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融资租赁合同司法解释”终于露面,并将自201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司法解释共五部分二十六条,分别就融资租赁合同的认定及效力、融资租赁合同的履行和租赁物的公示、融资租赁合同的解除、违约责任以及融资租赁合同案件的诉讼当事人、诉讼时效等问题作出规定。
司法解释明确认可了行业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售后回租交易的融资租赁合同性质,并通过减少认定融资租赁合同无效的情形、严格限定融资租赁合同的解除条件等方式,维护融资租赁合同的正常履行。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表示,对融资租赁行业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售后回租交易问题,确实存在合同性质是属于抵押借款合同还是融资租赁合同的争议。考虑到售后回租交易有利于市场主体盘活资产、引导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相关监管部门的规章对此类交易形式也已明确认可,且承租人与出卖人相重合并不违反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七条有关融资租赁合同构成要件的规定,司法解释对售后回租合同的融资租赁合同性质予以了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解释表示,如果出租人与承租人签订了售后回租合同,而实际并无租赁物,或者租赁物低值高估,以融资租赁之名,行借款、贷款之实,人民法院仍应按照其实际构成的借款合同关系处理。
在融资租赁合同的性质认定上,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应结合标的物的性质、价值、租金的构成以及当事人的合同权利和义务,审慎认定融资租赁合同法律关系,以引导金融资本为实体经济服务,规范和促进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较快,融资租赁公司的数量、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均呈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也呈持续增长态势。据统计,2008年人民法院受理一审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为860件,2012年为4591件,2013年则达到8530件。1999年颁布实施的合同法虽在分则部分专章设立了融资租赁合同,但仅有的十四条规定相对原则,难以满足审判实务的需要。
为积极回应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司法需求,统一司法裁判尺度,并为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该司法解释。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融资租赁合同司法解释”在制订过程中,并征求各方意见。2013年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7次会议讨论,通过了该解释。但直到今年2月27日晚,司法解释才得以公布。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百胜中国1日在纽交所上市 [2016-11-2 8:21:14]
- 阿里、富士康和软银再联手 5亿美元入股印度 [2015-8-19 11:38:45]
- 美国商业巨头加速寻找中国资本 [2015-7-10 9:09:04]
- 传统零售转型要靠金融渠道 [2015-6-29 15:35:46]
- 破解小微商户融资难题 [2015-6-25 16:25:31]
- 再融数十亿元 中通开玩资本游戏 [2015-6-9 10:35:0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