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上,记者来到香港金紫荆广场北侧,伫立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旁边,抬头仰望气势磅礴的香港会展中心,它的外形既像一架正腾空而起的飞机,也像一艘即将启航的巨轮。据说从高空俯视,它又宛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记者不禁想,香港人在设计会展中心的外形时,把自己对会展业的寓意也融入其中——以会展业带动香港经济的再度腾飞。
正如香港人所期望的那样,会展业带动了香港经济在新时期的起飞。2006年,香港举行各类专业会展110场,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约6.2万家,专业观众520多万人,直接为香港经济创造超过260亿港元的收入,对餐饮、酒店、交通、货运等关联产业的带动系数更是达到1:10,即会展业每投入1元,就为社会经济带来10元收益。会展经济已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香江一年大型展览近百,凝聚几多人气财气
会展经济去年“吸金”260亿
半个世纪以来,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长期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迅速崛起,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中,会展经济也发展迅速。特别是回归10年来,香港的会展经济有了飞跃发展。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香港会展行业协会会长朱裕伦先生用一组数字生动概括了这一飞跃:1997年,香港举办了47个大型展览,参展商2万家,吸引买家200万人,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5万平方米,其中内地展商1000家,内地买家数为1.9万人。2006年,香港共举办大型展览92个,比10年前增长接近一倍;参展商达到6.2万家,增幅更是达到300%;吸引买家520万人,增幅为260%;展览面积接近90万平方米,增幅600%;直接为香港经济创造超过260亿港元的收入。其中内地参展商数增幅尤为惊人,10年增长了17倍,达到1.7万家;来自内地的买家数量也增加了将近9倍,达到16.6万人。
10年间,香港会展的规模与国际化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在展览领域,全球最大的皮革展、全球排行第三的玩具展、亚洲最大的时装展、电子展、钟表展、礼品展、家庭用品展、眼镜展纷纷在此举办;举办的国际会议也不胜枚举,如世界银行大会、世界会计师大会、世界报业会议、太平洋经济合作议会全体大会、东亚经济高峰会等,令全球瞩目。
2006年12月在香港举办的第十届世界电信展,在朱裕伦看来是香港会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具有“电信界里的奥运会”之称的世界电信展,第一次在瑞士日内瓦以外的城市举行,这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竞投得来的展会,国家最后把其放到香港来举办,这是中央对香港特区的支持和信任,这也充分展示了香港会展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更巩固了香港“会展之都”的国际地位。而仅这个展览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按香港时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长王永平在会展结束时的总结来说,就超过9亿港元。
2007年初,国家领导人在接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时,首次确认香港是“国家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及基地”,肯定了香港举办国际会议及展览的能力和地位。
国际公认的自由港交通便捷,产品进口手续简便
独有优势成就国际会展之都
6月20日,记者前往香港会展中心参观,这一天正是亚洲年中最大型的“六月香港珠宝钟表展”举行的前一天。从北向的玻璃幕墙向外远眺,外面是美丽的金紫荆广场,远处的海面上数艘大货轮正满载着集装箱经过。虽然不知道它们的停靠地点在哪,但记者知道,眼前所见到的,只是香港这个世界最繁忙港口的一个小标注罢了。
香港是个弹丸之地,加上不断填海造地,面积也才1000平方公里多一点,人口不足700万,到底是怎样的魔力让它的会展业吸引到众多世界各地的参展商与买家,令香港成为世界级的“会展之都”呢?
