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研究 > 原创基地正文
科学发展观与广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研究
来源:《商业经济文荟》2005年6期 发布时间:2006-4-23 点击数:


    摘  要: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本文以科学发展为基础,以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说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广东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当今世界上有两种发展观:一种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另一种是以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发展观。由此引伸出,“增长”和“发展”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增长”单指经济增长,主要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GDP)的增长;“发展”则是指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进步。

     (一) 、 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发展中国家实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以偏概全,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它盛行了二、三十年,连联合国第一个和第二个发展10年规划报告,也把经济增长视同发展。这些国家实施这种发展观,虽然推动了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均生活水平总体上也提高了。但同时发生了国债高筑、资源浪费失业严重、贫富悬殊、经济结构失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造成了所谓“高增长低发展”,  “高增长无发展”,“正增长负发展”的畸形病态。之所以产生这种病态,是因为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高增长,必然实行超过承受能力的高投资,以牺牲经济均衡、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保经济高增长,这样就必然产生上述各种负效应。

      (二) 、 以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发展观

    国际上汲取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发展观的经验教训,从60年代开始产生了以社会进步为目标发展观的理论。这种发展观,虽然也重视经济增长,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而追求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核心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包括就业、公平、安全、安定、休闲、环境、寿命、文化、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这些多元化的需要,冲破了经济领域的局限,扩大到社会领域和自然生态领域。

     (三) 、  中国科学发展观演变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都只是国民经济计划,不包括社会和其他方面建设。从1982年制定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才开始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此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常常提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例如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江**在庆祝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提出“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这些都只是阐明发展的重要性,而不是作为“发展观”提出,也没有明确解释“发展”的涵义和界定它与“增长”的区别。

    党的十六届二甲全会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的片面认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所谓全面,就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考虑将来发展的可能、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与广东经济发展现实分析

    经济发展是一个多要素、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是社会总产品(实物产品和劳务)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统一。要使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人和物的结合合理化、资金的分配科学化、生产的各个环节协调化,才能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增长。因此,评价经济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时,可从国民经济的一些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一些重要结构的比例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着手进行分析。

(一)、 经济发展速度的协调性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发展速度。同时,经济发展受到劳动者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如客运、货运水平对经济发展有瓶颈作用,商业服务业水平是国内贸易的标志,利用外资情况则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反映,还有财政收支平衡表现了地方财政的健康水平。以上各指标,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地方财政及利用外资等方面对一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各指标的发展是否和谐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我们分析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可以运用以上各指标的增长水平来描述。

1广东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指标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工农业生产总值(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新增固定资产(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992

2447.54

4016.49

921.75

371.92

984.16

48.61

1993

3431.86

5358.10

1629.87

489.67

1371.02

96.52

1994

4516.63

11166.03

2141.15

545.30

1851.36

114.47

1995

5733.97

10295.38

2327.22

706.28

2304.15

121.00

1996

6519.14

12108.82

2327.64

911.76

2573.93

138.99

1997

7315.51

11344.60

2298.14

1808.79

2918.60

142.05

1998

7919.12

13116.21

2268.13

2285.04

3316.28

150.99

1999

8464.31

17048.35

3027.56

1130.84

3656.03

144.74

2000

9662.23

18605.65

3233.70

2717.08

4071.95

145.75

2001

10647.71

20632.26

3536.41

2754.04

4515.28

157.55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2、1995、1998、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知: (1)广东省自92年代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6.2%的速度高速增长。高速度本身就反映了生产领域是协调的。它说明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东省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了机遇,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尤其是新增固定资产,每年平均以高达22.7%的速度递增,这符合我国增大国内投资、积极扩大内需的投资政策。增加固定资产,提高了劳动者的技术装备水平,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把基本建设提上一个新台阶,优化了投资环境。 (3)社会消费品总额平均以16.8%和20.6%以上的速度增长,表明广东国内商业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故在这方面是协调的。 (4)际利用外资由1990年的20.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65.9亿元美元,平均每年以近18%的高速度增长,这充分说明广东在充分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在利用外资方面协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二)、 经济发展中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2.  92年以来的三大产业比例指标(%)

年份

1992

1993

1995

1997

1998

2000

2002

第一产业

19.0

13.6

15.1

13.5

12.7

10.3

8.8

第二产业

45.0

49.6

50.2

49.9

50.4

50.4

50.4

第三产业  

36.0

36.8

34.7

36.6

36.9

39.3

40.8

资料来源:根据1997~2003年《广东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根据表2资料,对广东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如下:第一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24.7%下降到2002年的8.8%,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降幅非常大。第二产业比重由1990年39.5%上升到2002年的50.4%,提高了10.9%个百分点,调整幅度也比较大。第三产业则由1990年35.8%发展到2002年40.8%,缓慢提升了5个百分点。可见,三次产业结构均有明显调整,比例由1990年的24.7:39.5:35.8调整到2002年的8.8:50.4:40.8,向结构优化调整的趋势明显。但在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却提升缓慢,根据经济良性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比重还很有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可以说三次产业比重还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资源承载力与社会发展度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制约。

