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会议展览正文
2007年外资会展中国市场全面提速
来源:2007年1月15日 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07-1-15 点击数:


编者按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成为2006年度热门话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在中国已开放的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28个主要产业里,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新的一年到来,在大趋势的影响下,外资会展企业的中国市场步伐依然“疾驰”,这使中国会展企业感到了“紧张的气息”。无论是科隆联手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还是英国励展宣布将参与广交会并且在华南地区成立分公司,亦或是纽伦堡展览进驻中国,新一年外资的“大动干戈”等都证明了海外企业真的要动中国展览市场的“奶酪”了。
 
励展华南地区业务“开花”

  “我花了一整天参观广交会,对于其规模和展馆设施留下深刻印象。广交会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展会之一,更是很多国际商务人士锁定的重要日程安排之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然而却隐含着励展在2007年中的一个“计划”。

  辞旧迎新,在2006年年底时,英国老牌会展公司——励展博览集团就已经“落实”新一年的战略目标。在第一百届广交会上,随着广交会的更名,励展博览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克·拉斯布莱德就表示:此举对励展博览集团而言,意味着合作机会。励展博览将与广交会承办机构合作,双方将建立工作组,探讨合作详细情况。

  励展博览集团瞄准了珠三角,计划将珠三角作为励展博览集团在中国战略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麦克·拉斯布莱德认为:珠三角地区对励展在中国的战略发展而言是重要地区之一,尤其当前中国会展业发展较快,励展必须通过更多合资公司和兼并行为来实现快速扩张,保持行业领导地位。

  与广交会合作只是它开拓华南市场的开始,麦克·拉斯布莱德说,“至今我们已经在北京、上海成功建立了3个合作伙伴关系。而最近正与华南一家集团洽谈合资或并购项目,计划励展在中国的第四个合资公司将会在广州成立。”这是继励展博览集团参股国药以及CIMES项目之后,在2007年来临时,又一重大举措。

  另据励展中国相关负责人透露:新的一年,励展博览集团在中国业务不仅仅放在与其他组织合作或是成立分公司,更重要的还有移植和举办新的行业展会。

  据了解,在2007年,励展博览集团将在香港举办首次国际复合材料及制品展览会暨增强塑料论坛(Composites & RP Asia 2007)。国药励展也将在3月,北京举办中国国际医药博览会暨医药产业峰会。

汉诺威联手世博集团与意大利米兰展览公司

  2006年12月19日晚,上海副市长周禹鹏在市政府会议厅会见了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总裁劳尔先生,双方就汉诺威和上海在会展合作和其他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会谈之后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总裁劳尔先生与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戴柳先生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围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工博会”),展开为期5年的深度合作。

  而据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柳透露,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已经在8月23日与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次协议的签定主要将“汉诺威工业联展”的四个专业展并入“中国工博会”。汉诺威有可能在会场搭建6000平方米的室外展馆。

  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负责人表示:合作协议的签订,开辟了一种互利双赢的全新模式,既有别于收购兼并的资产运作,也不同于主办、承办的传统合作方式。它集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于一体,必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

  与世博集团将为2007年后汉诺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也意味着汉诺威在2007年将展开新的篇章。

  此外,早在2006年7月,世界两大领先展览公司-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和意大利米兰展览公司宣布达成战略联盟,双方表示:“将首次共同致力于在以中国为主亚洲等海外市场上开拓展览业务。两大展览公司达成战略联盟后将通过整合行业资源优势,扩大在以上新兴市场的展览会规模及业务范围。”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展览市场重组带来的重重挑战,整合行业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成为两大展览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最佳途径。

科隆与中国对外贸易展览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广交会更名成为外资企业关注的热点,在励展与广交会进行磋商的同时,科隆展览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与中国对外贸易展览中心联合发布消息称,双方于2006年签署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而协议的签订也是双方此前经过10个月反复讨论的结果。

  早在2003年,双方就合办建材展,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科隆展览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第一次共同举办了‘中国广州国际木工机械,家具配料展览会’这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第一次和外国的展览公司合作办展。该展在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后,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展览会。”

  对于此次双方的再度联手,科隆展览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双方的合作是战略性的,不仅仅涉及单个项目,也包括共同关心的各方面。

