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消费对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媒体梳理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现,排在前十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南京、武汉和杭州。
其中,上海、北京、重庆均突破万亿元大关,广州处于9000亿元梯队,深圳和成都位于8000亿元梯队,第十名的杭州也达到了5973亿元。
上述城市均在积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少地区还将其写入了各自的“十四五”规划。这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部分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落地。
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商务部等14部门于2019年10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中国将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随之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在2021年各地两会上,已有超过20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月27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北京也积极争先,在2021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1年北京市商务工作会议也提及,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推动新消费,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重庆、广州、深圳、成都、南京也均将“争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写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杭州市则于今年1月发布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而有些省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候选者不止一个,广东的广州和深圳、浙江的杭州和宁波、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河南的郑州和洛阳都在“摩拳擦掌”。
入选门槛有哪些?
谈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能不提及这一概念的由来。2001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发表了论文《消费城市》,开创了以消费的视角研究城市经济增长,并把城市视为商品、服务和文化消费中心的先河。
根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些关键词并结合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中国香港等消费型国际大都市的共同特点,可归纳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五个基本特征:第一,经济实力雄厚,开放水平较高;第二,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拥有发达的服务体系;第三,具备连接全球的交通、信息、物流设施体系;第四,城市宜居宜游性较高;第五,全球优质资源的集聚地,拥有突出的消费创新和引领能力。
由此可见,社零额只是城市消费实力的众多指标之一,国际化水平、城市旅游消费、民航旅客运输量、消费便利程度和服务性消费等都是评价城市作为消费中心的指标。
2020年底,仲量联行从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六个维度综合测评出的2020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指数显示,前三名分别是上海、北京、成都,其后依次为广州、深圳、杭州、重庆、武汉、南京、西安、苏州、厦门、天津、长沙、昆明。
报告指出,上海以更具优势的城市经济基础、国际品牌入驻数量、城市营商环境等指标位居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榜首。北京以8项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含预备数量)、超七成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率、约700公里的地铁运营总里程及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在国际知名度、交通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方面拔得头筹。成都凭借全国第三个拥有国际双机场的城市、对500强企业的强吸引力、重大赛事及活动数量等众多优势位列第三,同时成都在消费舒适度的指标上表现亮眼,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除了“买全球”还能做什么?
多座城市纷纷竞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与中国近年来越发明显的消费升级大趋势分不开。
在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的《指导意见》明确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任务:
一是聚集优质消费资源。引导企业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发展品牌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新品首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消费产业。
二是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加快商业街提档升级,重点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
三是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促进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
四是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培育发展一批国际产品和服务消费新平台;鼓励国内外重要消费品牌发布新产品、新服务;促进时尚、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
五是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美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健全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体系。
六是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消费相关政策,提升城市消费竞争力。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认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是要集聚更多优质消费资源,提升服务品质,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服务国内外游客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消费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广本土高端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扩大优质本土品牌在免税零售渠道的展示与销售,有助于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品牌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循环。”董超说,也就是在“买全球、卖全球”的同时,实现“全球买、全球卖”。
但也有专家指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不容易,最忌讳的是千城一面的同质化,这将难以形成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此,各地应充分结合当前消费升级和全球消费发展的新趋势,勇于探索,在出台合理的政策规划、提升消费市场供给质量、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优化消费环境、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消费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多地竞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香在哪儿? [2021-3-9 8:29:22]
- 京东物流大提速高效铆接“两个一公里” [2021-3-8 16:57:04]
- 永辉超级物种关店背后:零售新物种们路在何 [2021-3-6 16:16:23]
- 进击的黄光裕,卖股权的张近东,国美苏宁谁 [2021-3-5 9:13:28]
- 深圳国资紧急解围,苏宁新时代打上“国”字 [2021-3-1 9:58:41]
- 张近东等拟转让最多25%股份 苏宁易购或易主 [2021-2-27 8:44:32]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