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既能做国际时装秀,又能做商业运作的设计师其实很少。”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陈列委员会主任委员韩阳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眼下大红大紫的“例外”,并不能代表中国设计师品牌服装的整体水平。
因为商业化是否成功已成衡量设计师价值的重要标准。像马可这样出名的设计师,也要在“例外”成功之后,才有底气做纯艺术风格的“无用”。
实际上,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服装设计师群体发展开始呈现多元化态势,设计师逐步分为为企业服务、开设个人工作室、创立设计师品牌三大类。
但是,大批本土设计师的生存现状并不是很好,“连知名设计师都要面临自己找资本、找投资人的现实情况,新设计师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某知名设计师助理说。
商业与设计难融合
近日,知名时装设计师刘洋异常忙碌,不仅要打理自己的服装品牌,还要与资本方接触。刘洋正忙着筹划一部微电影。像刘洋这样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师,发展现状会好一些。
据业内人士介绍,很多设计师在企业里为品牌工作一段时间后,最终都会倾向于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原创品牌。在北京、上海、广州有一大批原创设计师品牌小店。
“如果做自己的设计师品牌,全部自己设计生产,量不大的话,单件成本会相当高。”如今在一家服装企业做设计的CAT认为,在渠道、打板、样衣、资金等很多环节上,单个的设计师进行市场拓展,难度很大。而且,在租金、运营、作品抄袭等因素影响下,一个新的设计师品牌存活很难。
BNC薄荷糯米葱中国设计师店投资人、《ILOOK》杂志出版人洪晃之前曾对外表示,中国设计师总体不成熟。
正如韩阳所言,中国的设计师要么设计上成熟,但商业运作不成熟,还停留在小作坊的运作流程,商业规模较小。比如,设计师何艳。这种情况虽然能赚一些钱,但不利于设计师才华的发展。
要么,商业上很成熟,但是设计不成熟,没有一个明显的风格,没有主推产品,主要销售跟风国外的产品。
这样的情况在圈子里非常多,类似马可和毛继鸿这样,一个擅长设计,一个擅长商业运营,且配合默契的团队并不多见。
近年来,“华裔设计热”在欧美时尚圈持续升温,本土设计师也是人才辈出,但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本土设计师并没有迸发出应有的商业能量。
设计师的产业链
纺织服装第一出口大国,却至今没有世界级的服装品牌,设计师原创智慧的缺失是其中原因之一。
香港时尚撰稿人DoraChan为德国出版机构撰写《亚洲年轻时装设计师》时,最终把选择中国设计师的年龄段提高到了40岁。而在西方,一个设计师在30岁时就可能会很优秀。
“并非中国缺乏有才气的设计师,而是缺乏培养国际知名设计师的完整产业链。”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郭燕认为,目前中国设计师成长的生态系统远未成熟。
国外拥有完整的时尚产业链,集团化的奢侈品掌握着最新的面辅料等资源,流行趋势都是由这些大集团引领,并向全球发布。大财团生产什么,就指引着大众流行什么,从而产生相对的消费形式。而中国的本土设计师,甚至都没有能力去购买一份国际的时尚调查报告。
“在日本,设计师有大财团的扶持和培养,而中国本土设计师则要以个体的身份,与整个产业链对话。”郭燕教授认为,一个成功设计师的背后需要很多的因素来支撑。
设计师阿伦(化名)毕业后,进了一家服装企业,摸索一段时间后,越发觉得这样的工作状态并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中国服装企业的老板不太相信国内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也不会花钱去培养一个原创设计师。”阿伦说。
阿伦认为,中国的设计师都是“形在神死”的群体,每天疲于奔命地工作,都在迎合老板迎合市场,为着生计做一些所谓的设计工作,并非在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条件下,进行创作和设计。
据知情人士透露,福建某知名男装品牌的设计总监直接跑到国外买很多品牌的衣服回来仿造。在企业里,真正的设计师确实少,都偏向于买手。生产过剩的中国服装市场,设计原创缺失,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大批新生代设计师很少与国内的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他们将精力落在高级定制上,以明星和公众人物的定制及时尚杂志的高度曝光率为唯一生存方式。
“出众的设计单品创造不了高品质商品带来的普遍社会价值。”郭燕认为,就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脱离了产业基本构成,设计师很难对整个产业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服装设计只有在市场中得到认可,产生了经济效益,才可被看做是具有商业价值,是成功的设计。这也是目前中国的设计师比较缺乏的。
“国外服装学院的学生很早就能够运营从服装设计、找投资人、独立办个人秀到寻找订单这一产业流程,而目前,中国的学生要做到这点还有困难。”郭燕认为,中国学生的商业意识还有待加强。
洪晃认为,中国出不出大师不是可以预测的事情,中国设计师里面有自己独特设计语言的还少,大部分还是非常熟练地运用着别人的语言系统来表达自己。
出路
据圈里的设计师介绍,洪晃这些年为本土设计师品牌做了很多事情。
2010年11月,洪晃投资的“BNC薄荷糯米葱”中国原创设计概念店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开业(“BRANDNEWCHINA”)。这间面积540平方米的设计店成为中国本土设计师的“百货商店”。
BNC已经卖过200多名设计师的产品。在设计师寄卖的形式发展一年之后,BNC开始发展“设计师forBNC”系列,洪晃想做的事是,发现新设计师,然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销售平台。
“这对缺乏商业运作的本土设计师是件好事情。”郭燕认为,设计师不仅是艺术创造者,还要做一个沟通者,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
线上的电商渠道,同样为原创设计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淘宝网有专门的天猫原创,收录了一大批原创设计师作品。比如,茵曼、AK、Artka等设计师原创品牌。
这些品牌中,有些是设计师独立运作自己的品牌,有些则是企业牵头,主推明星设计师。比如,茵曼通过原创设计师子品牌,让设计师的作品在店铺定制销售,然后进行利润分成,打造原创设计明星。
目前,有些设计师品牌的销售还不错。记者在天猫原创中发现,设计师阿卡创建的Artka品牌,其中一件标价338元的复古镂空披肩式针织开衫,一个月卖出了2326件。
虽然目前中国的本土设计师寻求发展的出口困难重重,但众多业内人士均认为,在未来,设计师群体毋庸置疑将成为中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国产品牌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中国缺乏培养设计师的完整产业链 [2013-4-3 10:38:13]
- 腾讯将培训转化为商业结果的六个准则 [2012-4-12 10:33:33]
- 培训企业 如何走出“三无困境” [2011-8-21 22:17:44]
- 物流培训市场之怪现状 [2010-8-27 9:29:40]
- 可口可乐:内训出人才 [2010-1-7 10:10:36]
- 中国企业培训10大怪象 [2010-1-7 10:07:17]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