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世界主要经济体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有些国家甚至负增长。我国虽然仍然保持较快速度的经济增长,但也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危机的产生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失衡造成的。如何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各行各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者在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为正确处理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的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功能 政府功能 关系 分析
如何定位和适度调整好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的关系,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重大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分析研究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失灵和政府调控的缺陷和失灵的基础上,对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的关系加以经济学模型分析,从而提出科学处理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关系的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市场机制的缺陷分析
(一)市场的天然垄断性
由于市场竞争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优胜劣汰的过程;这个优胜劣汰过程的形成,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参与竞争的主体通过对生产成本的不正当性地压低造成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的需要形成垄断组织,操作了市场定价。这种垄断的形成往往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自觉克服的,这就会导致垄断权力的滥用。典型的表征就是,一部分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使得大部分企业由于没有成本优势,成为了被淘汰的一方。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发展成为了少部分经济寡头受益、绝大多数市场主体受损的过程,这显然是需要市场机制之外的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配置非最优性
从市场经济理论上推断,市场机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但是看似完美的一整套市场机制在面对不同利益诉求的市场主体时,其配置的效益就必然会大打折扣。比如,对同一生产原材料的采购价,一些厂家采用非市场交易手段比如变相垄断,取得较低的采购价,在生产技术和宏观政策环境基本均等的情况下,其他生产商的生产成本将会被迫抬高。显然,这种配置过程无法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这是帕累托最优理论在实践中经常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三)市场偏好非公共性
市场主体不是由一个个“上帝”组成的,而是由首先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普通人组成的。这就导致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时,天然存在排他性和竞争性。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要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分配的整体平衡,这就必然需要有这样一个机制,这个机制能够保证提供绝大数民众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仅仅靠市场的自发供给是难以有效实现的。
(四)市场信息不对称性
在实际的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由于每个市场主体掌握的信息、资源不一,这就必然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称非常容易引发商业道德和诚信危机,进而阻碍和损害社会各种资源实现配置效益最大化。信息的高效共享和资源的通畅流通是确保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是这个“前提”市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其他手段的辅助,才能充分保证。
(五)市场导致分配失调性
由于市场的天然垄断性、资源配置的非最优性、产品提供的非公共性以及市场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财富难以实现公平分配,容易出现贫富分化,使经济发展效益难以有效转化为社会效益。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这种分配的失调性非常容易诱发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
政府调控的缺陷分析
(一)由政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导致调控效益降低
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动态性和复杂性。动态性是指市场经济的运行变动性较大,大量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变化周期比较短。复杂性是指由于市场主体的多级市场关系,导致对一类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分析研判难度变大。这就给政府判断经济运行态势、及时正确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如果政府对经济信息掌握不够充分、不够完全,把握不够准确,获取不够及时,那么政策的制定就会存在不合实际、滞后等问题,进而背离甚至违背宏观调控政策的初衷,损害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由政府行政效能不强导致的调控效益降低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采取的是先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再政治领域的渐进式的方式进行的。相对于市场经济改革的迅猛发展,行政体制的改革推进相对较慢。许多行政部门和行政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比较欠缺,应对和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够,这就导致行政部门在制定和推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效率和效能比较低,导致调控的效益难以有效显现出来。此外,部分行政官员经受不住经济等利益的诱惑,利用特殊的职权和职务之便搞“权力寻租”,以牺牲公共利益的代价换取个人“丰厚收益”,严重扭曲了调控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三)由行政体制改革导致的调控效益降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职能部门。比如,为了有效提升行政效能,严厉遏制权力寻租现象,政府设置了许多机构,这导致行政机构日益膨胀。但是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迅速增加并不必然产生高效率,相反,还经常会出现“人浮于事”、“职能交叉”、“职权不清”等现象,这导致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也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的经济学模型分析
笔者通过经济模型对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条件A:用政府调控经济行为所需成本生产的产品数(设为X)=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所需成本生产的产品数(设为Y);条件B:这些产品需要所有的资源(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资源);条件C:政府调控所需成本和和市场所需调节成本是既定的。
由此建立方程:W=(Q1,Q2),其中,W是社会财富分配总和,Q1是政府用调控成本生产的产品数,Q2是市场用调节成本生产的产品数。
首先,A点位置代表的经济学含义是:由于政府调控过度导致市场调节作用削弱,即导致W1 其次,从经济运行的长期考察看,经济保持健康、协调的良性状态总是相对的,而经济不协调发展是绝对的。这就导致X∶Y比例值处在激烈的变动中。当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趋于完善,信息技术等提升生产效能的重要手段愈发达,X值将大幅变小,即政府宏观调控成本大幅降低,其节约的成本将促进政府宏观调控效益持续放大,在这种良性状态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将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于是就形成了政府调控能力和市场调节能力的“双提升”,如图2的L1上的点的连线,这条连线斜率的变化揭示的正是上述经济学意义。
再次,当市场发育愈发成熟,整个经济体内部的主要产业呈现高度专业化发展态势,市场经济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时,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即Y的比值将大幅降低,也就是说市场的自我调节成本也将不断降低,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必然导致政府调节成本的降低,于是就形成了政府调控成本和市场调节成本“双下降”,如由图3中L2上的点的连线,这条连线斜率的变化斜率变化揭示的正是上述经济学意义。
最后,如果政府调控成本和市场调节成本降低的比例是相同的,那么X∶Y将保持不变,如图4中L3上的点的连线,这条连线的斜率变化揭示了这一经济学意义。
科学处理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关系的政策建议
一是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政府宏观调控所占比例与市场机制作用所占比例尽管可能不一样,但只要它们所占比例相对较大,那么整体社会效益就会不断提升。
二是在市场经济发育愈发成熟、各大主导产业以及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只要政府宏观调控的幅度、力度和范围不断缩减,市场发挥作用比例缩小,整体社会效益将不断提升。
三是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对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两者必须在一个合理的边界内,否则,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这个合理的边界就是一个等式:政府宏观调控所需成本-市场机制资源配置所需成本等于0。
综上所述,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政府必须在充分尊重和运用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好和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调节之间的关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只有实现良性的合理科学的互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均衡健康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效益,从而不断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寿福.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历史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
2.黄泽海.解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五个维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丁艳华,霍军亮.如何应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源的流失[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4.王玉玲,唐华陶.城乡统筹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
5.达鲁.谈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督[J].行政与法,1994(4)
6.冯先宁.城市经济聚散均衡与政府行为创新[J].理论与改革,2004(2)
7.周锐.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6(11)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专家:2014年国内农产品市场将平稳运行 [2014-3-28 10:29:59]
- 任批发市场乱象发展,于广州无益 [2014-3-24 9:15:10]
- 商场业态扩充应避免同质化 [2014-3-20 9:36:18]
- “金桥模式”解困长沙专业市场困局 [2014-3-20 9:07:07]
- 中关村电子商城退货商家强收折旧费 [2014-3-14 9:23:22]
- 电商压垮服装批发市场 “淘货”将成往昔记忆 [2014-2-24 11:46:2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