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夜色依旧美丽,但国展中心已失去往日风采。
深圳展览业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989年6月,深圳国际展览中心(下文简称“深圳国展”)建立,拉开了深圳展览业的帷幕。自此,深圳展览业披上战袍,成为“正规军”,在全国率先走上市场化之路。
1999年,高交会馆成立,将展览业带进了新的时代。政府的全力支持让高交会成长为城市名片,同时也发展了礼品展、住交会等品牌展览,深圳初步形成了会展经济和会展城市。
2005年,深圳会展中心的全面投入使用,深圳会展业谋求国际化舞台的决心彰显无疑。
十年创业,深圳会展风生水起
1988年,25岁的蒋承文来到深圳,这个后来被誉为深圳会展界教父的年轻人,与会展渊源颇深。早在天津贸促会时,年仅21岁的他倡议并具体运作了中国第一个汽车专业展,举办当时罕见的“出国展”。此时,作为业务尖子的他在全国展览界已声名鹊起,据说副处长的座椅也已唾手可得。然而,在一个德国展商的极力怂恿下,蒋承文南下筹备深圳国际展览中心的展览业务。与此同时,大批如他一样的年轻人也涌进深圳,投身展览业的洪流之中。
1989年前的深圳会展业,恍若一支游击队,转战于寰宇展场、红岭大厦展场、深圳博物馆、深圳科技馆之间。1989年深圳国展中心建立,让深圳展览业终于拥有一个标志性大本营。国展中心的建设资金来源于中外合资——中国人寿保险,新加坡和德国展商三方融资;材料和设计师来自德国,展馆的外形类似于德国,还有一家四星级宾馆与展馆相连,首次集展览和服务于一体。
融资建馆,企业化操作,由此开始,深圳率先走上了探索市场化之路。“这是一次纯粹的商业化、企业化运作。”国展中心的元老张文建回忆起此情此景,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
1989年6月2日,国展中心开业。隔天,蒋承文就迎来当头一棒——由于客观原因,海外客户一哄而散,国际展览被迫全部取消,8000平方米的展馆陡然空寂冷清起来。随后两年,国展中心只好把目光转向内展,蒋承文和同事几乎走遍了全国每一座大中城市,试图说服各省把外贸洽谈会搬到深圳。
期间,国展中心联合各大部委,如期推出一个个专业展,这曾在深圳轰动一时,连普通市民都知晓国展展览多。回忆那段时间,蒋承文戏称“办展快办疯了”,为了多办展,国展中心甚至和农业部合作办了一个“养猪专业展”。1991年与中汽总公司联合推出的一个汽车展,让国展真正火起来,此次展览规模之大、参展商和观展人数之多、参展汽车档次之高,在当年同类型展览中前所未有。这个展览延续至今成了每年一次的深圳国际汽车展,其示范性至今被业界屡屡提及。同年与香港贸发局合作的玩具、机械、三资企业展,如同三把火烧旺了国展,深圳遂成为除北京、上海、广州之外,飙起的一颗展览业新星。
热闹和浮躁的背后,危机已步步紧逼。没有调控和规划,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类展览公司多如牛毛,竞争激烈。国内展览业缺少严格审批制度,多头审批使得冒名展、大展套小展,“大杂烩”展等层出不穷。在同一时间内,全国推出几百个相同类型的展览,有的甚至是好几个同类展在同一个城市同时举办,却没有一个上档次上规模的。长线展览经常受短线展览的欺负,甚至被短线展览吃掉。一片混战之际,国展自身的问题显得致命起来——初期的融资使国展一直背有债务,展览的盈利承担不了宾馆的负担,国展的经营开始举步维艰。1994年,岁宝集团全资收购国展中心,股权的变化让人才纷纷流失到北京、上海等展览城市。在岁宝百货的掌控下,国展中心也接连做了几年展览,但由于缺少专业操作,展览的特色逐渐淡化,展商不断流失,国展中心逐渐演变成为单纯的场地出租商。如今,国展中心更是沦落成岁宝百货的仓库,彻底挥别了往昔的辉煌。
十年市场的起起落落,深圳会展业经历了原始积累和中期发展。也培育了一大批人才,如今活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展览界“大佬”们,大多“毕业”于深圳展览界的“黄埔军校”——国展中心。
中兴时期,2年办展200多场
20世纪90年代,正逢深圳市产业结构大调整,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兴起,但不足以形成产业群。为此,政府决定依托产业基础,打造一个有深圳特色的科技展,将深圳市的高新产业推向市场。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亲自为其取名为“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深圳将其具体命名为“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下,国家外经贸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又先后加盟成为主办单位,“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这个名称的前面,顺理成章地冠上了“中国”两字。