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广州正文
广东服装业:重塑“广东制造”形象
来源:2009年9月23日 信息时报D10版 发布时间:2009-9-23 点击数: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

  □本版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林建敏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优势产业之一,但去年以来遭受到国际金融海啸的猛烈袭击,行业出口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近年来,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服装专业批发市场迅速兴起,广东服装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内外交困之下,广东服装振兴之路在何方呢?日前,信息时报记者请来了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及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为广东服装把脉。

  现状

  半数企业订单跌幅超30%

  信息时报:去年以来,金融海啸影响全球。据你们调查,广东服装企业受这场金融危机冲击大不大?

  刘岳屏:今年7月底至8月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优势产业之一,但去年以来遭受到国际金融海啸的猛烈袭击,行业出口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近年来,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服装专业批发市场迅速兴起,广东服装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大。内外交困之下,广东服装振兴之路在何方呢?日前,信息时报记者请来了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刘岳屏及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为广东服装把脉。

  现状

  半数企业订单跌幅超30%

  信息时报:去年以来,金融海啸影响全球。据你们调查,广东服装企业受这场金融危机冲击大不大?

  刘岳屏:今年7月底至8月初,我们协会对全省8个重点服装产业集聚市,涉及11个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进行了上半年全省服装行业的经济运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八成服装企业表示2009年与往年同期相比订单减少,跌幅10%~40%不等,其中近半数的企业订单跌幅达到30%以上,尤其是外贸出口型企业上半年运营情况普遍不佳。调研问卷样本中有64%认为上半年整体经营情况一般,利润降幅达到20%~25%。由于订单减少利润下滑,部分企业处于关停或半开工状态, 60%左右的受访企业表示与往年同期相比员工减少10~30%。

  王先庆:据我们近一年的观察,尤其是到东莞、中山、深圳等地的源头企业调研,发现流花-矿泉地区的服装市场受冲击较大。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里的许多商户就是东莞等地的服装加工企业设立的销售窗口和经营点,其中部分企业的核心市场不是国内而是国外,随着国外市场缩小,这些企业生存受到冲击,进而寄托这些商户的“销售终端”,但还是难以“幸免于难”;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都受到影响,进而使原来直接在流花-矿泉地区服装市场进货的中东、非洲、东南亚客商降低采购量。

  不足

  创新和品牌缺乏成软肋

  信息时报:这场金融危机暴露了广东服装产业哪些不足?

  刘岳屏:这场金融危机显露出广东省服装产业一些深层问题。首先是服装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在加工和装配环节获取较低的附加值;对产品价值的高端环节,如总体设计、核心技术、专业服务、市场营销等把控能力差,所以企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全球买家。其次,广东服装产业集群及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服装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缺乏内生的创新能力和成熟的创新体系。

  据统计,今年1~6月,广东累计生产服装26亿件,占全国24.4%。事实上,历年来广东服装的生产总量、出口总额一直排在全国前列,但固定资产投资却落后许多,尤其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是由之前的第8位退至第10位。企业不愿意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原因有:中小企业居多、实力不足。另一方面,广东服装产业集群缺乏国际知名的自主品牌。最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的“2008~2009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评选活动中,广东企业无一入选服装企业竞争力“十强”。

  王先庆: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广东服装产业存在三大不足:

  一是重生产,轻流通。大多数服装企业未建设自己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开发寄托在欧美和港台服装品牌企业基础之上,成为这些知名品牌的“附庸”。这样一旦海外流通渠道不畅或受阻,“等米下锅”的产业链马上就会受到冲击。

  二是重贴牌,轻品牌。与江浙相比,广东省是自主服装品牌最少的省份,这也是“三来一补”、“来料加工”的工业化模式的必然结果。

  三是重外销,轻内销。浙江、福建的服装企业一直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条腿”同时走。而广东服装企业热衷于承接海外的“大订单”,这种纯粹加工贸易型生产,必然与国内市场脱节。这既是近些年没完没了的“反倾销”的根源,也是服装企业规模大却生命力弱的主要原因。

  出路

  转内销品牌运营是关键

  信息时报:目前,中小服装企业如何寻求生机和发展?

