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件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然而,我所指的阅读恰恰是最不功利的阅读,是一个人与一本书安静相对、岁月无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台湾词作者方文山受邀在上海重庆南路新开张的品牌书店“大隐精舍”内,与百余名上海读者促膝相谈读书之道。
这个世界读书日,上海的文艺爱好者们普遍遭遇“选择障碍”。短短一周内,就有五六家特色实体书店宣告开业,如桃李争春摇曳于上海全民阅读的暖流之中。据悉,今年上海将新开近20家实体书店。
从几年前实体书店举步维艰、纷纷闭门,到如今上演绝地反击、集体“回春”,实体书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而这番阅读的“最美风景”又能否延续?
书店经营必须自己“造血”
几年前,人们难以想象,新书店开业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因为电商竞争和房租上涨,市场上到处是书店关张的消息。在上海,实体书店也陷入歇业多开业少的窘境,尤其一些地处城市标志性热闹路段的知名书店,因业绩衰退、租金高昂,相继搬离。
2012年2月28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引导目录》,在全国率先投入政府资金,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实体书店发展。2012年至2016年,共划拨新闻出版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通过资助和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百余家各类实体书店。借鉴上海经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自2013年开始实施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推出图书批发和零售免增值税等政策。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上海实体书店获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3200万元。
“政策利好。”谈及书业复兴,几乎所有经营者都会提到这一关键因素。但在有志于在图书行业长期发展的从业者看来,所谓“政策利好”不仅在于扶持资金的输入,“如果说在书店最困难的时期,政府资金的‘输血’犹如及时雨,书店想要长期经营下去,必须有自己的‘造血’机制。”一位书店经营者说。徐炯认可这种说法,“扶持实体书店,政府力量与市场行为必须相结合。光靠扶持生存的书店只是‘盆景’,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书店才能成为城市的风景。”
特色书店竞相“绽放”
在上海青浦的水乡古镇——朱家角,近日悄然冒出了一家文艺气质的小书店,名唤“角里”。顾名思义,书店面积精巧,安静栖居于水乡的一个角落。但吸引眼球的是,这个小小的书店只售卖一种图书,定期更换种类。
爱书人都知道,角里书店“只卖一本书”的模式,效仿的是日本东京只有50平方米的著名书店森岗。不过,只卖一本书的实体书店也能生存,这就有赖于商业机构的助力。朱家角新开发的商业地产对书店给予了优惠租金扶持,它正需要像“角里”书店这样能吸引游客留下来、慢下来的文化空间。
上海实体书店新品牌——大隐书局却是大隐隐于市,都选址于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大隐书局的创始人刘军这两天忙得连坐下的时间也没有:4月21日和23日,大隐在巴黎春天商场和黄浦区文化中心一口气连开两家分号,盛况无二。
实体书店正在上海迎来春天。来自浙江的博库书城、北京的蒲蒲兰、重庆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几又、广州的方所、江苏的大众书局……全国各路诸侯正在上海攻城略地、加速扩张,试图抓住实体书店复苏的黄金机遇。
实体书店真正转型
仅在几年前,实体书店还接连采取撤退收缩战略,让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发出“拯救书店”“拯救阅读”的痛心呼声,缘何转眼间已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记者观察发现,这一轮实体书店复苏,从形态上已经迥异于单纯卖书的传统书店,较之进化了N个版本,且无论从特色、风格、气质、定位上,都有独到之处。
在上海,有的书店以氛围取胜,堪称“书店+咖啡馆”;有的书店以“最美”闻名,已经成为游客热门取景地标;有的书店精选文创产品,步入其中,琳琅满目的文创衍生品自然散布于书籍之间,犹如精品买手商店;也有书店形似传统文化会所,擅长花艺、茶道、精致饮食。24小时书店、电影主题、女性主题书店……各类细分需求的小众化书店也大行其道。
不过,实体书店特色虽异,却也有共性,就是从“单纯卖书”转向“文化体验”和“知识分享”,吸引人流积聚人气,成为城市文化的“热点”和“兴奋点”。书店背后的商业理念,已悄然转换为互联网时代的体验经济与分享经济。