在1998年的第一次筹备会议上,其正式升格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1999年,政府斥资3亿元,在市中心区建成了高交会馆,10月份第一届高交会开幕。那是一场深圳人久违的盛会——2856家企业和机构、4150项成果云集高交会展览中心,几十万人争睹盛况。仅仅5天时间,高交会成交项目1459个,成交金额64.94亿美元。至此,高交会在科技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魅力四射的“金桥”,政府连续六年的高投入,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真正走向市场。
随着首届高交会的成功,深圳的会展经济持续升温,高交会馆每年展览的次数也大幅上升,到2004年,深圳高交会馆举办的展览会数量已经上升到70多个,在高交会馆之外还有三四十个展览,总展览面积超过97万平方米,稳居全国第4。十年市场洗礼后,在政府的全力投入下,深圳展览业终于以高交会为龙头,迎来了展览业的春天。2000年与2001年两年间,深圳共举办各种商业展会200多个。高交会在推进高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商品消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深圳会展业直接收益约3亿元人民币,带动交通、运输、金融、通讯、广告、装饰、旅游、商贸等相关产业收入约28亿元人民币。
2004年的深圳会展业更是得天时地利人和之美,政府主办的三大展会——高交会、文博会、采购会气势宏大,作为龙头有力地带动了CBD的会展业,成为了深圳市3张响亮的名片。
跨越发展,国际化不再是梦想
“高交会就是政府的一个节日,给与会者提供沟通的平台。”深圳市高交会交易中心的况坤林告诉记者,“高交会发展至今,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开支远远超过收入。”政府正逐年减少对高交会的投入,7岁的高交会能否成功断奶,彻底走向市场,业界引颈以待。
如今的高交会正处于体制转变之际。高交会交易中心、高交会展览中心、深圳会议展览中心筹备办公室三足鼎立,产权、职权均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定位。负责深圳会展中心的张文建,名片上甚至没有头衔——不是清高得不在乎职务,而是根本没有任命。
“政府逐渐淡出行业,实行宏观调控,具体的展会应该交由专业公司管理。”张文建的话道出了业内人士的心声。幼年的高交会和成长中的深圳展览业都需要政府的调控之手,否则,难免重蹈群雄混战的覆辙;而只有专业公司的操作,才能让深圳会展业真正走向市场化和专业化。
况坤林说:“从政府的角度看,深圳市的大力投入,中央高层在开幕式的亮相,吸引了外国政府高层参加部长论坛,全球CEO论坛,50家世界500强企业参展等这些方面表明深圳高交会已经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尽管如此,但深圳城市本身缺乏国际知名度是会展业发展中的一大瓶颈,正如深圳华博展览公司的董事长蒋承文所分析的:真正参加会展业的多是中小企业,他们对深圳毫无所知或是知之不多,对深圳会展更是茫然无知。
总体说来,深圳的会展业虽有过跨越性发展,但仍未形成真正足够的规模和品牌,特别是办展机构力量严重不足,除几个知名展会外,大多数会展规模偏小。就展览企业来看,目前注册的可从事展览的企业约180家,但大多数并非专门从事展览业,而仅仅将其作为经营的一个项目。
“深圳会展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化,不仅仅是展览面积的增长,更需要整个城市的环境配套、真正成熟的展览公司以及政府的大力推介。”深圳会展中心的张文建表示。
2005年,总投资30多亿元、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深圳会展中心投入使用,给深圳展览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回首深圳会展业十几年的沉浮,蒋承文认为:“随着城市知名度的逐步提升和展览业的日益成熟,深圳会展必将走向国际化。”
■高端访问
国际展览业协会中国地区主席、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秘书长孙翌伦谈产业转型——
竞争重点应从价格转向附加值
图:孙翌伦在接受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业这么多年,您觉得深圳会展业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最艰难的是什么时候?
