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强调“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流通是战略性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外部性,是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流通的战略作用,统筹协调,稳中求进,有效应对“三重压力”。
强化流通促进供需平衡的支撑力持续扩大内需
全球经济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风险加大,国际市场环境更加严峻,外需动能加速弱化,国内消费恢复缓慢。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当前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扩大消费,而流通从时空上调节商品交换,是实现消费的前提条件、促进产需平衡的关键,是扩大有效需求的根本。要发挥流通战略作用,构建强大的现代流通体系,架起供需之间的桥梁,促进供需高度匹配和动态平衡以及国内大循环有效畅通。
一是要完成从“生产强、流通弱”到“生产强、流通强”的转变。我国制造业利润价值低,供给不能有效匹配需求,很大程度上在于流通力的弱小。工业化进程是制造业发展升级的过程,同时也是作为制造业支撑的流通业的升级进化过程。日本的两次流通革命,成功打通了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统筹推进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并把“日本制造”推向世界。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其成为国际贸易和流通的主要场所,世界各地的原料运往英国,同时英国大量出口商品。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要以强大的流通体系来匹配对接强大的制造供给端。
二是流通要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以产业链供应链的方式重塑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功能,从“实现价值的手段”转向“创造价值”和“创造需求”。生产性劳动创造出与商品及其流通直接连带关系的服务,这种服务连同商品一起售卖给消费者,从而又创造出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本来自给性的消费变为了社会化消费需求,这种社会化消费需求由流通部门来满足,这是社会化分工发展的进程,也是消费结构和形式升级的必然结果。要强化流通功能,聚焦创新驱动,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满足新消费,以强大的流通载体引导城市消费,以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提升农村消费。
建设对接国际供应链的流通体系弱化供给冲击
全球贸易已经从产品贸易转到价值链贸易,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合二为一。我国嵌入发达国家控制的全球价值链体系被低端锁定,且疫情以来,全球价值链正在经历破坏式重构、供应链变窄变短,国际供应链本土化和区域化的趋势明显。提升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增强我国产业的穿透力,使其更加紧密镶嵌在全球的供应链体系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强化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流通渠道的把控能力和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从而有效应对供给冲击。
一是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企业联合等构建规模大、渠道多、模式新的跨国流通集团;以流通环节为核心向上下游价值链延伸,支持流通企业向产销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贸工一体化方向发展,培育流通“链主”企业。
二是要全球化布局流通网络和枢纽节点。鼓励企业以智慧流通撬动全球供应链,投资境外流通基础设施,形成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企业和流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引导企业优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流通网络,实力强大的企业要逐步嵌入发达国家的渠道体系。
三是要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从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封锁小闭环,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以规则统一化促进国内大循环,将国内统一的规则外部化、国际化,把国内大市场优势变为国际规则优势。从对标发达国家的标准,到成为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参与者。
发挥流通的支柱产业作用
有效改善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分别比上季度减少1.0 个百分点、0.4 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 50.8%,比上季增加 1.4 个百分点。稳预期要稳就业、稳市场主体。流通业是商业社会的基础,流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的主要力量。2019年,流通就业人数达2.2亿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比重达29%,全国每100名个体工商户就业人员中,就有52人从事流通行业。流通实有市场主体8198万户,占全国市场主体总数的七成,高居国民经济各行业首位。而且,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度极高,据测算,流通业产出增加1%,非流通部门将增长2.1%。因此要充分发挥流通业就业吸纳容器和市场主体承载容器的作用,稳定就业和稳定市场主体。
一是鼓励流通创新发展。技术创新和进步是流通发展和变革的基本推动力或直接成为流通变革的主要内容。从第一次零售商业革命百货店的诞生,到第二次零售商业革命连锁商店的诞生,到第三次零售商业革命超级市场的诞生,无不说明了技术创新驱动的强大作用。我国5G通信、卫星导航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流通技术支撑能力日益增强。要鼓励流通企业技术创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创造新的消费。
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目前我国90%以上的流通企业是分散的中小商户,结合中小微流通企业轻资产运营特点,发展动产融资业务,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将智慧零售、数据平台、自动化冷链仓储设施等流通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畴。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流通设施投资的倾斜力度。支持小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减税降费,减少流通企业负担。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发挥流通战略作用 有效应对三重压力 [2022-1-12 17:40:33]
- 四大困境成农村电商发展“拦路虎” [2022-1-12 17:37:57]
- 国际商贸中心功能持续增强 基本建成国际消费 [2021-12-29 12:45:18]
- 传统业态老化,实体店接连歇业 老牌百货路在 [2021-12-27 10:10:09]
- 发改委推动大型冷链物流网络建设 [2021-12-16 16:09:08]
- “买买买”背后的广东制造转型 [2021-12-10 11:16:4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