、信息集散中心、调节供求等独特功能和优势,挖掘新客户或实现价值重置。专业市场作为现代商品经济中较高层次的商业业态和流通形式,具有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区隔出新的竞争空间从而为市场的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专业市场在相当大程度上也为依托的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提供了壁垒效应,使企业获得某种利润保护机制。根据以上逻辑,经过企业或产业技术创新、专业市场功能演化及消费者价值体系之间的相互融合,技术演进轨迹的改变将推动专业市场整个分工网络集群的升级。
(三)通过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促进专业市场破坏性创新的开展
专业市场未来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专业市场能否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的重组和功能创新;二是专业市场的支撑产业能否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资源投入的生产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种态势下,破坏性创新作为专业市场有效转型的可行路径,应得到市场管理者、经营者和政府的足够重视:第一,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通过交易来协调社会生产活动和资源配置,市场权力受到限制是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尤其是束缚中小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应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的要求,切实放松一些高收益垄断领域对民间资本的限制,一切非市场性的因素,尤其是行政干预、行业和地方保护、资源品定价等都应成为被消除的对象,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市场开展破坏性创新。第二,强化约束激励机制。破坏性创新带来的是长期动态效益而不是短期静态效益,市场管理者、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当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制定破坏性创新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破坏性力量的出现和发展,通过形成良好的创新风气和激励机制来促进专业市场上中小企业的转型。此外,产权界定和清晰是企业在开展破坏性创新时的重要动力源泉,在完善产权保护机制的同时要注意强化产权约束机制。第三,开辟多元融资渠道。技术创新必须要有金融的支持,而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满足正规融资渠道的准入标准。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专业市场的经营模式和金融需求特征灵活创新。一方面,减少金融管制,放开、放松民营企业准入门槛,通过引入PE投资、天使基金等资本解决创新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专业市场风险基金等措施,强化风险防范能力。
注释:
①专业市场的核心产品是指专业市场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的特定类型的商品。
②之所以选择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为例,是因为义乌作为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其为例说明更具代表性。
③在现实生活中,一种产品除了一个主要性能特征以外还有多个辅助的性能特征。如,手机除了基本的通话性能外还有拍照、发短信、听音乐、造型美观等其他辅助的性能,这些性能体系就组成了消费者的价值网络。
【参考文献】
[1]陆立军,王祖强.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
[2]Christensen, C. M.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3]Christensen, Clayton, M., Overdorf, Michael.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Disruptive Chan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2): 66-76.
[4]Jay Paap, Ralph Katz. Anticipat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September-October, 2004, 47: 13-22.
[5]杨雪滢,白俊峰.破坏性创新与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6]张洪石,陈劲.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8):566-571.^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专业市场目前碰到哪些共性问题,如何应对? [2015-4-2 11:53:58]
- 凛冬将至,专业市场如何取暖? [2015-3-6 11:33:47]
- 专业市场如何“顺利过冬” [2015-3-6 11:22:07]
- 互联网时代专业市场生命力不朽 [2015-2-3 14:19:47]
- 浙江省专业市场移动商务平台建设研究 [2014-12-25 17:07:10]
- 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及其创新转型 [2014-11-25 16:59:39]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