孙翌伦(以下简称“孙”):深圳会展业一直走着比较平稳的道路。相比于其它内地城市,深圳展览业发展更好,市场化行业更多。最艰难的时候,就是产权不明晰时。目前,深圳展览中心、会展中心的领导班子还未确定。在政策出台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记:目前深圳会展行业在全国大概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和上海、北京相比,优势何在?
孙:以展览面积和展览数量两大量化标准来划分的话,深圳的会展业应该排在北京、上海之后,位于第3位。深圳会展中心的全面投入使用,使得深圳总展览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深圳平均每年要举办99个展览,其中上规模的展览有16个。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具有地域优势,那就是紧邻香港这个国际化城市。总体来说,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展览依托各自的产业链,有各自的展览理念,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记:会展已经成为了深圳这个城市的一个标志,您怎么看待会展与深圳经济发展的关系?
孙:高交会展已经成了深圳的一张名片,深圳会展业作为影响面广、关联度高的特殊服务性行业,在其自身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创造可观的社会效益,强有力地带动了餐饮饭店、旅游、广告、商业、电信、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一个城市和地区要开拓国际国内外市场,会展活动具有直接的推介作用。在自己的城市办展,走出去到别的城市办展,是一个城市的经济推动器。
记:深圳会展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孙:会展业走向国际化,需要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结合。在外部标识上,现场翻译设备、人员英文能力等应达到国际化标准。重要的是,深圳会展业应该苦练内功,首先,要为展览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深化展览业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其二,在现阶段,应该制定法规来建立和完善市场秩序。其三,展览界人士必须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短期的市场行为和价格竞争行为转向追求附加值及无形资产的良性竞争中去。
记:您对深圳会展业有什么期望?
孙:一方面,会展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对行业进行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展馆、交通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只有各个方面的全面提升,才能引起质的飞跃。
深圳会展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展览的档次。但是展馆成本过高,将导致小规模展览的流失。因此我提出了“展览孵化期”的设想,以园博园为基地,预计一年内能培育出8—10个新兴原创展览。
行业大事记
1989年6月2日,深圳国展中心开业,开启了深圳展览业十年沉浮起落之路。
1990年—1991年,深圳国展联合各大部委,推出一批批专业展,在深圳轰动一时。
1991年,深圳国展与中汽总公司联合举办汽车展。展会规模之大、参展商和观展人数之多,参展汽车档次之高,在当年同类型展览中前所未有,这个展览延续至今,成为每年一次的深圳国际汽车展,其示范性至今还被业界屡屡提及。
1991年,深圳国展牵手香港贸发局,推出玩具、机械、三资企业展,三簇火烧旺了国展,使国展在全国展业名声大噪,深圳遂成为除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之外的一颗新星。
1994年,国展中心被岁宝百货收购,标志着深圳展览业第一个阶段的结束。
1999年8月,高交会馆建立,给了深圳展览业新的亮点。
1999年10月,第一届高交会顺利开幕,使深圳展览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999年—2004年,连续六届高交会的成功举办,使深圳展览业形成了以高交会为龙头的核心展会,在这个时段,深圳形成了会展经济、成为了会展城市。
2002年11月,第一届中国(深圳)消费商品采购大会在深圳高交会馆开幕。
2004年11月,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这是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博览盛会,也是继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之后,在深圳举办的又一个常设性国家级大型展会。
2005年10月,深圳会展中心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2016第十届中国冷链产业年会在南宁召开 [2016-11-30 9:29:30]
- 2016中国商业创新大会:释放创新能量 激活流 [2016-11-25 16:46:42]
- 2016义乌装博会亮点纷呈 [2016-11-23 10:19:19]
- 广东区域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在顺德揭牌成立 [2016-11-18 10:33:30]
- 西博会为西部发展画卷添彩 [2016-11-10 11:33:10]
- 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 [2016-11-8 17:03:1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