  建立良好合作是双方资源优势的体现,也是双方资源的整合。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缘于双方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首先,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科隆展览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都是有丰富办展经验的主办单位,并拥有自己的展览场地,也都是国有企业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科隆展览国际展览有限公司都成功的主办了家具和五金类的展览会,而且两家公司各有自己擅长的行业,彼此可以形成完美互补。科隆展览公司的大部分业务符合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的展览主题,也和华南地区的主导产业相吻合。

  目前,双方已在具体项目以及各个方面的密切合作达成了意向。

纽伦堡押宝中国展览市场

  “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在中国的直接存在。”德国纽伦堡全球展览公司总裁克劳斯曼女士对2006年3月成立的中国子公司充满信心。据了解,纽伦堡展览公司并非德国强势企业,生存环境并不让人欣慰,但近些年纽伦堡展览公司的营业额却呈现出连续的大幅增长趋势,其秘诀在于纽伦堡展览公司已经开始全面实施近乎疯狂的扩张战略。

  2006年纽伦堡成功着陆中国,带领纽伦堡展览公司迅速步入快车道的公司总裁贝恩德.A.迪德里希斯对此解释说:“由于中国市场庞大、市场开发方式特殊、项目众多,因此从战略角度出发,在中国成立我们自己的分支机构是当务之急。在中国成立的独资子公司将进一步拉动纽伦堡展览公司海外业务的增长,是纽伦堡展览公司加强国际化扩张的重要举措。”

  目前,纽伦堡展览公司麾下对中国市场最具冲击力的展会项目有国际门窗及幕墙展(Fensterbau/Frontale)和国际有机产品展(Bio Fach),这两个展会项目在国内均已经开始运作。除此以外,其优势更体现在某些专业技术类题材的展会,题材范围虽小,但很容易在该领域迅速做大做深,比如传感技术展(Sensor)、建筑和工业控制技术展(ELTC)、天然石材及加工技术展(Stone+Tec)、欧洲覆盖材料展(ECS)等,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此类题材展会将被移植到中国举办。

  2006年的成功着陆势必要在2007年全面的实施展览,必将再次冲击中国的展览市场。北京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分析说:“继德国5大展览巨头依靠各自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抢先进入中国市场后,德国众多中型展览公司也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德国展览业在世界上的良好的品牌声誉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德国中型展览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会展企业身处“内忧外患”

  据资料显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空前活跃,展会的总规模年均增长近20%。目前,市场中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型展览集团公司,培育了一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展会。例如高交会,广交会等。北京、上海、广州在办展数量上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大连、厦门、武汉、昆明等地的办展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道亮点。

  虽然我国本土会展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在各个城市如火如荼地举办着各式各样的“展会”的同时,不少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说:“尽管中国会展业在近20多年时间里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就行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中国会展经济研究院主任沈丹阳也指出:当前城市会展经济普遍存在的是定位盲目、规划滞后、政策乏力和政府“错位”四大问题。

  一方面是国内会展市场现状的忧患,另一方面则是外资企业涌入中国的冲击。宁波贸促会张汉楚在分析外资会展企业进入中国会展业带来的影响时说:“外资会展企业的大举进入,将对中国会展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必将引起中国会展业的新一轮洗牌。”

  长城国际展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新强表示:外资大举进驻中国会展业,会蚕食一些国内已经形成的品牌项目,或者将一部分自有品牌转变为洋品牌,这是比较可惜的。

  狼已入室,新一轮的生存危机也必将出现。专家指出:2007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全面提速必将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会展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

  其表现主要为:其一,由于竞争壁垒的打破,中外展会组织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不少展会的主办权上,国内公司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二,各个国内会展公司由于刚建立不久因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再加上本身及周边配套设施的整体服务水平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外客商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以致内地会展公司客源严重流失。

  其三,在外资展览巨头不断试水中国的同时,有声音叫嚷着“合作经营”。而这种名义上的“合作经营”真正意义上是“双赢”还是“大浪淘沙”?也许这种“大鱼吃小鱼”的“兼并合作”形式会给国内会展公司带来新一轮的淘汰洗牌过程。

  种种内部隐忧尚未理清头绪之时,偏偏又得面对外资公司“兵临城下”的痛苦局面,无怪乎国内业界有人“惊叫”。外资公司的大举“入侵”,国内的会展业界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在竞争中取得“双赢”? 
 

作者:肖凌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消费新政放开管制 拉动9000亿 新零售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