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商”是现代中国经济尤其是商贸流通经济中的最主要的企业群体(“商帮”),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商帮”,它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不仅对广东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对全国各地企业群体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加强“粤商”研究,是广东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倡议加强“粤商”研究,并为此提出了四项措施。
第一,深入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粤商”的现实意义与转型提升问题。通过广泛的宣传与调研,推动“粤商”的转型。
任何企业群体都难免受到一定环境的约束和影响。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新粤商”都发育成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受惠于“双轨制”和“率先市场开放”这样的市场不成熟、不完善的特殊条件。因此,面对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如何对外开拓市场、展开跨区域扩张以及如何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和资本运作理念来逐步实现企业从市场化初期向市场完善时期的升级转型,已成为摆在“新粤商”面前的一道“槛”。
可以说,对于内地大多数省份的商业企业来说,它们更多的是要完成从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向初级市场观念的转型,而对于“新粤商”来说,则是要尽快实现从与初级工业化背景下的初级市场观念向更高层次的市场观念的转型。“粤商”群体在内外因素的冲击下,应该开始进行群体性的反思和集体意识的觉醒。从目前的情形看,“粤商”面临当前国内外商业企业大扩张所作出的“滞后”反应,显然不是某一家企业的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群体现象”。“粤商”在全国地位的下滑,也是一种集体地位的下降。实际上,这是“新粤商”在这一轮商业大扩张中对机会把握的集体丧失,是一种持续成长的中断和断层,是“粤商”群体对商业环境变化判断的失误以及行动的失措。因此,“粤商”有必要对此进行集体反思,尽早跳出观念、环境、传统经营模式等多种约束,完成升级、转型和企业再造,参与到当前中国新一轮的商业大扩张浪潮中去。
作为“商学”理论研究者,应该站在实践需要的前列,推动这种研究。
第二,深入研究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粤商”做大做强和向外扩展。
过去二十多年中,广东省内的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重生产,轻流通”,冷落以商贸流通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十多年来,“粤商”在上市、并购以及规划布局等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政府对其“冷漠”的烙印。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有必要高度重视振兴商业。一方面对“粤商”生存环境进行系统性改善,另一方面对商业长期“供血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进行适当补偿,并从政府决策层面将城市商业规划布局及发育成长提升到战略决策高度。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应该联手加强相关对策的研究。
第三,研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有关高校尤其是商科院校如何加强“商学教育”进而带动“粤商”研究。
广东是全国第一商业大省,但在商业教育和研究方面却十分薄弱,其排名远在10名之外。广东省的商业教育和研究在全国的地位,也是“粤商”下滑的另一种写照。
广东要提升“粤商”竞争力,必须大力加强商学教育。广东是第一商业大省,但唯一的一所以商学教育为主的广东商学院却是全国第二流的商学院。显然,这与不重视商学教育有关。据了解,广东商学院历年来的总投资不及珠江新城的广州歌剧院这样一个文化设施的一半,加起来不到四个亿。如此低的投资总额,与广东如此大的商业总量,简直形成太不和谐的对比。如果不大力加强广东的商学教育,那么从长远来说提升“粤商”素质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成立相应的“粤商”研究机构,全面系统研究“粤商”问题。
广东的商业研究相对于北京、上海来说,力量相当弱。从广东省政府研究中心、广东省社科院,再到广东省各高校,对商业的研究不仅无法同北京、上海相比,甚至比湖南、江西、黑龙江等这些省份的影响力还要弱。因此,“粤商”的振兴之路与“粤商研究”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加强“粤商”研究,将是引导和推动“粤商”崛起的一项先导性工作和意义深远的重要使命。
为此,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专门成立了“粤商研究中心”,并由商学专家广东商学院副院长徐印州教授牵头,组织专门的力量,联合政府、企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对“粤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粤商”的振兴需要学界和商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20070101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蓝月亮O2O赌注难落脚 [2016-11-29 9:22:15]
- 为让中国消费者剁手美版双十一 国际商家们拼 [2016-11-28 17:07:44]
- “中美旅游年”闭幕 [2016-11-28 16:24:22]
- 难点众多 社区商业当求新求变 [2016-11-25 16:34:56]
- 跨境出口电商竞争加剧 抢夺小语种市场 [2016-11-25 16:20:55]
- 冷链物流增量空间打开 精细化是趋势 [2016-11-22 11:40:48]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