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零售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卖场业态持续衰落,尤其是城市里的大卖场。而连锁生鲜超市则发展势头强劲,门店的更新迭代速度也比较快,比如北京本地的首航、超市发、京客隆、华冠等,都推出了新一代小型的以生鲜为主的店型。生鲜超市崛起背后事实上体现了北京市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的变迁。从生鲜超市的迭代轨迹也能看出大卖场业态应该转型的方向。
首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指出,尽管大卖场面积较大、SKU数量较多,但是坪效并不高,用工、租金成本的高企与销售额的下跌,使得这一业态的发展雪上加霜。因此,减少面积、精简SKU、借助技术提升效率等都是大卖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体来看,在商品结构方面,很多超市都在不约而同地增加包括主食、烧鸡之类的加工食品占比。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北京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因为北京的家庭人口越来越少,每户家庭平均只有1.9个人,所以购买生鲜再回家做饭就变得不经济,做多了也没人吃,这一点刺激了超市+餐饮业态的发展。
而伴随消费者对生鲜和餐厨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卖场业态也需要自我升级。我们已经能看到,不少超市企业在整合供应链水平,加强上游供应链的基地采购工作,很多生鲜产品都是来自全国直采甚至全球直采的。另外,超市生鲜的标准化程度也在提高,这使食品安全也得到了很大的保障,比如现在很多超市都能做到当天不卖隔夜肉,不卖隔夜菜,甚至不卖隔夜蛋。
未来,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参照日本零售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超市内生鲜和加工食品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尤其加工食品的比重还会增加,日本生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比例已经达到6比4。另外,伴随5G时代到来,自助结账或智能支付也一定是一个大趋势。五年以后,整个超市的人工收银可能都将变成辅助服务,技术的快速迭代对超市业态和人们消费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刻。
· 记者手记 ·
大卖场20年 跌宕中前行
23年前,零售巨头家乐福以合资形式将“大卖场”业态带入中国内地。彼时,改革开放已近20年,开架售卖的连锁零售模式尚未普及,家乐福等零售巨头成为本土超市的启蒙者,有效填补了市场空白。20年间市场巨变,期间电商崛起,消费升级,人力、租金成本不断高涨,“大卖场”业态也开始衰落,关于大卖场消亡的言论不绝于耳。
但多数大卖场从业者仍充满信心,积极转型,试图延续过去的辉煌。电商转移了一部分客流和购买力,过去卖场里大而全的商品结构反而成为负担,于是门店需要往小型化、商品需要往精选化转变。全渠道和智能支付也成为继续攻克的课题。物美大力推广多点商城和自有购功能,家乐福华南区超20%的门店已上线小程序扫码购。消费升级大势下,市场瞬息万变,谁都难说能活到最后。大卖场需要的是向死而生的勇气,以及大刀阔斧的执行力。
· 企业对话 ·
物美副总裁许丽娜:大卖场经营成本飙升 转型势在必行
租金和人工这两部分成本高涨是大卖场面临的最突出痛点,动辄上万的面积以及大量的人工,使业绩增长承受不小的压力。顾客的需求也变得愈加多样化,这对大卖场在新技术、渠道升级提出要求。
近几年,物美围绕人、货、场的转型动作很多。在门店方面,物美目前新开门店和旧店升级改造,基本都在优化精简卖场面积,不同商圈对应不同面积的店型,不同面积的店铺配置不同的商品品项,并搭载社区服务项目。
在商品方面,价格低、品质优的商品永远最有市场,这要考验企业的规模和商品力。只有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规模化采购,在价格上占据优势,物美有专业的采购团队,通过产地直采减少中间环节,把成本降到最低。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生鲜加工大卖场转型新共识 [2018-11-21 17:23:12]
- 活跃用户低位回弹 拼多多寄望一二线城市破流 [2018-11-21 16:40:40]
- 互联网扎堆“养猪”为哪般 [2018-11-21 16:12:13]
- 二手手机市场活跃 亟待打造良性生态 [2018-11-16 11:56:06]
- 解放双手 智能居家生活 [2018-11-16 10:37:17]
- 安踏的零售之道:价值零售 [2018-11-16 10:26:4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