首先,香港是国际公认的自由港,已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大部分产品进口不需要付关税又没有增值税。无论在货品清关,税务处理等各方面的手续,都非常简单便捷,令全球供货商到香港展示各类产品时感到特别方便。香港和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免签证协议,商旅出入境同样方便又快速。
其次,香港地理位置特殊。它地处亚洲经济圈的中心点,从这里,只需短短5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就能接触到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单是这一因素就足以保证香港作为亚洲重要交通枢纽及货物集散中心的地位。
另外,香港交通便捷,空运发达,是世界最主要的航空运输中心之一,航线遍及全球160多个城市。它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国际机场,还有世界最为繁忙的货柜码头。香港每年有多达7000架次的国际航班起降。
不可忽视的是,香港还拥有一个机构精简的政府,素以效率出众、透明度高、处事公正而为国际社会称道,既乐于支持工商业的发展,却又极少干预市场运作。
加上香港商贸服务发展完善和发达,酒店、餐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占了香港GDP的90%以上,为来港参展及洽谈生意的客商提供优良的商贸配套服务。香港人精通英语,受教育程度高,有大批专业的高素质会展人才。
香港会展业正是在这样无与伦比也是最佳的土壤里得以茁壮成长。目前,全球有6000多家企业选择香港作为他们在亚洲的区域总部,数百家大企业在香港设立了采购分公司。香港已经成为区内乃至全球主要的采购及分销中心,这又为香港会展业提供了极佳的市场要求,与香港自身独特的优越条件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与珠三角形成“前店后厂”合作模式
内地经济助飞香港会展
记者在香港采访的时候,从被采访者的口中,你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内地经济,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助推香港会展业的肯定。可以说,没有珠三角乃至内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香港会展业今天的腾飞。
香港会展协会会长朱裕伦的话就更加明确,他说:“没有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香港会展业的今天。”朱裕伦把香港会展业的成功归结为三个要素:第一、用产业来吸引买家;第二、用买家来吸引产业;第三、完善的软硬件配合。
他形象地向记者进行了解释:参加会展,目的还是要订货,光在展台上看样品还不够,得去看看生产线。那好了,在香港参加会展,你坐2个小时车就可以“眼见为实”了。为什么?因为出了香港后,一两个小时内就可到深圳及珠三角的每一个地方。广东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从纺织服装到陶瓷建材,从大小家电到电子通讯,珠三角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距离这些区域不到2小时路程的香港,无疑成为参展买家拜访潜在供应商的理想之地。香港与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具备“前店后厂”这种最优合作模式的天然条件,必然为香港会展业提供强大助推力。
而对于“用买家来吸引产业”,朱会长强调,会展业赖以生存的重中之重是国际化的买家。香港会展业通过几十年的累积,已建立起庞大的国际买家信息网络,拥有大量高素质的海外买家。除了现有的世界主要批发和零售链,香港还拥有15万家贸易公司,与生产商和买方有着业务往来。
2006年12月,“2006年世界电信展”在香港举行最能说明这一点。作为香港历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览,该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名客商。香港之所以能够在5个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电信展”,凭借的就是背靠内地庞大电信市场的巨大优势。
“一箱苹果的故事”引发会展配套服务完全改观
周到服务渗透会展各环节
有人说,服务是会展业的生命和根本所在,没有一流的服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会展。同样,没有高水准的服务意识,就没有香港会展业的成功。
关于香港会展业的服务意识,有个“一箱苹果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现任香港贸发局总裁的林天福时任贸发局副总裁,负责会展业务。他跑遍了全世界的会议展览中心。
一次林天福跑到法兰克福,走进一个展览会场,发现走道中间放了一个巨大的木箱,好奇地想:“哎呀,奇怪,怎么里面装着苹果?”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什么东西都要付钱,什么东西都怕赚不回来钱”,而德国人居然在偌大的会展中心挪出开阔的走道,还稳稳放了一箱子苹果。林天福琢磨了很久,开始脑筋转弯了。
回港后,林天福把香港会展中心最值钱、最繁华的中间部分“挖”空了,“不允许任何人租出去”,每一个大场馆中央就放一些沙发。
“有客人来,大家累了,吃个苹果坐一坐,就可以继续走路参展。如果每一寸地方都卖掉,大家累了,就跑回酒店了,那就不回来了。”
一箱小苹果,使林天福对会展经济的观念发生了大转变。从那以后,香港会展经济的配套服务完全改观。
“我们帮助展览买家提供旅行服务,提供休息、秘书服务等场所。秘书可以帮助客户打字、传真。来了几年的贵宾,我们还有一些特别优待。”林天福甚至在一些场馆安排了按摩服务。
目前,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几经扩建,建筑面积已达25万平方米,但其中展览面积仅为6.4万平方米,剩下的四分之三场地做什么?做服务!
