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策划 > 行业动态正文
用全新的视角定位新课程教师培训
来源:2009年第15期 《新课程·教育学术》 发布时间:2010-1-7 点击数:


  摘 要:新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全新的培训理念是重要基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脱胎换骨的教育大变革,它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我国新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培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场教育大变革中,教师是主力,是关键。这里的教师必须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素质、新的策略和方法。新课程教师培训能否体现时代精神,能否使培训的目标、内容、策略、方法、模式、管理、评价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能否成为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思想与行为的孵化器,关键在于树立前瞻的培训理念,并将其自觉地融入培训的各项工作之中。
  全新培训理念是支撑我们搞好新课程培训的重要基石。
  
  一、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激活、唤醒和解放教师思维的理念
  
  教师是本次课程改革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教师素质的强弱,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课改的质量。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被异化为“教书匠”,因此被动地接受已经成为教师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思维上形成了定式。要想使教师在习以为常中觉醒,重新去审视和解读自我,真实地去改变和更新自我,就必须打破这种固化的思想形态。在新课程培训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而应该成为新课程培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内驱力的激活、问题意识的唤醒和研究潜能的开发。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反思中求发展。这才是新课程培训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二、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理念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落实这一目标要求教育必须发挥先导作用。其根本任务,就是率先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上看,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处于一个专业成长的各个时期相互交错的特殊阶段。这个阶段急切需要有相同、相近知识和经验基础的群体,共同进行专业切磋和智慧共享。这个群体需要的是教师具有全新、开阔、前瞻的思维方式,需要的是群体的每位成员都能突破能力的上限,需要的是快速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真正向往的结果——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说,新课程呼唤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三、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阶段的理念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化的内核是教师专业发展,核心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必须从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健全的多个维度,思考和设计新课程培训工作,并使之成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上,强调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教师自身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师专业技能上,着力发展与时代需求相一致的五大能力,也就是娴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教师服务的本领与水平。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着重突出现代师德教育,强化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功能,突出教师能力、人格和价值观的三维框架。从而,建设一支胜任新课程教育教学任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四、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理念
  
  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需要运用跟进式、行动研究等对话的方式开展培训,使“校本”这个新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绿色摇篮。新课程校本培训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使学校成为研究中心,年级组、教研组和相关学科组成的综合组成为研究室,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本校各种资源,以问题为中心,以课题为牵动,以“资源包”学习为支持,以实践为载体,以评价为向导,开展合作学习与学习型团队建设,让教师在个人与群体反思以及同伴互相帮助的合作中,实现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五、树立新课程培训必须快速登上信息化平台的理念
  
  直面数字化挑战,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是我们新世纪教师培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使网络成为教师学习的新学校,一直是教师培训研究的重点课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验,新课程培训必须快步登上信息化平台的理性思考,已经初步变成具体的实践。远程培训是新课程培训不可缺少的四大板块之一。远程培训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校本培训有机结合,是新课程培训的显著特点。其目的,是将负责理论层面的通识培训,负责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学科培训,负责具体问题研究和解决的校本培训,通过互联网,构成纵横交错、互动交流和与专家保持持久对话的新通道。及时、有效地解除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自主、选择、开放、互动的培训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3.付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 没有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门资讯
    培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技法 A公司的培训体系规划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