扶持实体书店上海最早
“如果说前两年实体书店回暖尚是一种信号,今年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与传统书店相比较,新开放的实体书店更具互联网经济特征,它们都是功能复合的文化空间,有丰富明确的阅读活动计划,让城市更具文化气质和活力。
“前几年实体书店遭遇危机,其经营者往往是执着阅读的文化人。而这一轮实体书店复兴,背后有政府支持、有商业地产助力,还有大量资本进军文化产业的需求。”一位出版资深人士对记者说。
上海是全国率先对实体书店实施扶持政策的城市。早在2012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就颁布政策,通过资助、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有影响力的实体书店发展,至2016年已投入专项资金逾6000万元。
而在政府扶持之外,商业资本和风险资本对实体书店也日益看好。大隐书局正在筹划开设新的门店,因地制宜将书店与当下大热的民宿结合,创造出新的业态。刘军认为,只要得其真味、做到极致、持之以恒,文化一定是个好生意。正如方文山所言“阅读是一件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随着资本与文化以更具创意的方式结合,实体书店还将更加摇曳多姿。
跨界加入带来“外行”经验
“新面孔多了。”在徐炯的观察中,上海此轮实体书店回归潮中,跨界人才的加入成为一个新特点,也为书店业带来了新气象。
大隐书局法定代表人刘军从事过很多行业,去年成为书店行业“新兵”。位于武康大楼的大隐书局开业1个月就能自我循环,目前已有一批固定读者。位于巴黎春天的第二家门店开业,将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图书以及红色文创产品的销售。半层书店是两位交大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两个合伙人一个学法律,一个学建筑设计,很短时间就做出自己的特色书店品牌。
“一批有创新意识、文化情怀的‘新人’进入这个行业。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对读者体验有新的理解,这些可爱的‘外行’让上海有特色的民营书店越来越多,也促使国有老牌书店变革。”徐炯说,一个行业的活力关键在于人才。前些年的书店歇业潮中,人们看得见的是书店关张,背后看不见的是人才流失。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老牌新华书店4月24日即将迎来80岁生日,除了上海书城、新华书店等大众熟悉的品牌,这两年,作为新华传媒新品牌,针对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店的“新华一城书集”扭转了人们对于新华书店的刻板印象。在金虹桥国际中心地下一层的“新华一城书集”首家主力门店,1000多平方米的店铺囊括图书销售、亲子阅读、咖啡休闲、文创产品等多种业态,为读者提供更时尚、更年轻的文化体验平台。而在上海书城,每周末举办的“全国新书发布厅”已有一年,50多本新书由作者、译者引导,渐次亮相,成为老书店的新风景。
“跨界人才的加入,为沪上书店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多新观念、新做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表示,“上海不仅要成为实体书店发展高地,还要在新形势下做实体书店理论高地,为别的城市提供上海经验。”
提供立体化的阅读体验
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成为图书业务新的主战场,逐步增多的民营书店也给老牌新华书店带来竞争压力。走过半个多世纪风雨的上海新华,开始打造全渠道的阅读服务体系。
2015年,新华传媒推出全新品牌“新华一城书集”和同名微信书店,为读者提供线下门店及线上平台相结合的文化体验。去年8月,“新华一城书集”平台进一步整合天猫、亚马逊、微信书店三大业务平台,通过会员管理系统,为门店营销活动提供系统和数据支持。
今年秋天,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新华书店·光的空间”店将盛大开幕,试图以“书店+美术馆”的组合,为消费者提供立体化的阅读体验,重新定义阅读的概念。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示好年轻客群 雅芳着手升级专卖店 [2017-4-26 8:25:29]
- 聚焦:2017年我国零售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2017-4-25 16:48:59]
- 京东组建物流子集团 不排除独立上市可能 [2017-4-25 16:21:33]
- 快递柜“爆仓”频发 如何有效盈利成为关键 [2017-4-25 15:16:36]
- 高举数字技术 优衣库改造迅销商业模式 [2017-4-25 15:11:21]
- 实体书店回暖 上海今年将新开近20家实体书店 [2017-4-25 14:56:03]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