    1.资源承载力对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各项主要人均资源的综合承载力。1999—2003年的五年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广东省各项人均资源储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人均国土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人均能源占有量三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3   广东省人均资源指标的实际数值

指标名称

单位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人均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0.0025

0.0025

0.0024

0.0023

0.002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立方米

2647.32

3026.66

3146.21

2987.45

2913.67

人均能源占有量

万吨标煤

381

369

334

330

325

人均耕地面积

0.48

0.47

0.45

0.44

0.46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1998—2003;广东省水利厅统计年报2003计算。

    由表可知,广东省的资源承载力1998—2002年间呈间接下降的趋势。表明随着广东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生产、消费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资源承载力呈逆行发展态势,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广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建设中多数是粗放式与集约经营并行,特别是经济领域的“高投入、低效益和高消耗、低产出”生产方式,不仅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损害。

    2.社会发展度对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社会经济发展可用发展度指标来衡量,发展度集中反映某一发展阶段中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是一个以相对数量为标记的综合评价指标,它是以某一基准年或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数据为基础进行比较的。因此,发展度指标只是一种相对量化的指标。发展度可用人均GDP、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城市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贫困率等来综合评价。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度的变化态势与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态势(见表4)。

4  1998~2002广东省资源承载力、发展度综合指数变化趋势比较

综合指标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平均值

资源承载力

1.000

0.985

0.971

0.952

0.946

0.963

发展度

1.000

1.038

1.085

1.246

1.453

1.205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科学出版社,2004

    由以上图表中可见,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度呈快速、稳定持续的上升态势,资源承载力呈缓慢的下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协调的。在发展度与资源承载力之间表现出有一定的负相关,说明广东省目前的经济增长仍以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资源的高投入和超负荷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在土地的使用和能源的开发方面更显突出,若这种负相关再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将危及广东省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统计,2002年珠三角GDP总量占全省的66.3%,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分别占11.2%、10.8%、11.7%。尤其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全省71个县(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81%和69%,而GDP和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32.5%和7%。情况表明,我省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东西两翼和山区经济不发达,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就业岗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寻找出路。从劳动力供求信息来看,全省80%的用人需求集中于珠三角,两翼和山区只占20%。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地组织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珠三角输出,解决他们的就业出路,以增加收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这是在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政策选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广东各地区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高度趋同化,在产业结构之间出现“同构化”的同时,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现象也很突出;另一方面,各产业内部之间由于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各地区经济结构之间不能自成体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地区差距较大。其根本原因是各地方政府为了谋求地区利益,纷纷投资于利润高的加工行业,区域间相互竞争,各自为政,导致区域分工弱化,产业组织缺乏专业化协作,企业规模在低效益基础上趋向小型化及空间分布均衡化,带来专业化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双重损失。因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从广东省整体发展的角度安排区域产业转移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 促进广东省各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实现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协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趋同导致地区分工模糊,地区优势难以发挥,影响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推动地区专业化分工,防止地区产业结构低水平趋同,从而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个区域在依靠区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按照平等交换、合理分工、发挥优势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地带间、城市间等多级区际分工体系,使区域经济有机耦合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整体优势积极参与产业国际分工协作,逐步建立开放的双循环多级分工体系。

   (二) 、 加快广东省各区域之间产业区际转移,发挥地区产业集群效应

    目前,广东省各地区之间经济差距较大,地区间资源要素禀赋、优势产业各异,为产业区际转移提供了客观基础。从上面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广东省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不协调,不仅表现为落后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滞后,而且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不及时,淘汰产业转移渠道不畅的问题。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加快产业的区际转移,既符合高梯度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又可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区际转移的客观结果是产业的集中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市场竞争的结果,推动产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转移和集中,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三) 、 广东省各地区应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实现地区协调发展

    广东省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并不是各地区产业结构全面同构,而是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雷同导致整体产业结构的趋同。因此科学选择主导产业,是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这样就会通过扩散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而上下游产的发展反过来会提升和巩固主导产业和整个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因此,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各地区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企业投资导向国家的政策框架之下,使其既具有微观投资效益,又符合各地区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改变目前各地区产业结构中的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雷同的格局,通过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在地区之间建立起合理的产业联系,促使各地区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协调。

    总之,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又要保持资源的承载能力,真正做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而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这不仅是广东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2004( 5).
[2] 陈惠雄.资源层次、经济重心与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合作发展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4:( 8).
[3] 何雄浪,隋鹏飞.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 4).
[4] 谢  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 11).
[5] 洪银兴.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方式[J].管理世界,2002:( 3).

余鹏翼(1971-),男,安徽六安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江丕寅(1973-),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省霍丘县委党校办公室主任。

 

作者:余鹏翼  江丕寅  编辑:jiuyu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美团外卖代理商成其扩张炮灰 南京新百突破零售业“围城”
    热门资讯
    破解农产品流通痼疾 电商来帮 外资零售中国集体再上线 “麦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