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临近,消费者权益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电商消费发展迅速,涉及这一新兴领域的买卖纠纷日益增多。
3月9日,北京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召开了2017年消费者权益纠纷审理情况及涉电商价格欺诈类案件调研情况的通报会。会上,北京三中院民三庭庭长侯军介绍,近年来,随着消费形式的日益多元化、电商平台快速普及,各种花样繁多的网购促销层出不穷,而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由此引发的虚构原价、虚构优惠折扣等问题也频繁出现,各种新型价格欺诈案件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据悉,2017年三中院共审结消费者权益纠纷案件824件,同比涨幅超过90%。
在过去的线下消费时代,消费者常在超市、商场购物,而当前的消费模式更碎片化,移动支付也愈发便捷,只要有移动网络、有智能设备就能进行购物,也有更多消费者愿意在线上渠道随时随地购物。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分别为5.33万亿元、7.1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9%和19.6%。自营、代购、秒杀,平台经营者等以互联网经济为依托的概念开始大量出现,但价格欺诈、虚假宣传、不实标注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也借助互联网,形式不断翻新。
侯军介绍,北京三中院检索了2015-2017年全国法院审理的涉及电商价格欺诈类案件,筛选了其中以划线价、价格标注、价格欺诈为主题的55件作为典型案例,其中北京35件,其他省市20件。在这55件案件中,消费者均以经营者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等构成价格欺诈为由,请求经营者支付3倍惩罚性赔偿。
具体来说,案由包括买卖合同纠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两类,被诉主体以平台自营店、专营店及品牌旗舰店为主,涉及天猫、京东、国美、亚马逊、1号店、当当网、苏宁易购、爱宁专卖、飞牛网等电商经营者。涉诉商品主要为日常家用产品,包含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服装家纺、礼品、食品、奢侈品等,其中以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为主,占总数的54.5%。法院以价格欺诈为由判决经营者承担3倍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案件35件,占比63.6%。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部分商家借着价格促销的名头来进行价格欺诈,先涨价后降价,甚至有的商家所降价格比原本的销售价格还要高,目的只是为了提高销量,来满足自身的利益,大部分消费者对这方面辨别不清,最后落入他们的陷阱之中。
网上有句玩笑话:当初网购是为了省钱,怎么花的钱还越来越多了?
不可否认,电商发展有其特点规律,电商平台以减少中间流转环节为基础,最大节省流通成本,以低价吸引网购人群,也是对实体店冲击的最大原因。网购开始的红利期,这种低价是真实看得见的,购买者也的确感受到了便宜,商家也有利润,双盈的局面让电商红利期长足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
但随着红利期的消失,电商平台获取流量成本不断增加,网购和实体店的价格越来越接近,在同等价位上,网购没有实体店的体验和售后方便的情况下,当然是实体店更占优势,对网购多少是一种冲击。
由于这种冲击以及电商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网店商家开始想出各种应对之策,其中有很多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方案,但是也有很多消极的方式,比如:提升产品单价,又来个大折扣,用大折扣和所谓的低价来吸引剁手党,但其实际价格和折扣率并不高,或许有时折扣后的价格还高于平时价格。由此,因价格标注不规范引发的价格欺诈案件集中出现。
侯军介绍,目前,消费者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等政策来进行维权。根据规定,经营者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价,诱骗他人购买的,应属价格欺诈行为。
北京市三中院表示,虽然目前电商经营者标注逐渐趋同,大部分价格标注不再使用“原价”、“原售价”等概念,而以划线价概念替代,并且对划线价进行解释说明,但实际上仍然存在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因此,市三中院建议电商宣传时,对商品销售页面价格标注应更简洁。如果没有实际的降价活动,应标注单一价格;如标注两种价格,应清楚标注划线价的真实含义,便于消费者直观理解对比。
实际上,为了避免消费者的误解,同时进一步提升用户对平台的信赖,不少主流电商平台已经在有意规范平台上的营销行为,并对平台中的商户进行严格监管,制定相应的价格保护机制,明确降价幅度、促销时间段以及将商品销售页面价格标注更为简洁。
京东方面称,京东在日常经营和促销期对供应商及商家的价格标示做了严格规定,并对违规者按照平台管理规则予以惩罚。在法律法规培训方面,京东对内部的采销体系和外部商家进行了《广告法》《价格法》培训,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单独的培训和考试。在系统技术层面,京东借助大数据技术侦测手段来对价格违法行为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并制定了问责制度。
阿里则制定了相应的价格保护机制。从阿里方面了解到,平台规定商家所售商品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不能低于该商品的促销价。以2016年“双11”为例,商品活动价必须是从9月15日-11月10日期间最低成交价基础上再让利至少10%,即这段时间内商品最低成交价9折或更低。
有律师表示,电商价格欺诈会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当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电商平台进行比较后,平台用低价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后再度降价,将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有权了解真实的价格,一旦商家降价行为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则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进行维权,也可以向工商局进行举报。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护消费者不受价格欺诈的相关法律已经很健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细节,需要更多的相关判例来支撑,物价部门、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不断完善。同时,电商法还在草案阶段,电商法出台落地后,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更为完善。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电商价格欺诈上演“变形记” 促销价背后有何 [2018-3-12 17:16:46]
- 社区商业如何跟上市场新变化 [2017-12-27 12:01:54]
- 死磕亚马逊 沃尔玛也要做无人超市了! [2017-12-27 11:40:17]
- 频繁买理财遭吐槽 不务正业的人人乐今年或再 [2017-12-27 11:18:47]
- 百联大宗现货平台横空出世 欲打造大宗商品界 [2017-12-20 17:32:05]
- 共享单车挪用押金引关注 摩拜和ofo双双否认 [2017-12-20 17:15:10]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