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尤其是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国际环境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要更多依靠改革扩大内需,应对美方阻止中国现代化的挑战。
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郑新立在做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第36期重阳论坛,以“国际经济风云变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时做出上述表示。“应对中美贸易争端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内需。”郑新立指出,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且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都面临不足的局面,表现为总需求不足。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为8000多美元,尚未达到全球人均GDP1万多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这也意味着还有很多潜力可挖。中国应将金融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通过扩大国内需求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从而消化贸易争端的影响,实现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经济增长的潜力看,中国可以实现经济增速的回升。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绝对值低于美国,中美之间的差距拉大,而美方发起贸易争端就是旨在阻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二是M2增速已经低于经济名义增速,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民间投资增速低迷。近年来,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国有投资的增速,也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一个代表。民间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意味着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和活力。四是国内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中国有约17%的上市公司的营收额低于还本付息额,处于严重亏损状态,有可能出现金融动荡。
郑新立指出,金融领域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判断整个金融供给是否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看经济的货币化率,更要看经济的证券化率(以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计)。当前,中国的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进而导致了目前较低的证券化率。在直接融资不发达、股市融资渠道受阻的情况下,如果把间接融资也控制得很紧,经济发展缺乏资金来源,会导致总需求不足。“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郑新立表示,目前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发展政策相配合,通过确定一些需要重点突破的重大项目让政府和企业合作,财政政策给予引导,打破目前的困局,逐步让经济活跃起来。
郑新立认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应探索建立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之所以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原因是其实施了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发行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发行的87%的美元在海外流通。“未来要建立一个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哪种货币贬值,大量超发,各国就可以抛售;哪种货币升值,各国可争相购买,通过这样的机制迫使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方对币值稳定负责,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郑新立建议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金融环境。
同时,要扩大直接融资,恢复股票市场的企业价格的发现功能、融资功能和利润(收入)分配功能。发展机构投资者,把资金投到那些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身上。推行资产证券化,增强国企的资本金,并降低其高债务率。郑新立不赞成以收紧银根的方法来抑制房价。在他看来,中国房价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房地产市场,要通过增加供给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城乡房地产市场融合的办式抑制房价上涨。
- 本文标签:
|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 |
- 相关内容
- 更多
- 智能物流释放农村和跨境消费潜力 [2018-10-18 9:16:07]
- 快递企业积极响应包装绿色化 降低包装用量要 [2018-10-18 9:04:20]
- 郑新立:扩大内需应对贸易争端 [2018-10-18 8:46:42]
- 明睿达 智能系统重塑港口物流 [2018-10-17 17:25:33]
- 网络推广助力餐饮行业转型升级 [2018-10-17 16:48:47]
- 珠三角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10-17 8:05:06]
- 图片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