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0年以来,传统经济因疫情受到较大冲击,而基于网络数字技术、主打“无接触”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则异军突起。专家表示,推进新型消费健康有序发展,未来还需在畅通循环、优化环境等多方面持续施策。
新华财经北京2月24日电(金鑫 程沥娇)2020年以来,传统经济因疫情受到较大冲击,而基于网络数字技术、主打“无接触”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则异军突起。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多项举措发展培育新型消费,促进经济复苏与消费升级。专家表示,推进新型消费健康有序发展,未来还需在畅通循环、优化环境等多方面持续施策。
新型消费“逆境”开花
新型消费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为充分释放内需、摆脱疫情影响,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扶持消费。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多举措推进新型消费。2021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着力挖掘新兴消费潜力,制定出台《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鼓励企业运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谈2021年商务工作发力点时指出。
多省市作出推动新型消费的具体部署。河北省2020年11月发布《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12月安徽省出台《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市场若干措施》。各省今年陆续召开的商务工作会议上,“新型消费”也被多次提及。浙江提出,将加大消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消费设施便利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商贸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打造多层次智慧商圈;广东提出,要培育若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消费节点县,出台一批创造性引领性的消费政策。
牛年春节市场的火热,体现出新型消费面对特殊时期的独特优势。2月11日至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7%,比2019年同期增长4.9%。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开展的“全国网上年货节”,假期前6天网络零售额超1200亿元。各地云赛事、云旅游、云花市、云逛展等活动备受市场欢迎,智能穿戴、智慧家居、电竞网游等信息消费品的销售也迎来较快增长。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防控带动安全、智能消费迅速壮大,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发展,网购年货、数字红包等新型消费方式成为今年春节新潮流。
做“新”文章提速消费升级
为打造消费新模式,各地区、各行业从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经济的突破。
一是依托技术之“新”。新型消费的本质是商业的数字化变革,其发展离不开5G、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新基建”的催化和支撑。各地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为新型消费发展奠定基础。以贵阳市为例,截至2020年12月底,已累计建成5G基站8006个,占全省5G基站总数的38.64%,实现主城区核心区域全面覆盖,5G用户数超过100万户。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克力表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科技和消费创新的驱动器,以5G网络、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本身就对应了新型信息消费市场。同时,新型消费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绿色智能化产品为重要依托,5G、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上有效聚合了互联网技术、数据、算法、算力等新要素,既为新型消费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平台基础,也为开拓消费创新空间和提升新消费体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让新型消费扩容提质更有依托与保障。
二是开创业态之“新”。加快适应用户需求,相关消费行业走向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向提速。各地纷纷开展电商直播季、网上购物节等活动;搭建“云平台”,广发“消费券”,帮助传统产业线上获客、线下赋能,拥抱消费新趋势;线上社交营销、直播带货,线下智能调货、配送到家,云端存储数据、共享体验,打造出基于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新流通”。如江苏省春节期间推进“智慧文旅”,线下调控景区承载人数,线上同步展出文旅产品,开拓了“云游南京”等新模式。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所长关利欣认为,新型消费的发展不仅能够从需求端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通过拉动最终消费带动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从供给端发力,通过网络数字技术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供需匹配,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释放内需潜力。
三是面向群体之“新”。为发展培育新型消费,一大批企业拥抱“年轻化”、深挖“下沉化”、走向“国际化”。新型消费市场以80后、90后乃至00后为主力群体,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需求,而进一步追求反映个人形象价值。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指出,新型消费业态的最大特点就是消费过程和生产过程已经深度融合在一起,甚至消费者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并为此付费。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的个性体验、品味情趣、精神价值等被深度挖掘,从而不断拓展了消费价值,丰富了消费内容和消费场景。
贵州、山西等多地则将培育新型消费与扶贫助农相结合,打破空间局限与信息壁垒,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挖掘下沉市场消费潜力。宁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省域全覆盖,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走出“电商+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2021年,农产品网购成为新风口,发展空间将更广阔。农村电商成为高效链接农产品供需两端、助力农产品上行的重要渠道,也是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助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有效途径。
护航新型消费步稳行远
2020年,我国人均GDP已正式突破1万美元,作为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为培育新型消费提供了广阔土壤。专家认为,为保新型消费步稳行远,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加快完善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畅通国内商品、服务、数据流通体系,打好新型消费“基本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所郭丽岩研究员表示,当前商贸流通设施的区域发展差距仍较大,内陆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城乡接合部、农村在商贸物流、冷链、仓储、结算等流通设施方面还有空白或过于陈旧,传统交易平台“小散乱”与消费“最后一公里”堵点仍突出,以旧换新和循环利用等服务设施也不尽完善。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芮明杰认为,要建立更高效、多层次且注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流通体系,包括线上平台与线下节点、城乡流通网络、社区流通网络、国内外协同的流通网络,物流体系与供应链管理等有序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关联供给与消费,提高消费总量。
其次,加快相关法制建设,完善税收、金融、社保、就业等方面权益保障,打造良好“软环境”。打破平台“各自为政”,探索建立起线上线下相协调的审查追溯渠道、违约赔付规则与价格协调机制,包容审慎,协同监管,优化市场生态。国务院出台《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等举措,都表明了整顿互联网营商环境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表示,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强化新型消费的监管能力建设,做到“会维权、能维权”;加快新型消费市场秩序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区域甚至全国统一的新型服务消费监管大数据平台,推动部门间信息共建共享,提升市场环境的监管效率;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一时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机制,防范个人以及企业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新型消费环境。
最后,各地应促进消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促进商品和服务供给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集中本土优势,打造品牌特色,制造消费亮点,注重内涵式发展,避免低端同质化竞争与人走茶凉式营销。
王先庆指出,不同城市和区域的消费体系建设,与各自的城市定位以及产业、市场、人口等因素有关。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新型消费体系,应该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因素寻找相应的消费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新型消费“逆境”开花 畅通循环还需多点发力 [2021-2-26 10:07:33]
- 国际大牌掘金海南,离岛免税需“两条腿”走 [2021-2-20 16:06:50]
- 全方位赋能 探寻专业市场创新发展“广州模式 [2021-1-26 9:38:42]
- 海南自贸港“特殊政策”商业机遇几何? [2021-1-25 10:43:12]
- 潮玩汹涌,是蓝海还是沼泽? [2021-1-13 9:03:40]
- 菜市场“低调”增长:渠道占比第一,挖掘三 [2021-1-9 17:28:05]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