香港会展业的服务精神,仿佛点点滴滴春雨,已渗透到会展的各个环节:为保护知识产权,世界首个在会展现场派驻驻场律师;会展中心数量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多语种的现场翻译;为连续多年的买家设立酒廊,让他们可以在里面上网等。
记者在会展中心参观“香港国际珠宝钟表展览会”甚至有些小发现。去洗手间,除了挂钩以外,在洁具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搁物台,规格比一般的要大,这是考虑到众多的参展商往往身背大包小包;打电话,随处可见的公用电话有插卡的,也有投币的,更有专门为不方便人士设计的只有常规电话三分之一高的电话台;考虑到有些客商有定时祈祷的需要,展览中心还为他们专门搭建了祈祷室……
记者想起林天福先生在谈及内地会展业时的一个观点,他说,内地一些城市,每想到要发展会展经济,往往马上着手筹建大型展馆,而忽略了城市本身所必须具备发展展览业的条件,因此再庞大、再壮观的展馆也可能徒劳无功。记者想,会展业必须具备的条件当中,高水准的服务意识必不可少。
记者手记
深圳也可以做到
会展业的效益惊人,每投入1元,就会带动当地经济产生10元的收益。所以有条件的地方都争先上会展项目。
到香港采访会展经济,有机会聆听香港会展业几位领军人物的指点,听他们剖析香港会展业成功的每一个因素时,记者都会不由自主地与深圳作比较,发现深圳也有许多发展会展经济的优越条件。
会展业要依赖相应的产业集群,香港本身没有什么制造业,它所依靠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以珠三角为主的内地,那么深圳正好处在珠三角地区,本身就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这是深圳发展会展业的得天独厚条件。从这方面来说,我们比香港有更好的条件。
香港的会展中心很气派,但毕竟场地有限,要扩展也不是那么容易,据说有些展览项目要提前一年申请,才能排上展期。再有香港场地费也比较贵。深圳目前就有条件比较好的展馆,展出成本也比香港低。单就这个优势就可以把部分展览吸引过来。
但我们也明白,深圳有许多条件不如香港,比如香港是自由港,人员可以自由往来,每天有大量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班;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创立了办会展的品牌效应;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和办展机构,等等。
不过,承认差距不等于无所作为。深圳与香港一河之隔,不少展览可以与香港合作,比如,香港每年都有几个大展,数万国际买家涌入香港,深圳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尝试“一展两地”,在深圳设立一个分展馆。而事实上,深圳近年来已经办起了高交会、文博会等享誉海内外的会展业。
根据香港的经验,培养大量的会展人才和专业的会展公司是非常重要的,深圳在这方面要有超前的眼光。
相关链接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会展业严防“盗版”
一个参展商在香港参加展览,产品被同行抄袭的几率很小。在香港,任何人士未经允许不得在展览中擅自摄影,作为专责促进香港对外贸易的法定机构,香港贸发局有权没收及销毁所拍摄的影像底片和数码档案,并要求这些人士离场。同时,香港贸发局还订有一套严密的处理展览现场侵权投诉的程序,并聘有驻场法律顾问,专门处理侵权投诉问题。
香港贸发局规定:“参展商必须保证展品和展品包装,以及宣传品或展览摊位的任何展示部分,在各方面均没有违反或侵犯他人权利,包括所有知识产权,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已注册或未注册的商标、版权、外观设计、名称及专利。”
一旦有参展商违反《参展商须知》所列条款,其代表将被禁止进入正在参展中的展览会场。同时,主办机构还有权禁止其参加贸发局以后举办的任何或所有展览会。
为举办地带来巨额利润
会展是“城市的面包”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如今,会展业已形成一种经济形态——会展经济。对会展业有一种说法:1∶9,即办展场馆收入如果是1的话,那么相关社会收入是它的9倍,能使交通、运输、旅游、商业、餐饮、住宿、广告等多方受益。
会展经济从1851年5月英国伦敦举办首届博览会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日内瓦、法兰克福、汉诺威、慕尼黑、纽约、巴黎、伦敦、新加坡和香港等世界著名的“会展城”,会展业为当地带来了巨额利润和经济的繁荣。
据有关统计资料,全球每年仅国际会议就有7万多个,总开销在2800亿美元。全世界每年的大型会展(包括这“节”那“节”)不少于15万个。会展业十分发达的欧洲流行这样一句话:会展是城市的面包。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2016第十届中国冷链产业年会在南宁召开 [2016-11-30 9:29:30]
- 2016中国商业创新大会:释放创新能量 激活流 [2016-11-25 16:46:42]
- 2016义乌装博会亮点纷呈 [2016-11-23 10:19:19]
- 广东区域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在顺德揭牌成立 [2016-11-18 10:33:30]
- 西博会为西部发展画卷添彩 [2016-11-10 11:33:10]
- 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 [2016-11-8 17:03:1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