  刘岳屏:种种数据表明,金融危机对广东服装产业影响很大。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设计研发能力强,品牌发展较好,在全球经济普遍萎缩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寻找差异化经营、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是中小服装企业在这一轮升级转型的突破口。

  王先庆:中小服装企业“船小好调头”,要突破困境应注意三大策略:一是尽快加工和生产出适应国内市场的服装产品;二是联手参与国内市场服装流通渠道体系的建设,扩大在国内各地服装市场的份额;三是坚持“专业化、差异化”道路,走“人无我有”的差异化路线,生产出一些批量小,容易覆盖“市场空隙”的服装产品,如职业服、老年服等。

  信息时报:金融危机下为了缓解生存压力,许多外贸服装企业纷纷转型内销。这种转型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

  刘岳屏:外贸服装企业在国内缺少经销商、店铺等销售渠道,要实现转内销并不容易。内销的经营基点是“品牌经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短、平、快,不能浮躁。

  外贸服装企业转型要把握四个难题:第一是如何把原有的经营优势延续(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制造品质、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另起炉灶也要找自己企业有优势的地方来突破;第二是如何把握消费者的价值诉求;第三个难题就是如何打造一个专业化营销团队推进市场竞争程度;最容易忽略的是第四个难题,多去了解地方政府对待外贸服装产业升级、企业转型都有什么激励政策与推动资源,不能埋头苦干,丢了借势、借力的机遇。

  王先庆:这种转型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品牌缺失、渠道缺失和人才缺失。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创建自主品牌、构建流通渠道、培养市场人才。这三者的核心,还是在于尽快调整市场战略,从战略反思的高度重新审视国内市场的重要性,要真正从战略上重视和珍惜中国这一世界上成长性最好、顾客群最大的市场,不要再犯那种“不远万里跑到欧美成熟市场上残酷厮杀,却拱手把自己的新兴成长市场轻松让给国外企业”的错误。

  扶持

  建议划出“市场保护区”

  信息时报:广东服装业已失去了几次大力发展的机会,第一次是打造强有力的品牌,第二次是服装资本运营,这两方面均落后于浙江和福建一带。在扶持发展方面,政府、协会甚至服装城管理者有何计策可施?

  刘岳屏:的确,广东服装产业已经错过了这两次强有力的机会,但随着《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实施,以及“腾笼换鸟”、“双转移”措施的实行,第三次产业升级机会已经来临,我想我们再不能错过了。按照《纲要》,珠三角产业定位高端化,珠三角对于服装加工这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再是乐土。事实上,广东服装业成本要比内地高出30%,‘广东制造’的优势逐渐失去。所以我认为,在国家出台了《纺织行业振兴计划》,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海关总署出台10项措施助外贸企业过冬后,广东服装产业应加快转型升级。

  王先庆:我认为政府、协会、市场都应各司其职,共同维持这一民生性支柱产业的稳定和发展。

  一是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目前的市场分布和产业布局,划分出一定的“市场保护区”,承担起市场的培育和导向责任。政府部门可以设置相应的门槛,例如,对位于该保护区的市场给予城市规划上的确认,对区域内的市场开发区和经营者进行资格确认、对区域内适合从事市场开发的物业进行确认等。更主要的是,政府对这些市场经营者给予一定的费用减免、补贴,以降低市场经营的成本,降低商户的租金价格,从而使这些市场具有“公益性”成份,为维持行业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二是协会应该组织各个服装市场联手打造区域品牌,并带领各市场经营者联手开拓国内外市场,改变单一的“坐商”文化,推动本地服装市场联手到国内其他城市进行市场并购、新市场开拓。

  三是服装城经营管理者应该转变经营理念,尽可能从追求“铺租”的短期利益最大化转型为与商户共同培育长期品牌。例如,市场经营者可以组织商户联手进行国内服装流通渠道的建设,延伸市场链条,共同参与国内渠道体系的构建。同时,市场经营者可以联手组建市场联盟,参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市场竞争,共同打造区域品牌。

 

作者:林建敏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