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3条如何直接利好消费市场?
来源:2022年04月21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2-4-2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贺泓源 北京报道
政策正在路上。
据央行官微披露,4月19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座谈会,抓好近期各项金融政策的落地工作,加大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支持,保障物流畅通和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
会议明确指出,要用好用足各项金融政策,主动靠前服务实体经济。
“各金融机构要重点围绕接触型服务业、小微受困主体、货运物流、投资消费等重点支持领域,强化对重点消费、新市民和有效投资的金融服务,及时在信贷资源配置、内部考核、转移定价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要充分发挥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能,做好政银企对接,及早释放政策红利。要平衡好支持疫情防控、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提升政策可持续性和宣传落地效果。”央行表示。
此前一天,央行、外汇局出台 23 条举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消费类企业是其中明显受益者。
在举措中,央行明确表示,要为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触型服务业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行业的支持力度。”央行称。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类企业,特别是影视业企业,基于其并无实际抵押物,贷款融资一向困难。
“连上市公司都很难,何况一般项目。”多家头部影视公司高管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次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看点。
此外,央行表示,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鉴于消费类企业主体以小微企业占据多数,此条亦有着实际作用。
“发挥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末,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稳定普惠小微贷款存量,扩大增量。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自2022年起,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继续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央行如此把控。
“金融机构要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更好满足小微企业用款需求。要细化实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绩效考核等要求,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加快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要按市场化原则,通过提供中长期贷款、降低利率、展期或续贷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影响,不得盲目限贷、抽贷、断贷。要积极主动对接征信平台有关的金融、政务、公用事业、商务等不同领域的涉企信用信息,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提高融资效率。”央行要求。
对于关键的物流系统,央行提出要加大对物流航运循环畅通的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主动跟进和有效满足运输企业融资需求。对承担疫情防控和应急运输任务较重的运输物流企业开辟 ‘绿色通道’,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供灵活便捷金融服务。对于因疫情影响偿还贷款暂时困难的运输物流企业和货车司机,支持金融机构科学合理给予贷款展期和续贷安排。要用好用足民航应急贷款等工具,多措并举加大对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信贷支持力度。”举措中如此表述。
在促进消费上,央行亦提出了指引。
“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在推动平台企业网络金融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平台企业金融服务的积极作用。支持平台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场景化线上融资产品,向平台商户和消费者提供非接触式金融服务。鼓励平台企业充分发挥获客、数据、风控和技术优势,加大对 ‘三农’、小微领域的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引导平台企业稳步降低利息和收费水平,为受疫情影响的贷款客户提供延期还本付息服务,最大化惠企利民。督促平台企业规范开展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赋能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面。”在举措的第十四条中,央行提到。
在第十五条中,央行要求加强对重点消费领域和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设立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对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贷款提供再贷款支持,加大对普惠养老机构等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规范发展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新型消费、绿色消费、县域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丰富汽车等大宗消费金融产品,满足合理消费资金需求。
“金融机构要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围绕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丰富信贷产品供给,降低新市民融资成本,激发新市民创业就业活力。积极创新针对新市民消费、职业技能培训、子女教育、健康保险、养老保障、住房等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性。”央行解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社零同比下降 3.5%,一季度同比升 3.3%。疫情多点暴发导致的防控升级下,餐饮消费大跌 16.4%(1-2 月为升 8.9%)。
从产品看,3 月社零受到出行和消费升级类产品拖累(金银珠宝、服装、 家具、汽车),居民囤积物资下必选消费品领涨(饮料、粮食和食品、中西药品)。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央行23条如何直接利好消费市场? [2022-4-21 13:52:46]
- 同一个月,三家知名超市闭店! [2022-3-3 10:44:03]
- 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邮快”“邮交 [2022-1-12 17:39:10]
- 广东省商学会专家团队助力新塘服装外贸转型 [2021-12-26 15:15:05]
- 广州利用广交会等平台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 [2021-10-18 14:52:34]
- 广州五大工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1-10-13 18:05:4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